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1621e+09
1706621621
1706621622 鸟飞翔,皇子魂飘摇。望松枝,人不晓,松树定知道。
1706621623
1706621624 以后来看吧,打结松枝梢,在磐代,松树高,还会再来瞧?
1706621625
1706621626 (出处同上,第87—89页)
1706621627
1706621628 有间皇子的“磐代海滩边,松树枝茂繁……”的和歌本身就是一首音调工整、朴实以及形象鲜明的挽歌,而后来的歌人们从皇子的和歌中读出死亡的悲伤,从表达死亡的诗句中发现了人的价值和美丽,这更加赋予了这首挽歌以光辉。
1706621629
1706621630 *****
1706621631
1706621632 658年,有间皇子因谋反被捕、处以绞刑之后,过了28年,即686年,同样因谋反罪而遭到逮捕的大津皇子,在被捕第二天就被处死了。当时,大津皇子24岁。这依然是围绕皇位继承权发生的权力斗争招致的死亡事件。
1706621633
1706621634 《万叶集》卷三共收录了三首大津皇子的挽歌。
1706621635
1706621636 大津皇子赐死之时,磐余池陂流涕御作歌一首
1706621637
1706621638 数到百,磐余池畔,鸭鸣声,
1706621639
1706621640 今日听罢不再闻,云中去隐身。
1706621641
1706621642 (出处同上,第199页)
1706621643
1706621644 “数到百”是枕词。据说是因为在数到一百的过程中,要数五十,所以它成为导入“磐余”的一个枕词[7]。“云隐”是在诗歌中表达死亡的一个词,是以死去的人的灵魂升上天空、直入云霄的形象为基础被创造出来的。这首和歌的大概意思是“磐余的池塘边,一群鸭子在鸣叫。今天是能够看到这些鸭子身影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了”。
1706621645
1706621646 与有间皇子的两首挽歌相比,这首和歌中描写的死亡的紧迫感更胜一筹。预示死亡的“云中去隐身”一句放在和歌的最后,在以此句结束全诗的同时,无意见与池畔鸣叫的鸭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生与死的对比,又是自然与人事(政治)的对比。面临死亡的大津皇子亲手创造出这种对比,将其用和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作为一个人,这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使人感觉到不凡的气质,由此创作出的格调高雅的和歌也能打动人心。从有间皇子的挽歌到大津皇子的挽歌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变得更加贴近个人、更具紧迫感了。我们可以举出许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如政治环境的不同、权力斗争的构成不一样、两位皇子的素质和性格差异等,但从挽歌的形式来说,可以说作者逐渐变得情绪化,发自内心地认为迎接死亡是一种必然。因为当作者用31个音节的和歌来吟咏死亡时,作者一方面沉浸于面对死亡的悲哀之中,同时又苦苦推敲诗句,应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最符合人之常情的。由于深深陷入面临死亡时的悲伤,池中鸣叫的鸭子与天上飞翔的(像鸟一样的)魂交相呼应,这样的表现手法便应运而生。
1706621647
1706621648 在《万叶集》中,大津皇子自身面临死亡而吟咏的挽歌只有这一首,但大津皇子同父异母的姐姐大来皇女哀悼弟弟之死的挽歌有4首,一并收录在《万叶集》卷二中。下面我们引用其中的后两首。
1706621649
1706621650 移葬大津皇子尸于葛城二上山之时,大来皇女哀伤御作歌二首
1706621651
1706621652 此世活着的,是我啊,
1706621653
1706621654 自打明天起,二上山,就是我弟弟。
1706621655
1706621656 岸石旁,马醉木生长,折一枝递君望,
1706621657
1706621658 哪曾想,你已不在此世上。
1706621659
1706621660 (出处同上,第95—97页)
1706621661
1706621662 “移葬二上山”指的是,将人死后即在殡宫(正式埋葬前,临时放置棺椁的地方)祭祀的遗骸,经过半年至两年后移葬到墓地的情况。大津皇子的墓地在二上山的雄岳山顶附近。上面两首和歌吟咏了移葬大津皇子时,大来皇女再次依依告别弟弟的遗骸的情景。
1706621663
1706621664 第一首和歌的意思是,“活在这个世上的我,从明天起是不是就要将那座二上山当成弟弟来眺望了呢?”这首和歌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即虽然不能够与活着的弟弟见面,但由于作者相信弟弟的魂在二上山附近飘荡,所以通过眺望二上山来缓解心中的悲伤。
1706621665
1706621666 第二首和歌的意思是,“我虽然想折一枝生长在岸边石头上的马醉木给你看看,你却已经不在人世了。”马醉木的花盛开时聚集在一起,形状像小小的水壶,将人与人之间细微情感的交流寄托在这个花上是十分恰当的。
1706621667
1706621668 有间皇子的两首挽歌和大津皇子的一首挽歌,分别吟咏了临近死亡时自我感伤的情景,而大来皇女的两首挽歌则是表达对他人之死的悲伤。毫无疑问,挽歌一般都是哀悼他人之死的,而对自己的死进行哀悼的是特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例,可能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集体意识,当人们吟咏和歌时,多多少少可以像哀悼他人之死一样,去哀悼自己的死吧。
1706621669
1706621670 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哀悼他人之死的挽歌已经呈现出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根据死者的地位、身份、境遇、死亡的方式和由死亡引起的波动等情况的不同,以及根据死者与挽歌作者的关系和交流情况的不同,挽歌会发生巨大的或微妙的变化。包含各种大小不同的变化在内的所有的挽歌,在哀悼人之死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挽歌”之所以成为与“杂歌”“相闻”并列的《万叶集》三大分类之一,是因为死亡之悲伤强烈地震撼着古代人的内心,促使人们运用31个音节来表达哀伤之情。除了《万叶集》中收录的各式各样的挽歌外,一定还有许多挽歌因佚失而没有收录。
[ 上一页 ]  [ :1.7066216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