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91773
凯南并不怀疑(赫尔利)所引述的斯大林的话是正确的,但是他提请注意一个事实,即这些话对俄国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斯大林准备接受统一中国军队和统一中国的原则,因为他知道这些条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实行。斯大林也准备同意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的主张,因为对他来说,一个自由的中国,意味着除俄国的影响外其他国家的影响要降到最低限度。凯南深信,俄国政策的目的仍然是尽最少的责任而取得最大的权益,并将在各个不同的地区施用压力。[246]
1706591774
1706591775
美国人看透了斯大林,但此时美国人的在华目的与斯大林比只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
1706591776
1706591777
但是,美国和苏联利用蒋介石分裂中国的图谋遭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的实质性抵制,同样,这种抵制又招致苏美联手对国共两党统一力量实施的更大的压力。具体表现是美国限制蒋介石全面“剿共”政策,而另一面斯大林则劝中共走法共道路,放下武器,成为议会党派。
1706591778
1706591779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蒋介石公开致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8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接受日军投降的“一号命令”,规定除中国东北的日军向苏联军队投降外,其他所有在中国和越南十七度线以北的日本军队,均向蒋介石投降。但此时“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据杜鲁门判断,“华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247]魏德迈在给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电报中说:“在中国战区内接受大量日本军队的投降,并维护日本占领区目前的法律和秩序的问题,取决于迅速地把中央政府的军队调往各战略地区。”[248]
1706591780
1706591781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总统特使身份来华,“调停”中国内战。马歇尔的“出山”让斯大林欢欣鼓舞。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面对这位新上任的国务卿“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斯大林重申苏联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249],并为美对华政策喋喋不休而又不着要领地作着政策申辩,斯大林在会见结束时对贝尔纳斯感叹道:“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这个形势的话,那就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250]
1706591782
1706591783
在马歇尔来华前一天(12月19日),莫洛托夫向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重申:“支持蒋介石是苏联的政策,他们遵循着这项政策。他们应中国的要求在满洲留着他们的部队,以便蒋介石的军队争取时间进驻沈阳和长春。”[251]这是给马歇尔发出的信号,暗示美国:这是一个历史机会,美苏同样也可用分割欧洲的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在5个多月前,斯大林在情急之下向蒋经国道出真情,他说“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252]而阻止中国进步的真正方式,如果不能将中国撮合成一个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唯苏美是从的软弱政府,那还不如南北肢解中国。斯大林相信,目前在美国政客中只有马歇尔能与斯大林在这方面形成战略默契。因为罗斯福去世后,只有马歇尔明白雅尔塔秘密协定及其对于苏美未来的全部内涵。
1706591784
1706591785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1706591786
1706591787
很显然,斯大林相信,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中国也应该照此办理。即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外的东北地区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内的中国其他地区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只需要确保它势力范围以内的权益,决不在长城以内制造麻烦;美国也不要把手伸到长城以外来。为了取得美国的合作,斯大林不希望看到长城以内的国共两党发生内战[253],主张按照美国人的意愿支持在蒋介石领导下建立统一的中国政府。他出面劝告毛泽东停止武装斗争,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判和平,随后赞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中国直接调处国共两党关系,但自己不参加,也不同意把长城以外的中国东北列入调处范围之中,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254]
1706591788
1706591789
马歇尔对斯大林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一到重庆就造访苏联驻华使馆,据时任苏联驻华使馆秘书的列多夫斯基回忆:
1706591790
1706591791
