1706561719
[1]Shlomo Hillel,Ruakh kadim: beshlihut mahtartit le’artzot arav(Operation Babylon), Jerusalem: Idanim, 1985.
1706561720
1706561721
[2]Shmuel Ussishkin,Haboker, 16.11.1951. 引自Moshe Lissak,Ha‘aliya hagedolabishnot hahamishim: kishlono shel koor hahitukh(Mass Immigration in the Fifties: The Failure of the Melting Pot Policy), Jerusalem: Bialik Institute, 1999, pp. 62–63。
1706561722
1706561723
[3]Yehuda Weissberger,Sha‘ar Ha‘aliya: yoman ha‘aliya hahamonit, 1947–1957(Sha‘ar Ha‘aliya: A Diary of Mass Immigration, 1947-1957), Jerusalem: World Zionist Federation, 1986, p. 71.
1706561724
1706561725
[4]Giora Josephtal, minutes of the Jewish Agency Executive, 29.3.1949, Central Zionist Archives, 引自Miriam Katchansky, “Hama‘abarot,” in Mordechai Naor,(ed.),Olim uma‘abarot, 1948-1952(Immigrants and Ma‘abarot, 1948-1952), Idan 8,Jerusalem: Yad Ben-Zvi, 1987, p. 70。
1706561726
1706561727
[5]Yitzhak Ya‘akobi,Davar, 10.10.1950.
1706561728
1706561729
[6]Uriel Simon, “Ha‘olim hahadashim veanahnu” (The New Immigrants and Us),Ha’aretz, 27.10.1953, 引自Orit Rozin,Hovat ha’ahava hakasha: yahid vekoloktivbeYisrael bishnot hahamishim(Duty and Lov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 1950s Israel), Tel Aviv: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Am Oved, 2008, p. 245.
1706561730
1706561731
[7]David Ben-Gurion, “Yihud veyi‘ud” (Uniqueness and Mission), Israel Government Yearbook 1951, p. 25,引自Moshe Lissak, “Dimuyei olim
:stereotipim vetiyug betekufat ha‘aliya hagedola bishnot hashishim” (The Image of Immigrants — Stereotypes and Label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Mass Immigration in the 1960s), in Shimon Shitreet, (ed.),Halutzim bedim‘a: pirkei iyyun al yahadut tzfonafrika(Pioneers in Tears: Anthology on North African Jewry), Tel Aviv: Am Oved,1991, p. 189。
1706561732
1706561733
[8]Shmuel Ussishkin,Haboker, 16.11.1951; Eliezer Livneh,Davar, 9.11.1951,引自Moshe Lissak,Ha‘aliya hagedola bishnot hahamishim: kishlono shel koor hahitukh(Mass Immigration in the Fifties: The Failure of the Melting Pot Policy), Jerusalem
:Bialik Institute, 1999, pp. 62-63。
1706561734
1706561735
[9]Ben-Gurion, “Yihud veyi‘ud,” p. 25.
1706561736
1706561737
[10]Testimony of Habib Sharbaf in Devorah Hacohen,Hagarin vehareikhayyim: hityashvut ha‘olim banegev ba‘asor harishon lamedina(The Grain and the Millstone
:The Settlement of Immigrants in the Negev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State), Tel Aviv: Am Oved, 1998, p. 96.
1706561738
1706561739
[11]Testimony of Hannah Maimon in Avi Pikar, “Mi vami haholkhim: ikhlusan shel ayarot hapituah” (Who Is Going: Populating the Development Towns), in Zvi Zameret, Aviva Halamish, and Esther Meir-Glitzenstein (eds.),Ayarot hapituah(The Development Towns), Idan 24, Jerusalem: Yad Ben-Zvi, 2010, p. 201.
1706561740
1706561741
[12]Testimony of Yehuda Braginsky, in Avi Pikar, “Mi vami haholkhim
:ikhlusan shel ayarot hapituah” (Who Is Going: Populating the Development Towns),in Zvi Zameret, Aviva Halamish, and Esther Meir-Glitzenstein (eds.),Ayarot hapituah(The Development Towns), Idan 24, Jerusalem: Yad Ben-Zvi, 2010, p. 207.
1706561742
1706561743
[13]“Mizug Galuyot”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f origin in Israel), conference at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October 25-26,1966, Jerusalem: Magnes, 1969, p. 163.
