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2202
当我们似乎从大伴家持的和歌中看到了像现代人一样的孤独时,我想重新回到《万叶集》的编者大伴家持的时代,分析一下《万叶集》的多样性。
1706622203
1706622204
创作和歌时,家持的孤独不断加深,并在表达孤独情绪方面开辟了新境地。但当他编集《万叶集》时,却坚持着这样一个方针——将目光投向以贵族阶层为中心的在各种机遇下广泛传播于制度与习惯中的和歌,如果和歌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就尽可能多地收录进去。收录进《万叶集》中的和歌,有口头传承的和歌、此前的和歌集(《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高桥虫麻吕歌集》《类聚歌林》等)中的和歌、家持的笔记或日记中记录下来的和歌等,其出处各式各样。家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编集工作还有待讨论,但《万叶集》之所以能够成为长达100多年的古代和歌的集大成之作,精通和歌的历史和传统的家持所具有的宽广视野以及对编集事业的极大热情,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家持来说,开拓细腻、悲伤的和歌的境地以及从广阔、深远的角度承接和歌的传统,便是他一生与和歌相处的方式。
1706622205
1706622206
紧接着《万叶集》十九卷末尾的、吟咏孤独情绪的三首绝唱之后,是《万叶集》的最后一卷,第二十卷。在这一卷里,收录了大量的防人(戍边之人)之歌。这些诗基本上都是在755年2月创作的。奈良时代,朝廷最后一次从坂东征用防人时,被征用的东国地区的人们吟咏了许多和歌。时任兵部少辅的大伴家持命令他们创作和歌,并从中挑选出一些作品,收录进《万叶集》。家持也想将地方上的农民创作的和歌收进《万叶集》中。下面,我们引用几首比较引人瞩目的和歌。
1706622207
1706622208
我妻思念我,思念非一般,
1706622209
1706622210
饮水时,见妻影,难忘却。
1706622211
1706622212
(出处同上,第411页)
1706622213
1706622214
弯路弯,一路走往前,
1706622215
1706622216
还要再,越诸岛,分别再见难。
1706622217
1706622218
(出处同上,第419页)
1706622219
1706622220
旅途上,衣裳添又添,寝难安,
1706622221
1706622222
依旧身上寒,妻不在身边。
1706622223
1706622224
(出处同上,第419页)
1706622225
1706622226
家乡风,天天吹不断,
1706622227
1706622228
却无人,将妹话,带到我耳畔。
1706622229
1706622230
(出处同上,第421页)
1706622231
1706622232
若有人,去我家,
1706622233
1706622234
道一声,旅途上,一路多艰辛。
1706622235
1706622236
(出处同上,第439页)
1706622237
1706622238
诗中夹杂着东国地区的方言,与生活在宫廷中的人吟咏的和歌相比,这些作品显得非常质朴。农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在中央政府的命令下,他们远赴他乡。与妻子别离的痛苦、旅途的艰辛,他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必须要吟咏出来。从这一系列朴素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的痛苦心情。
1706622239
1706622240
《万叶集》十四卷中收录的东歌也吟咏了地方民众质朴的情感,这些作品中大都混杂了东国地区的方言,语言比较粗俗。古代的和歌是以贵族及其周边的人们为主体创作出来的文学,但编者并没有毫不留情地排斥地方民众的创作和方言的表达。在身份差别极其严格的社会里,在和歌的表达中,追求超越身份差别的普遍性,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文学创作者身上,而且存在于文学接受者身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防人歌和东歌就不会出现,也不会被收录进《万叶集》之中。
1706622241
1706622242
由于普通人的表达也囊括在里面了,所以《万叶集》就成为古代人和歌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1706622243
1706622244
[1]和歌序,和歌正文前叙述该和歌创作背景的一段文字。——译者注
1706622245
1706622246
[2]反歌,续在长歌后面的歌,其形式为短歌或旋头歌。——编者注
1706622247
1706622248
[3]の,相当于汉语“的”。——译者注
1706622249
1706622250
[4]なり,在古日语中相当于汉语中表判断的“是”。——译者注
1706622251
[
上一页 ]
[ :1.706622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