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7302e+09
1706573020
1706573021 在此期间,战争还在继续。对于凯末尔来说,士麦那的陷落并非结束,这不过是其实现民族宪章准则运动的一次重要胜利。土耳其同苏维埃俄国的东部边境此时明确确立了下来;它同法属叙利亚已就东南边境达成一致,而与英属美索不达米亚即便未达成协议,也几成定局;而且希腊人被逐出了安纳托利亚西部。但是,仍有希腊军队驻扎在色雷斯东部,协约国军队也还在君士坦丁堡沿着伊兹密特湾的地方,以及邻近达达尼尔海峡的一些海峡炮台中:如果凯末尔想要履行民族宪章中的内容,那么这些外国武装力量要么自行离开,要么由土军武力驱赶出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凯末尔领导下得以重生的奥斯曼帝国此时正大致处于14世纪早期的帝国位置——彼时巴士拉还是帝国首都,土耳其人还未进入欧洲。凯末尔是否会拿起武器追随征服者之路,重新夺回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或者协约国及希腊人和平撤离以阻止又一年的流血杀戮?
1706573022
1706573023 同许多其他产生于战争末期的问题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劳合·乔治。尽管希腊军队还未离开色雷斯东部,但是到1922年9月18日,他们的最后一支完整分队已经借道切什梅离开了小亚细亚——这意味着海峡和伊兹密特的凯末尔军队与协约国军队之间已不再有希腊军队。在士麦那,凯末尔接待了英国总领事哈里·兰姆爵士,这场会面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弄清英国人的真实意图。在被告知这位领事代表着驻君士坦丁堡高级专员的利益后,凯末尔回复道,他的政府“认为自己同大不列颠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并不承认这位高级专员”。正因如此,凯末尔认为他将“以关押所有英国属民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不过他又向兰姆保证自己并无计划这样做,而且在土耳其的英国人“出境自由”。在被问到是否真的认为同英国处于战争状态时,凯末尔稍做让步,并指出安卡拉和伦敦之间还未建立联系。事实上,凯末尔是在邀请——或者说激将——劳合·乔治给予他政府上的外交承认,以显示对土耳其并无敌意。如果劳合·乔治拒绝,那么凯末尔的军队将会朝前行军,以确保土耳其边界线同民族宪章中规定的一致。32
1706573024
1706573025 来自英国方面的第一反应并不令人鼓舞。早在9月7日,土耳其人占领士麦那之前,英国内阁——在没有咨询议会或是协约国的情况下——便授权驻土耳其和黑海的英国占领军总司令查尔斯·哈林顿派军队占领加里波利半岛,以预防土耳其人从此地登陆前往色雷斯。出于不难领会的原因,温斯顿·丘吉尔对坚守加里波利的举措表达了强烈支持。虽然长期饱受希腊事业的折磨,但是丘吉尔认为在事关海峡控制权的问题上非同一般:他的想象力得以焕发,血液也开始沸腾。“深海中将亚洲与欧洲分隔开的那条线,”他争辩道,“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用尽我们力量范围内的一切方法保证这条线的安全。如果土耳其人拿下加里波利半岛和君士坦丁堡,我们可能就会失去所有的胜利果实。”在丘吉尔立场大转弯的鼓励下,加之深信希腊人并未就此完结,劳合·乔治更进一步,他告知内阁,如果土耳其人提议武力穿过海峡的话,“我们应该同他们战斗以阻止他们这样做”。为了使埋葬在加里波利的英国人不白白牺牲,劳合·乔治和丘吉尔提议更多的人再次为之浴血奋战。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提议甚至比1915年走得更远:1922年9月12日,哈林顿率军在海峡亚洲一侧的恰纳卡莱登陆,似乎有意诱使凯末尔出兵驱逐。这场为控制海峡自1918年搁浅至今的战役从而再次得以升温。
1706573026
