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8800
1706588801
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此后葡萄牙、荷兰、法国商人接踵而至,并在印度沿岸建立据点。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并在英女王的支持下参与大国在印度洋的角逐。葡萄牙人于17世纪初叶,荷兰人于18世纪后半叶,相继放弃印度大陆。英国人便与欧洲大陆的最强对手法国在印度洋展开决战。英国人于1746~1761年间向法国在印殖民地开战,进行了三次战争,法国战败。拿破仑为了挽回法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向英国宣战。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149]他认为“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150]。他说:
1706588802
1706588803
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151]
1706588804
1706588805
拿破仑从欧洲的视角提出他的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地缘政治战略。他说:
1706588806
1706588807
“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152]“如果亚历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那这个城市就会成为欧洲最强固的要塞之一”。据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欧洲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为自己左右两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当地的条件就能决定城市的繁荣和大小,那么,亚历山大较之罗马、君士坦丁、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应该成为世界首都了。”“从开罗到印度和从巴荣讷(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到莫斯科是一样远的。六万大军乘五万头骆驼和一万匹马,带着五十天的干粮和六天的饮水,用四十天时间可以走到幼发拉底河,再用四个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现在渴望摆脱压迫的塞克教徒、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岛各民族中间”。“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153]将目光瞄向整个印度次大陆。1757年,英国人发动普拉西战役,印度战败,英国占领孟加拉。1857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并由此形成对印度的绝对统治。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女王直接掌控对印度的统治。
1706588808
1706588809
拿破仑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但法国在欧洲战场的失败,导致其征服印度的计划破产。
1706588810
1706588811
“英国的海上霸业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全部完成的。”[154]英国利用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征战,攻占了锡兰(斯里兰卡),接收了荷兰人在好望角的据点,从法国人手中夺回毛里求斯,并从荷兰那里获得马六甲。1824年,英国人占领新加坡,这“可说是替英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业安下了一块基石”。[155]印度驻新中国首任大使潘尼迦评价说:“英国,维也纳条约以来印度洋上唯一强国,现在牢牢掌握了印度洋各处的战略要冲;得此海上凭借,它在印度的江山是坐稳了。从此英国就这样统治了整个印度洋。”[156]此后的印度洋,潘尼迦认为“这就比别处更像是英国的一个内湖了。偌大的印度洋面,其他欧洲国家一点好处也沾不上手,就是在海洋附近的地方,亦复如此。”[157]
1706588812
1706588813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流放期间,看到英国利用欧洲战争在印度洋的收获,对当年放弃征服埃及追悔莫及。他认为他应该留在东方,征服阿拉伯、印度,成为东方皇帝而不是西方的皇帝。他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克尔,我就可以进攻印度。谁统治埃及,谁就能够统治印度。”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他说,如果他带着一小队人到印度去,就能把英国人赶跑。[158]
1706588814
1706588815
但是,根据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退出印度洋的经验,英国人明白,如果没有对印度次大陆的全面占领,英国已拥有的对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得不到持久巩固的。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清除所有印度洋上的对手之后,便白,他说:
1706588816
1706588817
潘尼迦认为:“自从1805年法国舰队在特腊法耳加[159]被歼之后,在整个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制海权的国家,这是英国当之无愧称得起威镇四海的世纪。”[160]如果不算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在印度洋上形成相对优势的时间,我们仅从拿破仑失败后的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算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英国开始退出世界霸坛,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此间英国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成了英国世界海权从而世界霸权的关键支柱,它是如此坚固不可撼动以至英国在这一百多年间能够相继挫败俄国人、德国人乃至日本人向印度洋发起的全面进攻。而这样的“战绩”,即使美国人至今也是难以企及。
1706588818
1706588819
英国是先在德意法西斯合击,后又在美苏合谋下才被逐出印度洋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国最终告别印度洋的回光返照。[161]
1706588820
1706588821
英帝国的衰落与其失去在印度洋的制海权是同步发生的。近代史表明,只有一流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制海权,而只有最终占领印度的国家才能获得对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比较在此前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及后来的美国等霸权国家,可以说英国是控制印度洋时间最长的帝国,有百年之久,其巅峰时期,印度洋俨然成为“英国的内湖”。尼克松看得明
1706588822
1706588823
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
1706588824
1706588825
