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91919e+09
1706591919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与蒋经国谈话,蒋经国向斯大林转达了蒋介石的保证:“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中国将预先同苏联商量,并就发表共同的观点同苏联政府达成一致”;“东北永远不会成为反苏基地。中国军队开赴东北只是为了维持那里的秩序。中国政府本不愿意在中苏边境驻军”;蒋介石准备“在苏联与东北的边境建立像美国与加拿大边境那样一种制度”;在东三省经济方面,坚持门户开放政策,但依然保持苏联在经济方面的主导作用。斯大林说:“苏联不谋求优势地位”。蒋经国答道:“中国愿意向苏联提供这种地位。”斯大林表示感谢,在蒋经国做了“美军一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撤走”的表示后,斯大林说“苏联政府不希望美军进入东北。这是苏联的地区。好像美军并不想进入东北。无论美军,英军和其他外国军队均不应当允许进入东北”。蒋经国表示:“美国不会进入东北,并且再次重申:他们一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全部撤出中国。”[306]为了保证对苏联势力范围的“尊重”,1946年1月5日,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1706591920
1706591921 这次“亲苏”谈话内容很可能为美国了解,1946年年初马歇尔赴华伊始给蒋介石的第一个下马威就是通过美国国务院照会国民党政府声称:中苏两国政府对于中国东北工业问题的谈判,被美国政府认为将会“违反门户开放原则”,对于企求参加中国东北工业开发权利的美国人将会形成“明显的歧视”[307]。蒋介石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美国与苏联之间,他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为了东北,他必须倒向苏联,而为了打败共产党,巩固其统治权力,他又必须倒向美国。丘吉尔3月铁幕演说和苏联5月全部撤离中国东北后,蒋介石再次玩起1927年曾玩过的“翻脸不认人”把戏,全面倒向美国并为此很快获得美国“延长对国民党政府租借法案期限”的保证,并与美国签订《中美剩余物资购买合约》。根据“合约”,美国向国民党政府廉价出售军用物资。
1706591922
1706591923 但蒋介石根本不知道—如果他了解英美苏在德黑兰关于第二战场地点的争论及其意义,就会理解—马歇尔对华方案的真实意图,只是在促成中国统一的幌子下,让蒋军队为美国守住长城以南的势力范围,这正如斯大林在长城以北支持中共军队的目的是让他们为苏联守住其关外势力范围的目的一样。
1706591924
1706591925 蒋介石倒向美国,也促使斯大林在退出东北之前快速将东北交与中共军队。1946年4月18日,中共一举拿下长春。当天马歇尔从美国回到中国,立即当面对蒋介石收回东北的想法施以“声色俱厉”[308]的高压。面对蒋介石的军事危机,马歇尔冷冰冰地告诉蒋介石“国民政府不可能亦不应再往北进”[309],蒋介石表示除非共产党撤出长春,不然他决不签署或同意任何解决办法。马歇尔则埋怨蒋介石错过利用和平手段控制东北的机会。他批评蒋介石战线过长,兵力分散,[310]暗示蒋应向南收缩战线。4月19日,马歇尔会见蒋介石,“主张应与共军妥协”,蒋介石气愤地连续几日在日记中对“愤其不争”的马歇尔充满怨意。蒋介石在4月19日的日记中说,他决定:
1706591926
1706591927 当直告非先改变其(马歇尔)对共党之态度与方针,决不能达成调解之目的;唯有美方坚持积极协助我政府之政策,方能达成消极“容共”之目的。若仍采取过去对共党怀柔与妥协之方针,则将贻误大计,必至根本失败而后已。[311]
1706591928
1706591929 蒋介石认为,只要给马歇尔晓之以理,“美国必反对俄国垄断东北”,“而愿协助我政府收复东北主权”。他写道:“如马歇尔果有卓见,则应以客观态度认识俄、共绝无诚意者。”(蒋介石1946年4月21日日记)。但到第二天(1946年4月22日)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马歇尔也直告他:“如果不与共军妥协,则美国将停止对运输政府军前往东北的支援。”[312]当天(4月2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1706591930
1706591931 我中央军须由美军代为运输,一切计划皆受其牵制,且彼时以撤退其海军、中止其运输以为胁迫,使我不能不迁就彼对共党妥协之建议;殊不知此时对共党妥协,实无异对俄国屈服,当共党气焰嚣张之时,其要求条件之苛刻决难忍受。故应对马歇尔直说之,促其觉悟也。[313]
1706591932