1706573027 然而,反凯末尔联盟正在严重瓦解。尽管他们极其勉强地争取到了内阁的支持,但是在协约国这边,劳合·乔治和丘吉尔就没那么好运了。法国和意大利刚开始同意向海峡的欧洲一侧(加里波利)派遣小型分遣队,但是他们拒绝随哈林顿进驻亚洲一侧。普安卡雷通过法国高级专员佩莱将军暗中向凯末尔保证,法国将不会参与英国在海峡的战役。1922年9月15日,丘吉尔向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及加拿大的总理发去电报,请求他们重演加里波利的史诗篇章,以保护“至关重要的帝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包括解放海峡在内)”。这一次,他的呼吁却未激起太大浪花。新西兰提供了一个营的兵力,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礼貌性拒绝,而南非则不屑给予回复。在巴黎和会的时候,这几个受到平等外交礼遇的自治领此时却拒绝追随母国加入战争,这也令伦敦大吃一惊。即便连主战的《每日邮报》也拒绝加入其中,并进行轰动性新闻报道:“停止新的战争!”普安卡雷也向日益受到孤立的劳合·乔治施压,并在1922年9月18日下令所有法国军队撤出加里波利。法国此时明显已经放弃了海峡,内阁随后授权寇松赶赴巴黎——后者几乎以一种恳求者的姿态请求法国给予援助。1922年9月23日,普安卡雷对这位前印度总督进行痛斥,致使寇松崩溃垂泪,并坚称英国放弃凯末尔的所有领土要求,包括君士坦丁堡、海峡和色雷斯东部。凯末尔不仅征服了“希腊人的”士麦那,将希腊人逐出亚洲,还将大英帝国撕成碎片,摧毁了巴黎和伦敦之间仅存的外交友谊。33
1706573028
1706573029 这还不是全部。像是没受够目前的羞辱,劳合·乔治坚持要哈林顿坚守立场,并在土耳其人威胁恰纳卡莱的时候加入战斗。寇松在巴黎或许已经签字放弃了海峡,但是这位首相想明确说明的是他将其给予凯末尔只是作为协商解决的一部分,而非向其军队投降。同时,如果战争真的爆发,劳合·乔治深信英国会取得胜利。他秉持此信念的假设条件在于:希腊军队并未真的被彻底击败,只是遭到了不忠的康斯坦丁国王的背叛,以及疯狂的哈齐内斯蒂斯的力不胜任。[4]考虑到康斯坦丁在1922年9月27日退位后,韦尼泽洛斯主义者已重获权力,劳合·乔治对一个重焕生机的希腊再次进入战争充满把握。劳合·乔治对他的主张愈加起劲,在刚获悉雅典爆发了革命之后,便向内阁解释道:“土耳其人将在色雷斯碰到的不会是康斯坦丁的疲软、涣散且毫无斗志的军队,而是受韦尼泽洛斯及革命激励的全民性抵抗。由于有大英帝国的支持以及老将军的复职,希腊部队将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劳合·乔治还明确地将自己的公信力下注在恰纳卡莱冲突上,他承诺道:“当凯末尔被击败并被控制之时,我们就能够强大到从恰纳卡莱转移到伊兹密特——在此处,我们投放一支相对小型的部队就能够切断他的交通设施,并迫使他屈辱投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劳合·乔治在1922年9月29日星期五向哈林顿起草了一份最后通牒以转呈给凯末尔,上面写道:“如果他的军队未能在由你确定的时间内撤离的话,我们所有能够支配的联合军队将会在适当的位置,从海上和空中朝土耳其人发动攻击。”34
1706573030
1706573031 事情的发展没能朝劳合·乔治期盼的方向发展。莫里斯·汉基说,丘吉尔、劳合·乔治和全体内阁“整个星期六都在屏息等待着是否有枪支交火或者土耳其人撤退的消息”。但是,并无消息传来。事实证明,哈林顿曾找英国驻君士坦丁堡高级专员霍勒斯·朗博尔德进行协商,最终,他们两人都决定不将最后通牒转呈给凯末尔,以防招致战争。就此,劳合·乔治便被他的下属夺走了他极度渴望发动的战争,[5]而他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亲希[腊]政策的溃败也致使他从1916年领导至今的联合政府产生了分裂——保守党人终止了与自由党的联盟关系。在1922年11月15日举行的选举活动中,劳合·乔治及其自由党被彻底击败,他甚至未能当选反对党的领袖,而工党则超过自由党票数,第一次在席位上登上第二的位置。在躲过“一战”最后两年以及和平时期头四年的各种国际危机之后,劳合·乔治及其整个政党被凯末尔引进了被遗忘的政治角落里。
1706573032
1706573033 协约国的傀儡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瓦希代丁)成了凯末尔的胜利军的下一个受害者。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废除了奥斯曼苏丹,并将官方政权从高门转移到了安卡拉政府。两周之后,已成为普通公民的瓦希代丁乘坐(非常适当的时机)一艘英国战舰前往马耳他,再也没有回来。在苏丹被迫离开的暗示下——尽管外交上还没给予确认,所有之前由奥斯曼苏丹签署的条约和协议都被终止,甚至包括备受憎恶的《领事裁判权条约》。凯末尔此时终于能够以一个对等的政权形式同西方列强协商最后的和平协议了。
1706573034
1706573035 在存活了6个多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终于覆灭于“一战”的千钧重压之下。凤凰会从灰烬中涅槃,帝国也将以土耳其共和国的形式得以重生。