1706561744
1706561745
1706561746
1706561747
1706561749
以色列:一个奇迹国家的诞生 第十一章 变化社会中的文化与规范
1706561750
1706561751
以色列国建立的头19年经历了巨大的震荡、快速的变化,以及在社会思潮和文化方面的种种冲突。从一种全景式的视角来看,这一时期是民族精神发展的鼎盛时期。以色列人将这个国家看成是犹太复国主义观念以及古老的犹太拯救愿景的实现。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在公众对以色列国防军的热情上,他们对国防军在边境所采取的报复性行动表示广泛赞同(参见下一章),对1956年西奈战役感到振奋,竞相吟诵着以色列国防军军乐团演奏的流行歌曲的抒情歌词。不过,最近的观察显示,这种看起来铁板一块的民族精神已开始出现裂痕,其中已能够听到预示着变化的声音。
1706561752
1706561753
这个国家巩固其新的土地所有权的方式是清除之前土地所有者的全部残迹。阿拉伯村庄和城镇被赋予希伯来语名称。其目标是通过消灭阿拉伯地点的最后遗迹并以新的定居点取而代之,以实现以色列地图的犹太化。新的名称有时候是根据之前的阿拉伯名称,由希伯来语音译过来的。这些努力旨在恢复《圣经》、《密西拿》和《塔木德》中所载地点的希伯来语名称,而这些地名的阿拉伯语版本已经众所周知。还有其他一些情况,第一和第二圣殿时期的某些犹太地名被辨识出来,新的定居点就以它们来命名。
1706561754
1706561755
考古学在以色列地图犹太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其目标是通过揭示过去来证明古代时期这块土地的犹太所有权,进而使当下看起来是过去的一种自然演化。在不能找到同犹太人过去联系的情况下,新的定居点就以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或那些帮助建立以色列国家的知名犹太人或非犹太人的名字来命名。通常,在一些混居的城镇,以穆斯林或奥斯曼英雄来命名的街道被替换成具有犹太含义的名称。这样,雅法的主街道变成了耶路撒冷大道。即便阿拉伯语同希伯来语和英语一样,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它却从地图上消失了,只有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一些阿拉伯村庄除外。政府名称委员会的成员们试图从人们记忆中清除诸如塔比耶(Talbiyeh)、马勒哈(Malha)、卡塔蒙(Katamon)、瓦迪萨利布(Wadi Salib)或卡布里(Cabri)之类的地名是徒劳的,这些地方的居民偏好使用原来他们所熟悉的名称,而不是由该委员会下令使用的合成名。
1706561756
1706561757
这是一个希伯来化的时代,不仅在定居点名称方面,也体现在个人姓名方面。早在第二次阿里亚时期,就有一小部分犹太人希伯来化他们自己的名字,本-古里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绝大部分同事都保持着他们原来的名字,这些名字表达了他们同家庭、出生地和过去的联系。但对于本-古里安来说,移民巴勒斯坦象征着再生。(他要求他的墓碑上只署上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以及这样的碑文:“1906年移民以色列地。”)现在本-古里安要求部队军官和国家官员经受他所经历的同样过程,坚持认为国防军将军应希伯来化他们的名字,才可以向总参谋部宣誓就职。这样,Yigael Sukenik就变成了Yadin, Yigal Paicovich变成了Allon, 而Shimon Koch变成了Avidan。“我在几天前改了我的名字,这样也改变了我的身份。”新任司法部长乌里·海因斯海默(Uri Heinsheimer)写道,他选择Yadin这个名字。[1]许多新移民,尤其是较年轻的移民,也加入这种象征性地清除他们古老的身份,采纳一种他们感觉是新的,且更加适合于此时此地情境的新身份的行动之中。希伯来语名称清除了他们种族性的流散身份,并为进入初生的以色列社会架设了一座桥梁。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新名字是一种由整个家庭做出的集体性决定。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宁愿保留他们原来的名字,以保存对过去的记忆。对于大屠杀的幸存者来说,保留他们的名字意味着保存已经消失的家庭的名字和记忆。所以,民众姓名的希伯来化只是部分地取得成功,主要是在军队和政府官员当中。
1706561758
1706561759