英国早就看到这一情况到来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试图使美国相信,波斯湾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战略和政治意义”。英国人比美国人更易遭受攻击,因此,他们需要更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但他们也更有经验,在波斯湾尤其是如此,因此,他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
1706588826
1706588827
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直到1973年发生阿拉伯石油禁运之后才知道波斯湾有一些小小的酋长国,但是英国的统治者们150年来一直在注意它们的事务的最微小的细节。
1706588828
1706588829
英国最初在19世纪初进入了海湾,以阻止海盗破坏他们的贸易。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军事力量维持了秩序,提供了保护,并解决了分布在海湾沿岸各个酋长国里的争端。
1706588830
1706588831
在整个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周围,英国一直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亚丁、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通常叫作“海盗海岸”的酋长国里,英国是酋长们和世界其余地区之间的联系。他们用机智、彻底和强硬手腕来执行他们的任务。1934年,在一场保卫他们的亚丁港的运动中,英国人利用奉承、贿赂和周密策划的显示武力的做法,同现在叫作南也门的内陆的各位统治者缔结了不下1400项“和平条约”。正是在英国的保护伞下,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寻找石油的努力中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勘探。
1706588832
1706588833
英国不仅控制了海湾,而且还控制了从印度洋各个地区来到海湾的通道。印度洋各个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亚、缅甸、印度、锡兰、亚丁、苏伊士、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迪戈加西亚和印度洋的其他岛屿,这些地方在以前某个时候全是英国属地。波斯湾和波斯湾外面的印度洋都是“英国的内湖”。
1706588834
1706588835
英国把它在波斯湾的势力一直保持到1971年。但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阶段地摆脱了它在“苏伊士以东”所负的责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力量真空,这些真空由苏联人煽动的反英民族主义者填补了。[162]
1706588836
1706588837
之所以英国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换言之,正是英国对印度的百年占领,才得以拥有其在印度洋上建立绝对制海权所需要的巨量物质资源;同理,不能,尤其是不能在印度洋内就地获得这巨量的物质资源支持,也是今天美国这样的海洋强国不能形成对印度洋“英国式”即绝对控制的原因。
1706588838
1706588839
大英帝国的衰落使印度失去了大国的庇护,而国家独立又迫使印度必须独立地承担起印度国防的重担。尼赫鲁在接任之前曾冷静地思考着印度的命运,他从冷酷的历史经验中告诫他的人民:“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1706588840
1706588841
尼赫鲁将印度的未来命运与印度洋的战略地位联系在一起思考,有其特殊的理论视角和理论依据。
1706588842
1706588843
尼赫鲁在英国读书时受到当时流行于英国的经典地缘政治学说的熏陶。尼赫鲁出生于1889年,1905~1912年在英国留学。其间,哈•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在英国流行。1887年麦金德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1904年再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这两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163]。英国牛津大学还为麦金德专设为期五年、薪水300英镑的讲师席位并于1899年设立地理系,聘麦金德担任系主任。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学说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尼赫鲁到英国读中学的时间是麦金德发表《历史地理的枢纽》论文的第二年,这篇论文发表后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更加强了麦金德地缘政治学说对英国乃至对世界的冲击力。麦金德学说与以往地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从世界政治和世界体系的视角观察地理现象,从联系为一体的世界地理视角解释世界政治现象,并由此将地理学发展为融于世界体系中的地缘政治学。尼赫鲁对麦金德的“枢纽地区”学说及其“枢纽国家”的概念想必不会陌生。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这样总结他的理论:
1706588844
1706588845
当我们考虑对这个广阔的历史潮流所作的迅速回顾时,不是觉得明显地存在着某种地理关系的持续性吗?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但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又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不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区域吗?那里从古到今,一直拥有适合一种具有深远影响而又局限性质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的机动性的各种条件。现在俄国取代了蒙古帝国。它对芬兰、斯堪的纳维亚、波兰、土耳其、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压力取代了草原人的向外出击。在全世界,它占领了原由德国掌握的在欧洲的中心战略地位。除掉北方以外,它能向各方面出击,也能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它的现代铁路机动性的充分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1706588846
1706588847
枢纽以外地区,在一个巨大的内新月形地区中,有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在外新月形地区中,有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在当前的力量对比的状况下,枢纽国家俄国与周围的国家不对等,有一个让法国来充当平衡物的位置。
1706588848
1706588849
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因此,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将推动法国与海上强国联盟,于是法国、意大利、埃及、印度和朝鲜就会成为这么多桥头堡,外部的海军可以从这些桥头堡支持陆上部队来迫使枢纽联盟也部署陆上部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同这一情况相比,以前威灵顿在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中,利用托雷维德拉斯的海军基地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小规模的了。难道这不能够最终证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的战略作用吗?[164]
[
上一页 ]
[ :1.7065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