1706573036
1706573037 [1]楚贝伊德夫人绝不傻,她在看到儿子凯末尔身着军装后,说他的着装不太适宜茶会。
1706573038
1706573039 [2]由于担心会在希腊面临难以避免的军事审判或者民众的私刑处置,斯泰吉亚德斯借道罗马尼亚,转而去了法国。
1706573040
1706573041 [3]拉蒂夫本人在这场火灾中失去了大量财物。事实上,正是她面对损失时的泰然(“我不在乎,把所有都烧了吧”)才似乎引发了凯末尔的这番讲话,而非无意识的狂喜。
1706573042
1706573043 [4]在同样令人宽慰却难以置信的理论层面上来说,包括首相古纳里和军队总司令哈齐内斯蒂斯在内的8位主要康斯坦丁主义者于1922年11月13日在雅典接受了审判,罪名是叛国——两周以后,他们被宣判有罪并被处刑(而这两位最不重要的人仅仅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也是这件事常常被称为“六人审判”的原因)。
1706573044
1706573045 [5]虽然在自传中经常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描述,但是劳合·乔治却没有对恰纳卡莱手下留情。“我当然想要开战,”他写道,“而且我很确定我们会赢。”
1706573046
1706573047
1706573048
1706573049
1706573050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1706570543]
1706573051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结语 《洛桑条约》和奥斯曼遗留问题
1706573052
1706573053 拆分近东人口将有助于近东地区的真正和解。
1706573054
1706573055 ——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1706573056
1706573057 国际联盟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在1922年12月1日洛桑和平会议上的发言1
1706573058
1706573059 在经过超过11年之久的战火后,奥斯曼帝国此时终于迎来了和平。这一天也早该到来了。由于缺乏精确的记录,我们只能估算出1911—1923年所有前线(及后方)各种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大约有40万到50万名奥斯曼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丧生。但是,在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奥斯曼连续战争的边境冲突中,这只占所有伤亡人数的极小部分。据最佳估计,1911年之前居住在奥斯曼领土的人口(大约2 100万人)到1923年时已经跌到不足1 700万人,其中只有少于1 300万人此时居住在被割去大片面积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的边缘地区。虽然这些数字只是粗略的估计——而且有多少人死于迁徙或者疾病、营养不良以及其他与战争相关的直接因素中都不甚清楚——但是人们广泛承认一点:帝国的死亡人数在整体数字中接近20%。这是一个相当令人震撼的数字——尤其同西方战线上死亡人数比重最小的国家相比——法国只占3.5%。土耳其亚洲一侧战争的部分关键影响同样体现在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相对设备精良和受到悉心照料的英国远征军的伤亡率之上。据记录,仅在1916年就有20.7万名士兵因疾病而伤亡。大动乱的4位骑手——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在奥斯曼土地上无情肆虐。直到1919年之后,它们才被凯末尔的英雄壮举击败。
1706573060
