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88443e+09
1706588443
1706588444 1923年,列宁寄希望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希望它们能呼应俄国的社会主义的胜利,他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1]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度、苏联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过一段蜜月时期,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更使中苏关系具有战略同盟的特点。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实行机会主义外交。1957年赫鲁晓夫认为只要美苏“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达成协议,“世界局势就将大大好转”。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两国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谈。会谈被苏联概括为以苏美合作主导世界的“戴维营精神”。此后,苏联开始抛弃中苏同盟关系,1960年年初,苏联从政治和经济上全面与中国拉开距离。与此同时,印度在外交上转入“不结盟运动”。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军事冲突,至此,中国、苏联、印度三国自50年代以来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高峰跌入低谷。70年代,苏联在中苏边界大兵压境,勃列日涅夫从世界范围向美国发起全面攻势。美国节节败退。印度乘机造成巴基斯坦与孟加拉的分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请求与中国合作。此后中美之间形成反对苏联霸权的盟友关系,美国从亚太困境中由此得以抽身,全力反击苏联的扩张,最终导致苏联在阿富汗战争引发的国内危机中解体。苏联解体后,美国并未就此停步,开始从印度洋东西两侧全面回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并在北约东扩的同时,在西太平洋地区再次拉起意在堵截中国的从日本经台湾地区到澳大利亚的环岛链条。其间,印度再次以反华为借口,成功核试并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这引起美国对其在印度洋制海权的担忧。新世纪伊始,小布什上台后立即挥师印度洋并向中亚发起一连串的战争。
1706588445
1706588446 现在,美国军事力量已压入印度洋北岸,而在俄国、中国、印度这三个远东最大的国家中,俄国已经随苏联解体而衰落;就像多米诺牌一样,整个压力已推向中国。为了孤立中国,美国在中亚驻军后又开始拉拢印度,这无疑对印度是个机遇:印度可以从其机会主义外交政策中获取更多的安全空间和安全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像苏联一样倒下,接下来美国打击的对象只能是印度;而且,在尼赫鲁预见的“有声有色”和“销声匿迹”的两种结局中,印度很可能被迫接受后者。
1706588447
1706588448 丘吉尔曾将印度比喻为“英王皇冠上的那颗真正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32]西方人清楚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在北印度洋。印度在其间又占据着关键位势。西方霸权国家明白占领印度,就占有了中亚资源和世界制海权的心脏。印度洋是地缘政治利益最密集的地方,是西方控制世界的关键海区,而只有像近代英国那样全面占领印度,才能彻底地控制世界资源和世界政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度在未来面临的安全压力要比中国大得多。印度政治家现在跟美国打交道虽然有机会主义的成分,但其危险的处境他们也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尼赫鲁写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体会出来。尼赫鲁在当时是对英国地缘政治思想理解比较深入的政治家,他知道印度生活在世界政治矛盾的火山口即世界海权的要害地区,所以他认为印度如果不能崛起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要“销声匿迹”即面临被肢解的结局。
1706588449
1706588450 长时间以来,印度的国防总是在北方和南方之间徘徊。北方山区是古代印度的防务重心,而南方海区则是近代印度的防务重心。印度拥有核武器后,印度政治家们对北方安全的担忧已大为缓解,中印两个有核国家发生大战的可能性基本消失。这也是造成印度近几年来的国防投资迅速向海上倾斜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政治家们已充分认识到未来印度国防的主要矛盾在海上。他们同时也可能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对印度的未来安全有正面意义:如果中国真的垮下去,印度在印度洋面对的霸权压力将不可承受;西方绝对不允许有像印度这样一个有民族个性的核大国控制甚至存在于印度洋。鉴于印度洋安全压力的增大,核试验之后,尽管印度一些政府官员在不同的场合通过攻击中国为本国核试辩解,但迄今为止,印度却没有采取什么有实质性的挑衅中国的外交举动,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一方面明修“中国威胁”的栈道,另一方面,其国防重心却在往印度洋暗度陈仓。当核试产生的外交震荡过后,印度就采取措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706588451
1706588452 4.印度扩大在印度洋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1706588453
1706588454 从中国方面看,印度在印度洋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安全。印度越向印度洋发展,中国藏南边陲就越安全。同样,印度在印度洋的影响力越扩大,对美国世界霸权力量的牵制就越大。印度洋是西方的能源心脏,在全球战略中也是西方人优先考虑的目标。俄罗斯的对印政策的主线是扩大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作用:它将大量军事装备,特别是海上作战装备卖给印度,支持他们发展海上力量。印度有人说发展海军为了“遏制中国”,其实,这是在瞒天过海:要遏制中国,就直接到北方边界就行了,干吗要跑到印度洋上去遏制。如果印度能从印度洋上遏制中国,那就意味着它更可以遏制其他海洋大国,这当然要包括美国。如果印度从印度洋上发射的远程导弹能覆盖中国主要城市,那难道它就不会覆盖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主要城市吗?历史经验表明,印度洋是印度未来安全所在;而21世纪初发生在印度洋北岸地区的由美国发动的几场战争更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洋面上:印度的真正对手已经主要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对印度威胁最直接的就是美国以迪戈加西亚等基地为依托的军事存在。所以印度实力在印度洋上的任何发展首先触动的主要是美国及西方的利益而不主要是中国的利益。
1706588455
1706588456 值得说明的是,近年来,印度加强与越南的关系,有舰只进入中国南海的举动,被舆论认为印度有一个庞大的“印度洋控制战略”[33]。只要去过印度的人都不会怀疑,即使它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在相当的时间内,印度根本不可能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海洋战略。近现代史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这种垄断着世界资源的国家,才有能力实施这样的海洋战略。其次,如果印度真的实施了这样的战略,那印度首先威胁的更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中国南海的制海权目前在美国人手中,这里也是美国人的关键利益所在。报道中所列印度所要控制的“五大战略水道”,均触及美国至关重要的制海权利益,要实现这些目标,印度则需要有当年日本发动对美“太平洋战争”的财力、能力和胆量,目前来看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印度急迫强化和扩大对印度洋制海范围的需求和努力,确是真实与合乎逻辑的。
1706588457
