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89219
1706589220
[47]转引自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161页。
1706589221
1706589222
[48]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之一。但是,财富是资源的转换形式,地球上的资源是不可能“充分涌流”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极难替代或在短期内极难再生,因而是日益减少的。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中,谁占有较多的世界资源,谁就有较快的发展和具有较强的实力;谁具有实力,在这个世界上才具有更多的发言权。较自然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是造就巨大生产能力并使人类屈服于这种能力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使历史产生了资本全球化和资本多极化矛盾互动的进程,以及原来奉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转轨为市场经济并自觉参与这一进程的现象。现在的问题是,只要当今世界存在资本全球化和多极化的竞争,那么国际社会就不能避免霸权与反霸权的国家行为及其战争。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确切地说,生发于私有制的资本就是战争。是资本造成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无限制的利用和掠夺及由此而产生的战争。如果资本及其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霸权主义没有消失,战争就不能消失。如果仅用历史上是否再发生人类曾经历过的“世界大战”作为战争与和平的衡量标准,那么,在核时代,就与用人类是否会在同归于尽中彻底毁灭作为测量战争与和平的标准一样没有意义。可以说,自从核武器及微电子技术继而纳米技术出现后,类似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无限战争形式将为准确打击和精确制导的有限战争形式所代替,后者将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但仅凭战争形式的改变并不能使我们轻率地作出“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就是指不打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早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结论。(参见何方著“世界早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另外,仅凭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而不是根据历史事实的变化,来判断现时代主题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二战”结束以来出现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的事实前提,是建立在1972年美苏签订《反导条约》之上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一系列文件及保证这些文件精神不被破坏的国际合作力量构成的和平保障体系。现在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美国已退出《反导条约》并正在单方面地发展导弹防御体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保障大国战略稳定的条约体系遭到破坏,而国际社会又无力阻止这种破坏行为继续发生,那么这个时代也就随之解体。正如华约组织解体与北约东扩意味着雅尔塔体系在欧洲终结一样,目前美国退出1972年美苏签订并被俄国视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并试图变相放弃相关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那么,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发展成熟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邓小平同志始终是这样表述的),将随美国NMD的有效建立(或事实建立)和大国战略平衡的破坏而终结。
1706589223
1706589224
[49][美]罗伯特•H.费雷尔著:《艾森豪威尔日记》,陈子思等译,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38页。
1706589225
1706589226
[50]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第三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3页。
1706589227
1706589228
[51]彭树智、黄杨文:《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7页。
1706589229
1706589230
[52]“70年代末期我们在地缘政治上处于冬眠状态”。[美]尼克松著:《1999:不战而胜》,王观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1706589231
1706589232
[53]此处借用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书名,意指布氏棋局虽大,棋谱却是旧的。
1706589233
1706589234
[54]《失乐园》,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1608~1674年)写的关于夏娃与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
1706589235
1706589236
[55][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1706589237
1706589238
[56]本文刊发于《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706589239
1706589240
[57][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译者前言》,林尔蔚、陈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706589241
1706589242
[58][英] 哈•麦金德著,武原译:《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4页。
1706589243
1706589244
[59][印]潘尼迦著:《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页。
1706589245
1706589246
[60]同上。
1706589247
1706589248
[61][印]潘尼迦著:《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页。
1706589249
1706589250
[62]同上书,第69页。
1706589251
1706589252
[63][苏联]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任田升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82页。
1706589253
1706589254
[64]转引自 Jawaharlal Nehru,The Discovery of India,Teen Murti House,1999,p.438.
1706589255
1706589256
[65]又译“特拉法尔加”,19世纪初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混合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Cape Trafalgar)附近爆发海战。1805年秋,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拿破仑决定进军奥地利,于同年9月14日命令泊于加的斯港,由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法、西混合舰队驶入地中海,进攻那不勒斯,以牵制同盟国在意大利的军队。10月21日,法西混合舰队与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遭遇。法西混合舰队战败,维尔纳夫被俘,英舰未有损失,但纳尔逊受伤。这次海战使英国取得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海上霸权。
1706589257
1706589258
[66][印]潘尼迦著:《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69页。
1706589259
1706589260
[67][美]尼克松著:《真正的战争》,常铮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92—93页。
1706589261
1706589262
[68]关于这段历史,可参阅“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张文木著:《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4—110页。
1706589263
1706589264
[69]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邀请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表示“苏联准备接受里宾特洛甫在柏林提出的德、意、日、苏四国关于实行政治合作和经济互助的公约”,其重要条件是要求德方“承认总方向面对波斯湾的巴统和巴库以南的地区为苏联领土意向的中心点”。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706589265
1706589266
[70]乔治•福斯特•凯南(George F.Kennan,1904~2005),美国“遏制”政策提议人。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长达5542个英语单词的明码电报,这封电报被认为是导致美苏冷战的先声。在电报中凯南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1947年7月7日,美国前驻苏使馆代办凯南化名“X”,在同年7月出版的《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明确提出“遏制(containment)战略”并被美国政府所采纳。
1706589267
1706589268
[71]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特别咨文的基本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扩张势力的重要纲领,此后美国竭力利用英法两国地位削弱的时机“填补”中东地区出现的“力量真空”。
[
上一页 ]
[ :1.706589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