在以色列国建立的时候,大约70%的犹太人说希伯来语。随着大规模移民潮的到来,这一比例开始下降。只有很少的移民说希伯来语。例如,即使那些来自也门的犹太人,从宗教小学(heder)的课程中学习希伯来语,但希伯来语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口头语言。那些没有在宗教小学学习的妇女,既不知道怎么说希伯来语,也不知道怎么用希伯来语读写。给成千上万的移民教希伯来语的需要成为促进移民融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关键途径,这一点不言自明。但是,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相当多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对于移民来说,他们也需要有意愿花时间投身学习。希伯来语培训班乌尔潘(ulpanim,单数为ulpan,集中学习希伯来语的学校)在移民营里建立起来。教师主要也是那些在他们移民前所在国担任教师的新移民。多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学生从希伯来语培训班毕业,主要是受教育的人群和职业人群。以色列国防军也建立了一个希伯来语培训班,以确保其士兵能够用希伯来语进行交流。其他一些不是那么集中的希伯来语课程通常由教师经验不多的志愿者或女士兵来教授,他们还尝试和那些不总是能够胜任任务的、倦怠的和感到沮丧的人一起工作。反复地征召志愿者来教成人希伯来语也显示,这种志愿者是非常缺乏的。
1706561760
1706561761
城市街道成为语言混杂之地。为了让移民意识到国家正在发生着什么,国家电台——以色列之声(Kol Yisrael)用移民使用的各种不同语言进行广播,但这只是一种部分的、暂时性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外国语言的报纸也兴盛起来。大量使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刊得以出版。城市中每一种可以想象的语言的图书馆都在对公众开放。戏剧和其他形式的娱乐则以意第绪语呈现。希伯来语的狂热分子发出警告:各种外国语言正在控制着公众领域!这一反应相比伊休夫时期是一种倒退,伊休夫时期,语言捍卫者团体抗议在街道上使用德语或意第绪语。这种危险现在看起来更为严重:希伯来语在将要成为大多数的移民人口中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种关切是极为夸张的,因为,事实上,希伯来语的灌输是通过儿童才能达到顶点,儿童在每个教育层次上都学习希伯来语,并且将其带入家中,有时还拒绝用他们的母语同父母交谈。幽默作家埃弗拉伊姆·基顺(Ephraim Kishon),一位来自匈牙利的新移民,他在以色列学会希伯来语,并在几年时间里将之变成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工具。他曾经写道,在以色列,孩子们教他们的母亲学习他们的母语。这一经典的阶段反映出移民国家的现实,这里存在巨大的力量促进移民融入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之中。
1706561762
1706561763
考虑到这一现实,人们很难理解那些在1957年以前一直禁止出版任何意第绪语日报(他们允许出版周刊和一周发行不超过三期的报纸),以及试图禁止在以色列建立一座永久性的意第绪剧院的教育部官员的担忧。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之间的竞争因为大屠杀的发生而悲剧性地宣告结束,说意第绪语的犹太人在大屠杀中遭到杀害。在以色列生活的现实中,意第绪文化除了是一种社会残留外,没有更多的内涵。甚至对于意第绪文化的斗争也变得无关紧要。不过,20世纪50年代早期,特拉维夫当地一家意第绪剧院的开张遭到禁止(尽管允许来自国外的艺术家演出)。甚至希伯来语的坚定捍卫者本-古里安,虽然曾激烈反对在伊休夫公众领域使用意第绪语,但也找不到理由阻止那些文化语言为意第绪语的人享受用那种语言所进行的演出。但是政府并不赞同他的观点,而哥尔德法登剧院也注定要关闭。只是在其创建者向高等法院提起上诉并赢得这场诉讼之后,这家剧院才成为一座永久性的建筑物。
1706561764
1706561765
以色列意第绪语的故事就是熔炉政策故事的缩影,这一政策狂热的实施者认为,来自所有流散地的移民都应当立即而且毫不犹豫地放弃他们随身带来的文化和传统,同时接纳当地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政策。事实上,移民创造了提供文化需求的壁龛。这些壁龛并不打算取代以色列文化,而是与其并存,每一种“上帝的小地产”都属于一个流散地的移民。
1706561766
1706561767
国家象征
1706561768
[
上一页 ]
[ :1.706561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