1706588458 我们应当注意,制海权是英美国家战略的命根子。苏联与美国矛盾的激化表面看是为中亚阿富汗,实则是为印度洋的制海权,因为在雅尔塔体系中,西方已向苏联让与了广大的陆上地缘政治空间;20世纪70和8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国还没有向太平洋发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矛盾升级,也是由于中国在台湾问题和资源进口及海外利益保护问题上对制海权,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的需求日益迫切。鉴于西方国家—如前所述—在世界海权心脏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与印度是一种直接博弈的关系,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说印度想有将其制海权“扩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区拥有真正有实效的制海权,它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决不会低于中国在台湾海峡和南中国南海区面临的同种压力,而这些海区对中印两国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扩展与中国的台海统一及在西太平洋主权海域的制海权扩展,对印度和中国均有积极的互补意义。
1706588459
1706588460
1706588461
1706588462
1706588463 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 [:1706586899]
1706588464 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 二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34]
1706588465
1706588466 大国争霸世界的活动基于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认识。研究从拿破仑与英国争霸迄今两百多年的世界政治史不难发现:不管大国角逐世界霸权的“棋局”如何变化,但对弈者所用的“棋谱”及其最终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大体是相同的。
1706588467
1706588468 (一)控制印度洋:拿破仑争霸世界的首选目标
1706588469
1706588470 拿破仑战争是资本全球化以来法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并由此开辟资本多极化历史进程的战争。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取代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战略。基于对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认识,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35]他认为:
1706588471
1706588472 “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36]“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37]
1706588473
1706588474 拿破仑从欧洲的视角提出他的关于世界地缘政治战略。他说:
1706588475
1706588476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38]“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的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么,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世界首都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用四十天时间就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中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39]“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40]
1706588477
1706588478 拿破仑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1706588479
1706588480 (二)控制印度洋:19世纪末英俄在阿富汗狭路相逢
1706588481
1706588482 拿破仑战争失败之后,俄国一跃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大国争霸世界的主角转移到英国和俄国之间,与此同时,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一极,也在大西洋的西岸悄悄崛起。
1706588483
1706588484 彼得一世和叶卡德琳娜统治时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是一段对未来俄国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时期。彼得一世非常重视制海权对俄国未来的作用,他说:“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41]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随后便开始为俄国争夺出海口的战争,通过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俄国打败瑞典并于1721年与瑞典签订尼斯塔德和约,俄国获得北方出海口。[42]1762年叶卡德琳娜即位,继续彼得一世向世界扩张的事业,调兵南下,迫使土耳其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1774年)和雅西条约(1792年),俄据此占领阿速夫、刻赤等地,取得在黑海海峡自由航行的权利,获得土耳其对俄合并克里米亚(1783年)的承认,并将俄国疆土扩展到第涅伯河。
1706588485
1706588486 然而,当时沙俄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大西洋,而是印度洋。1725年彼得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1706588487
1706588488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43]
1706588489
1706588490 俄国和英国在联合与拿破仑作战之初,就开始了争夺印度洋的斗争。为了打通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1804年,俄国入侵伊朗。1807年5月伊朗国王与法国拿破仑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对英宣战。7月,法国与俄国议和,法国停止援助伊朗。英国乘机恢复与伊朗谈判:1809年,伊朗与英国订立草约,同意和法国及与英国敌对的一切国家断绝关系;英国应允在伊朗对俄国交战期间对伊进行财政援助。同年,伊朗与土耳其缔结同盟,对俄作战。土耳其战败并于1812年与俄缔结和约。俄国在西线联合英国等国打败拿破仑后,便全力掉头南下并以绝对的优势迫使伊朗于1813年10月在古里斯坦与俄国订约议和,伊朗被迫割让格鲁吉亚等地区;给予俄国商人在伊朗的自由贸易权,关税定为5%;同意俄国独享在里海设置舰队的特权,伊朗则放弃在里海保有海军的权利。拿破仑失败后,英俄在北印度洋的矛盾迅速激化。
1706588491
1706588492 俄土和约与俄伊古里斯坦条约使俄国势力扩展到黑海和波斯湾地区,对英国在北印度洋的海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并迅速引起英国的反击。1814年11月,英国和伊朗签订条约,规定英国对伊俄划界有“仲裁权”;如伊朗和欧洲国家发生战争,英国将每年给伊15万英镑的支援,但其用途须经英国公使认可。如阿富汗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伊朗即对阿富汗采取行动。伊朗获得英国的财政支持后,再次向俄国挑战。1826年7月,伊俄战争爆发,伊朗战败。1828年2月,伊朗与俄国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宣布放弃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力,偿付2000万卢布赔款,同意俄国在伊朗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在俄国的支持下围攻赫拉特汗国,以弥补在高加索失去的利益。赫拉特是通往印度的要地,因而英国立即以武力相威胁,迫使伊朗撤兵;同时英国派代表到喀布尔要求与阿富汗缔结反俄国的同盟。阿富汗提出要收复被侵占的领土的要求,英国予以拒绝并出兵阿富汗。1856年10月,伊朗再次兵临赫拉特,英国向伊朗开战,1857年3月,英伊缔结和约,伊朗保证不再干涉赫拉特内政,一旦赫拉特与阿富汗冲突,即请求英国调停。
[ 上一页 ]  [ :1.7065884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