1706573061 当然,伤亡人员的原始数据在奥斯曼战争的可怕故事中只是很小一部分。所有民族,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的所有国家都被赶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而他们赖以为生的生存方式也随之被破坏。1915年的亚美尼亚大灾难众所周知,但是在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里,这绝非独有:这10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巴尔干穆斯林因巴尔干战争离乡背井,不计其数的希腊基督徒在1913—1914年、1916年及1921—1922年反复遭到驱逐,还有无数名高加索边境上的鞑靼人及切尔克斯穆斯林在1914—1915年被驱逐出境,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1915年遭遇了蝗虫灾害,数不胜数的土耳其穆斯林在希土战争中被烧毁了村庄和家园,更多的希腊人在1922—1923年冬天再次被赶出士麦那。更多的事例难以言尽。
1706573062
1706573063 要弄懂这些损失的重要性,以及探寻数百万难民面临流离失所窘况及同样多的痛苦的军人、平民死亡的意义,可以说绝无可能。无论如何,在一个世纪的变迁后,我们可以开始处理它造成的地缘政治后果。奥斯曼帝国在跌跌撞撞地走进了20世纪后,虽然已难巍然挺立,但却也尚存早期令人敬畏的威势。尽管欧洲以领事裁判权及经济监管的方式侵蚀着帝国,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仍然被成千上万名奥斯曼属民、穆斯林、基督徒以及犹太人奉拜为苏丹,而一些更远地区的广大穆斯林把他视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诚然,1908—1909年的剧变推翻了哈米迪耶政权,并且撼动了苏丹统治根基,但是,从远至英属印度传来的报告来看,直到1918年,全球的穆斯林仍对苏丹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效忠:这甚至包括由青年土耳其党人控制的傀儡苏丹穆罕默德五世(拉沙德),到之后的穆罕默德六世(瓦希代丁)——后者在1922年11月1日被凯末尔废黜,并由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接任哈里发(而非苏丹),直到1924年3月,土耳其最终废除了哈里发一职。在奥斯曼连续战争带来的所有持久变化之中,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废除哈里发一事上,穆斯塔法·凯末尔常因此受到人们的肯定或者责备(特别是奥萨马·本·拉登)。但是,实际上真正摧毁奥斯曼威势的乃是帝国在1918年的大惨败。在土耳其的例子当中,区别在于王朝的覆灭还毁掉了团结世界范围内的(逊尼派)穆斯林——并通过源自伊斯兰教古典时期的哈里发来联系他们的最后一处机构。似乎是为了强调这一点,侯赛因国王在1924年3月听到土耳其传来的消息后,便马上宣布自己为所有穆斯林的哈里发。不过,他在6个月之后便失去了对麦加的控制,后者由伊本·沙特领导的瓦哈比教派占得,但伊本·沙特并未宣布政权的正统性,因此,能够团结全球穆斯林的哈里发一职从1924年之后便不再存在了。
1706573064
1706573065 从地球上消失的不仅仅是奥斯曼苏丹及哈里发。在一个接一个战役中苟延残喘了几个世纪之后,帝国本身终于分崩离析,再难回归。诚然,所有“一战”参战国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俄国——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中瓜分了俄国一部分领土,当然,还有其他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和(范围相对较小的)保加利亚。但是从各方面考量,奥斯曼都是独一无二的。1938年,希特勒合并了土耳其的战时同盟国德国及奥地利,他们试图恢复旧时边境线。同时,为了重建依照《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之上的东方帝国,他们还在1941年实施了巴巴罗萨行动。但是,希特勒的策略为时不久,而且同1914年之前相比,德国和奥地利此时早已被割去了大片边境面积。苏维埃俄国在重新获取沙俄时期几乎所有领土方面显然更为成功,此外,它甚至(比如加利西亚和加里宁格勒等少数地区)还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领土范围。由于凯末尔在1922年的军事胜利的完满,国外诸强也没有为争夺土耳其新确立的边境线而爆发严重冲突(除了在“二战”的时候,斯大林在其胜利末期曾对卡尔斯和阿尔达汉提出了领土要求——虽然他最后未能如愿)。
1706573066
1706573067
1706573068
1706573069
[ 上一页 ]  [ :1.706573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