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2089
1706622090
有生者,终将踏上不归路,
1706622091
1706622092
活着时当快乐度。
1706622093
1706622094
默默然,看似人聪慧,
1706622095
1706622096
却依然,不如饮一杯,
1706622097
1706622098
醉中放声泣。
1706622099
1706622100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叶集 一》,第177—179页)
1706622101
1706622102
第二首和歌引用了中国魏朝的故事——魏太祖曾发出禁酒令,对此,嗜酒的人就以圣人来称呼酒;第三首和歌举出竹林七贤,可以看出歌人在中国诗文方面的造诣;第十一首和歌吟咏的“在来世,即使变虫鸟,心也甘”中具有浓厚的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这些教养和知识似乎给人以炫耀之嫌,但在十三首和歌中,这些教养和知识融入开玩笑似的赞美酒的轻快语调之中,并不令人感到不愉快。与山上忆良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社会的意识相比,旅人的创作显得要温和、镇定得多。
1706622103
1706622104
将这十三首和歌按顺序阅读,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深刻印象,即其中有许多重复的地方,有几首和歌的主题是一样的,它们是草率、即兴的吟咏等。这种和歌的创作手法与喝酒后的恍恍惚惚有共通之处,因此,在创作和歌时,大伴旅人本人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恍恍惚惚地创作和歌的过程中,歌人既有幽默感,也有讽刺精神。这就是这些作品引人瞩目的原因。
1706622105
1706622106
在这些和歌中,讲了三次醉泣。这是大伴旅人认可的喝酒方式。喝醉酒后,放声哭泣。哭泣后,胸中的闷闷不乐便云消雾散。这是大伴旅人认为的酒之德。从醉中醒来之后,人可能会重新陷入闷闷不乐之中。这时,只要再次端起酒杯,一醉之后,放声哭泣便可。这就是大伴旅人认可的喝酒方式,是一种处世哲学。
1706622107
1706622108
这种处世哲学十分含糊,从反抗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反抗。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说赞酒歌本身就是含糊的、不彻底的。醉中放声哭泣是一种含混的处世方法,反映出一种不彻底的反抗精神,与此相对应,其中蕴含的思想性也只能是含混不清、不彻底的。不如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彻底的思想性一成不变地贯穿于13首和歌之中。正由于和歌中保持着这种一贯性,所以我们从含混的处世哲学和不彻底的反抗意识中有时能够看到幽默感,有时能够看到讽刺精神。可以说,大伴旅人作为歌人的力量由此也呈现在我们眼前。
1706622109
1706622110
山上忆良强烈的批判社会的态度并没有被平安、镰仓时代的歌人们继承下来。大伴旅人的具有温和思想和伦理精神的和歌在平安、镰仓时代也找不到后继者。有点驳杂的《万叶集》作品的世界的广泛包容性并没有向更加大的范围扩展,而是被限制、被整合、被单一化之后才为后来的人们所继承。从文学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或者从精神史的角度来说,这里面隐藏着的问题十分重大。关于这一点,我想在说到《古今和歌集》和《新古今和歌集》的时候再加以论述。
1706622111
1706622112
*********
1706622113
1706622114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大伴家持。他是继别具特色的歌人——山上忆良和大伴旅人——之后代表万叶末期的著名歌人。
1706622115
1706622116
大伴旅人是大伴家持的父亲,《万叶集》中屈指可数的女歌人大伴坂上郎女是大伴家持的婶母。家持成长在贵族家庭。在这个环境里,人们以和歌为教养,认为和歌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其父亲大伴旅人之后,大伴家族在政治上衰落,由此促使家持向和歌创作方向发展。
1706622117
1706622118
在奈良时代中期众多的有名、无名的歌人中,对和歌创作的热情使得大伴家持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歌人。
1706622119
1706622120
《万叶集》中收录的家持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在内,共有479首。其中不乏平庸的、同一类型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可以称为名作的作品。诸多歌人、诗歌爱好者以及研究者经常提及的是《万叶集》十九卷开头的十几首作品以及末尾的三首作品。应该说,这些作品都是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作品。
1706622121
1706622122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万叶集》十九卷开头的几首和歌。
1706622123
1706622124
春苑里,红色眩,桃花开烂漫,
1706622125
1706622126
映照树下径,少女立娉婷。
1706622127
1706622128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叶集 四》,第311页)
1706622129
1706622130
这首和歌吟咏了这样的情景——春天的庭园里,红色的桃花美丽地绽放,红色映照到树下,一位少女站在那里。整首诗充满了明亮、艳丽的色彩。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气息的作品。用词和韵律都很精炼,绝无累赘之感。最末句“少女”出场,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这首和歌的“和歌序”中写道“眺瞩春苑桃李花作”,并没有提及少女。和歌中的少女是现实当中就有的,还是作者想象中的少女呢?无论哪一种情况,这都是如同绘画一般的美丽景象。如果是现实中的景象的话,那么,作者将这如同绘画般的美丽景象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了出来;如果是想象中的景象的话,那么,通过吟咏,作者描绘了一个如同绘画般的美丽景象——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
1706622131
1706622132
春日里,无端心凄清,
1706622133
1706622134
夜色阑,鹬鸟振翅鸣,
1706622135
1706622136
谁家田中住?
1706622137
1706622138
(出处同上,第321页)
[
上一页 ]
[ :1.7066220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