马歇尔讲述了他赴华使命的目标:继续和争取顺利结束赫尔利已着手进行的工作,也就是争取使对立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国内建立和平。马歇尔强调说,这符合美国和苏联的利益,他相信,我们两大国在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他期望在执行自己十分复杂的繁重的使命时能得到苏联大使的合作。[255]
1706591792
1706591793
12月23日,美国海军开始运送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前往东北“武装接收”。为了掩护配合杜聿明的进攻,蒋介石密令孙连仲部星夜前进抢占战略要地,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线,切断华北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陆上交通。自1946年1月至6月美国装备了国民党军队25个师,连同抗战末期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达45个师之多,并且美国还为国民党训练了包括陆、海、空及其辅助人员15万人;当年前半年美国对蒋介石的物资援助达13.3亿美元,“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的两倍”。[256]1946年3月底,美军已运送国民党五个军进入东北,4月,又续加两个军,这使蒋介石在短期内完成了关外的军事部署。
1706591794
1706591795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给予蒋介石接受东北的部队积极配合。苏军原定于1945年12月1日从中国东北撤退完毕,但国民党军队尚未准备就绪,苏军表示愿意延缓撤军至次年2月,承诺等到蒋介石军队有能力维持秩序后再撤退。据此,苏联方面与国民党再度达成协议,苏军撤退的最后期限,将延期到1946年2月1日,此间,苏联要求中共军队退出30里以外,“以免再被国民党方面抓住把柄”。[257]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结束,在最后发表的公报中苏联用文件的形式给予蒋介石以国际承认,称:“三国外长重申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三国外长“一致同意,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并且内战必须停止”。[258]
1706591796
1706591797
但是,苏联在对国民党接收东三省提供的保障是有不言自明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在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通过蒋经国明确告诉蒋介石,斯大林说:
1706591798
1706591799
你们中国人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的利益的工具,他必要的时候,是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把自己出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1706591800
1706591801
我的经济顾问最近会到长春去的,我要他和你见面;我并且告诉他:只要国民政府能保证今后美国不在东北得到利益,我们苏联一定可以作必要的让步。
1706591802
1706591803
苏联并不反对中国和美国建立关系,因为美国也可能帮助中国作经济上的建设,但是,希望你们千万不能信赖他。[259]
1706591804
1706591805
斯大林的话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蒋介石实际承认并绝对保证从新疆到东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不反对蒋介石接受美国在经济上的帮助,但坚决反对美国军事介入中国事务,即“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第三,希望蒋介石在政治上“千万不要信赖”美国。言下之意,苏联是值得蒋介石信赖的国家。据宋子文在向哈利曼逐日汇报中说:当斯大林说他要做中国的朋友时,宋子文回答说:中国的政策就是要和苏联、美国都是友好的。斯大林则直截了当地表示:“你们要么和我们在一起,要么就反对我们。”这就是说,国民党中国必须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作出选择。[260]
1706591806
1706591807
1946年风云突变的世界形势是由丘吉尔“铁幕演说”开始的,而在中国则是美苏在国共之间“调停”不成的情况下,斯大林与马歇尔再度将分割欧洲的方式十分默契地应用于中国,将中国推向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
1706591808
1706591809
1946年1月3日,蒋经国再次访苏,斯大林在会谈中再次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并再次绵里藏针地强调:“如果中国同意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苏联政府不会反对,但苏联政府不要求中国开放任何门户。”[261]这是在威胁蒋介石,意思是:你如果真要倒向美国,我不反对,但你别将美国引入我的即从新疆到东三省的势力范围。临别时,斯大林还特托蒋经国转交蒋介石私人信件[262],试探蒋对苏的态度。信不长,但话软中带硬:
1706591810
1706591811
大元帅先生:
1706591812
1706591813
1945年12月30日,贵公子蒋经国先生面交我一封您盛情的来信,谨向您表示谢意。
1706591814
1706591815
我与他的会谈涉及一系列苏中关系问题和其他一些中苏两国感兴趣的问题。我希望我们两国关系将按照苏中条约发展,今后我将经常注意此事。
1706591816
1706591817
不久前在莫斯科结束的三国外长会议[263]已取得有益的结果,应当特别指出:此次会议有助于解决对中苏两国均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战后远东问题。
1706591818
1706591819
大元帅先生,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良好的祝愿。
1706591820
1706591821
约•斯大林
1706591822
[
上一页 ]
[ :1.7065917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