1706591933 蒋介石实则不明白:这时马歇尔所谓实现“停战”的潜台词已是让蒋介石放弃东北,中共不要南下。前一任务由他马歇尔完成,后一任务,他知道斯大林自然会与他保持默契。蒋介石哪里知道马歇尔“反共”只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幌子,其4月返华的真正目的,是与斯大林合唱南北分裂中国的双簧戏。马歇尔秉承罗斯福美国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争执的原则,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欧洲并实现了美国对世界的主导权战略。在远东,马歇尔与斯大林试图实现对远东,首先是对中国的战略红利的分配。美国反共与否取决于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马歇尔不容许蒋介石与中共最后摊牌,因为马歇尔只需要蒋军守住美国在中国关内的利益。关于这一点,在苏联驻华使馆工作的列多夫斯基倒看得明白。他写道:
1706591934
1706591935 众所周知,美国拒绝参加国民党在满洲同中共军队的作战行动,马歇尔制止蒋介石进攻北满,以避免同苏联发生严重冲突。美国人建议蒋介石放弃掌握满洲的企图,因为这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希望满洲像新疆一样成为它的安全缓冲区,因此苏联不把满洲交给国民党,而交给莫斯科更信赖的共产党。美国人(除了有名的“鹰派”)建议蒋介石不要为满洲白费力气,而要集中同共产党在华北作斗争,以不使他们占领全部中国领土。[314]
1706591936
1706591937 此时的蒋介石却显得天真至极,他在4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
1706591938
1706591939 近察马歇尔之心理及其态度,及极以对共交涉之破裂或停顿为虑,时现恐惧与无法应付之情态,其精神几已完全为共党所控制,一唯共党之要求是从,无敢或违,几与共党心理抵触之条件,皆不敢自共方试谈,其畏共之心理竟至如此,余不得不加以剀切开导。若美国不改变以往之消极政策,而以实力积极支持我政府,则美国在东亚之声望,亦半因此丧失殆尽,无法挽回矣!马歇尔果有政治眼光与国际主义,明辨其美国自身之利害,当能领悟余言之不谬也。[315]
1706591940
1706591941 4月29日,马歇尔向蒋介石报告其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交涉经过。蒋介石又就马歇尔的“南辕”方针,苦口婆心地诉说着他的“北辙”方案的重要性:
1706591942
1706591943 美国对东北之政策与对俄、共之态度,必须重加考虑,且须从速决定。以此实为美国对东亚整个问题之关键;消极退出,抑或积极参加与领导,应有所抉择也。切不可再蹈过去“九一八”时代覆辙,以致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祸患。如果当时美、英对日能稍用压力,表示积极行动,则日本当不致如此猖獗,战祸自可消除矣。今日俄、共在东北之形势,亦复如是。此时对共党既非宣言所能制止,唯有准备实力,积极行动—协助我政府并明示其决心;则俄、共皆将慑服。否则,美国在东亚领导之声望决难维持,而第三次大战亦必以此为起因矣。[316]
1706591944
1706591945 如果这时换成丘吉尔,他立马就知道马歇尔真实意图,可只出卖过别人而自己则尚未经历被“同一战壕战友”出卖之痛的蒋介石还真的不知道: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大战中与苏联联手,才使美国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即将主导世界的超级大国。大概只有等到蒋介石到台湾之后,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毛泽东握手后才能体悟出丘吉尔刚走过的那段“天路历程”[317]的酸痛心情。蒋介石对马歇尔真有点“恨铁不成钢”,他在8月3日的日记中自问而不知其所以然:
1706591946
1706591947 美国民族性之直率,乃至令人难解;以马歇尔如此重要人物,竟为共党所欺侮,而不自悟。甚至美军在平津道上遭受共军袭击,大损其国誉与军威,亦不之顾;而反于我政府在直接间接有形之中,施以压力,彼以为唯有如此,方能达成其调解之目的;殊不知共党与俄国决不容许其调解之成功也。[318]
1706591948
1706591949 读不懂马歇尔的蒋介石,当然也读不懂斯大林。其实此时的斯大林真的是在盼望马歇尔“调解之成功”,马歇尔与斯大林在分工合作以期瓜分中国。蒋尽管对马歇尔愤恨,但对美国仍坚贞不二。5月11日,蒋介石接到苏驻华使馆邀其访苏的迫切请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表达了其对美国的忠心:
1706591950
1706591951 斯大林邀余访俄,此乃离间中、美关系之最大阴谋。斯惯玩弄他人,而余则不受其欺诈也。唯此事婉拒后,彼将以所谋不遂,恼羞成怒,盖可断言。[319]
1706591952
1706591953 对美虽忠心如此,又有当月20日四平攻坚战的胜利,蒋还是没有换回马歇尔的“回心转意”,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马歇尔将军和杜鲁门总统都强烈要求蒋介石接受斯大林的邀请”。[320]蒋公此时很可能将马歇尔的“强烈要求”当作对他忠心的试探,1946年5月31日他在日记中透露出内心“海枯石烂心不变”的痴情:
1706591954
1706591955 此次婉拒斯大林邀约赴俄会议,为我外交成败之重大关键。若以马歇尔最近对余之态度而言,诚令人绝望,然余深知俄国扶助中共赤化中国之一贯政策,决不能因余之赴约而有所转移,且徒增马歇尔之疑忌,是适中斯大林离间中、美之阴谋耳。故对美、对俄之外交政策,决不能以马歇尔个人一时之好恶而变更我基本国策。[321]
1706591956
1706591957 6月7日,国共两军宣布休战15天,6月26日,蒋介石决定摆脱马歇尔的“调停”,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7月4日,蒋介石“国民政府”通过“戡乱方针”,7月5日,又颁布了“总动员令”。7月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七七”九周年纪念宣言》,谴责美国“马歇尔、魏德迈采取武装干涉政策”,要求美国“撤退在华驻军”。对此,蒋介石以极复杂的“闺怨”心情写道:
1706591958
1706591959 马歇尔因中共发表“七七宣言”,颇受刺激,彼明知欲使共党接受其调处,已无希望,但仍一意对共党迁就,并不断对我施用压力,始终坚持其不用武力之主张,而置我国存亡绝续于不顾。至可痛惜也![322]
1706591960
1706591961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客观地说,蒋介石拒绝马歇尔“调停”与毛泽东在1949年过江前夕不听从斯大林的“劝阻”的性质是一样,目的都是要避免中国出现“南北朝”局面,尽管他与毛泽东分别代表的阶级之间势不两立,但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他们两人都表现出与美苏霸权主义不妥协的勇气。两个人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的差别只在于他们代表国内不同的阶级利益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中国前途。今天不难假设,如果当年蒋介石取胜,他的政府带给中国的前途只能是尼赫鲁带给印度的那种“拉美化”的中国。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则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有独立国民经济体系支撑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毛泽东曾评价蒋介石说,“他这个人是亲美派,但是亲美亲到要把他那点东西搞垮,他就不赞成”,“美国人力图把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变成附庸国甚至托管地,蒋介石拼死也要保持自己的半独立性”。[323]
1706591962
1706591963 然而,即使蒋介石的这点“半独立性”马歇尔也不允许,马歇尔要求的是中国事实上的南北“分治”(实质就是南北分裂!)。马歇尔在当月写给杜鲁门的信中作出为实现美国在华利益不惜“换马”的暗示。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
1706591964
1706591965 当我阅读马歇尔报告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都有一些人愿意根据一个和平解决方案来共同工作。但是双方也都有一些极端分子不要谈判,决定拿武力来解决他们国家的命运。[324]蒋介石委员长自己则似乎介于这两类人之间。在今年春季,他周围的温和派的影响无疑是占了上风,他同意做些让步,尽管表现出了不十分甘心情愿的样子。然而,现在看来好像是极端的军队集团得势,他不再愿意再听取马歇尔的忠告了。[325]
1706591966
1706591967 在得到马歇尔同意后,杜鲁门决定亲自向蒋介石施加更大的压力。8月10日,杜鲁门让中国驻美大使将一封长信转交蒋介石。在信的结尾处,杜鲁门威胁道:
1706591968
[ 上一页 ]  [ :1.7065919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