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2624
如果说《即身成佛义》给人留下空海生命力横溢的印象的话,那么,其晚年的代表作《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下面简称为《十住心论》)可以说是显示空海构筑观念的能力的一部佛教著作。该书从真言宗的立场将人的心划分为十大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排列,然后逐一解释。十大类的顺序是这样的:
1706622625
1706622626
一、异生羝羊心——“异生”即凡人,指凡人的心像羊一样愚蠢的状态。
1706622627
1706622628
二、愚童持斋心——愚蠢的孩童开始遵守人伦之道时的状态。
1706622629
1706622630
三、婴童无畏心——虽然还是孩童,但追求天上的幸福而修行时的状态。
1706622631
1706622632
四、唯蕴无我心——相信只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存在、实体的自我不存在的状态。
1706622633
1706622634
五、拔业因种心——逃离恶业,观十二因缘,脱离生死之苦的状态。
1706622635
1706622636
六、他缘大乘心——并非自我悟道,而是生发出救济其他众生之慈悲心的状态。
1706622637
1706622638
七、觉心不生心——觉悟到一切存在都是不生不灭的状态。
1706622639
1706622640
八、一道无为心——站在唯一绝对的立场上,超越由因缘而形成的有为世界的状态。
1706622641
1706622642
九、极无自性心——指显教中穷极的阶段,觉悟到一切存在乃无自性的状态。
1706622643
1706622644
十、秘密庄严心——自身以肉身的形态与大日如来一体化的状态。
1706622645
1706622646
第十阶段的“秘密庄严心”是真言宗所追求的悟道的最高境界,众生之心与佛教之世界都向最高境界的方向流动,整个世界井然有序。具体来说,一、二、三是佛教以前的境地,逐渐地,伦理性、宗教性不断提高,四、五相当于小乘佛教的声闻阶段和缘觉阶段。之后的五个阶段分别对应大乘佛教五个宗派的立场:六是法相宗,七是三论宗,八是天台宗,九是华严宗,十是真言宗。
1706622647
1706622648
将自己开创的真言宗立场置于宗教心的最高阶段,让人不禁感觉到空海的宗派理念,但《十住心论》的实际内容与宗派之论毫无关系,并非抬高自身的宗派、贬低其他的宗派,而是客观地探究人的内心的实际状态。我们在《三教指归》中看到的向外扩张的知识方面的好奇心在这本书中进一步增加了力度和密度,其叙述的内容不断地、自由自在地向外延伸。空海创作《十住心论》的缘起是,淳和天皇敕令空海针对法相、三论、华严、律、天台、真言六宗写出自己宗派的教义。空海超越佛教各个宗派之间的对比,笔墨触及世俗的伦理道德、迷妄以及恶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空海在知识方面的好奇心十分旺盛,在构建观念的能力十分强大。空海并没有将佛教之外的论述当作附录随意处置,而是与论述佛教内容一样,倾注了同样的热情和力量。
1706622649
1706622650
下面,我们引用一段论述迷妄与恶的世界的“异生羝羊心”的开头部分。
1706622651
1706622652
所谓异生羝羊心,指的是凡人不辨善恶,陷入迷妄之中,愚人不信因果报应之理而执着于物质的状态。他们常常拘泥于自我及自我之物,在错误的判断下行动。他们追求海市蜃楼,永不回头;拂拭已燃之火,而引火烧身。这与羊只考虑吃草、幼童喜爱水中之月一模一样。由于不了解自我的本性,他们根本无法认知佛法之真实。正由于无法认知,所以他们违背佛之教理,一直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
1706622653
1706622654
由此,他们沉湎于陆地和水中的美味之中,沉浸在华丽的生活之中。他们驱鹰走犬,猎杀鸟类,以获得美食;他们在马上引弓放箭以捕杀兽类,来品尝美味。他们竭泽而渔,伐树捕鸟,以围捕猎物为乐,以收获之多而邀功请赏。他们没有解网以释放猎物之善心,更无见罪人而泣的夏禹的仁爱之心。他们欲望无限,每天沉溺于欢愉之中,掠夺他人的财产,侵犯他人的妻妾。他们不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而感到羞耻,染贪、嗔、痴之三毒,诽谤人所必守之准则,播撒恶之种子。他们每时每刻行恶,不忠也不孝,无义又无情。虽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教义也难以规训他们,无法让他们搭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之一乘。他们跟从邪师,寄身于邪教,不思逃离烦恼,只顾眼前之利益。我把这样的众生称作异生羝羊。
1706622655
1706622656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空海》,第14—15页)
1706622657
1706622658
这是一段简明扼要地说明“异生羝羊心”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之后,作者就这里出现的佛教词汇、思维方式,引用经典中的文字,一一详尽解释。这段文字很好地呈现出空海自由自在地游走于现实和经典之间的状况。空海思维的多元性毫无保留地得以发挥。作者充分说明了第一阶段的“异生羝羊心”之后,话题马上转入“愚童持斋心”的阶段。
1706622659
1706622660
下面我想引用“愚童持斋心”概论部分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很好地显示了空海思维中的从容不迫。
1706622661
1706622662
所谓愚童持斋心,显示出人心向善、凡人归于心之源头的第一步。求佛之永远的种子在春雷声中冲出地表,向善之心在雨润下发出嫩芽。他们为节食而感到喜悦,开始乐于施舍他人,抑制欲望,生出知足之心。他们尊敬德高望重之人,以雅乐实施供奉。他们知过而必改,见贤者而思齐。他们相信因果报应,接受罪福之业报,尽孝亲、报国之忠。《论语》中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无论内外,他们均产生皈依佛法僧之心情,而开始行人界与天界之十善。《大日经》中所说疱、叶、华、果、受用、无畏、殊胜、决定等十心相继出现。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羝羊为冬之树的话,那么此时春花美丽地开放,凡人之石田结出秋日之稻穗。人界、天界之十心之路始为开。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三乘相继出现。
1706622663
1706622664
(出处同上,第62页)
1706622665
1706622666
人似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变身,从迷妄和恶之境地走向善之境地。但这只是空海运用巧妙的修辞给人以这样的感觉罢了。从上述第十个真正悟道之境地的角度来看,愚童持斋心只不过是人们开始直面的第二个阶段而已。
1706622667
1706622668
不过,空海绝对没有将它看作毫无意义的阶段。作者极其详细地对愚童持斋心进行解释,包括对它的局限性加以说明,这种解释和说明与其说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的,不如说是从道德的角度进行的。而且,这种写法贯穿于整个《十住心论》,实际上,在叙述第一阶段充满了欲望、恶心和恶行的异生羝羊心的境地时,空海的观察视野十分广阔,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事态的发展,运笔流畅、通达、自由自在。
1706622669
1706622670
宗教之心真正出现于第三阶段的“婴童无畏心”,在这之后,空海的论述更加自由自在。由此,《十住心论》成为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内心活动和状态的著作。作为日本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有着罕见的体系性。空海认为真言宗乃佛教之精髓并信奉它,他将大日如来作为宇宙之原理呈现出来,以即身成佛为身心的终极境地。但一旦论及佛之教义以及佛家之心时,空海的论述就无法停留在其信奉的真言宗之内了。他的论述涉及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甚至还涉及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的心境。不仅如此,其旺盛的知识上的好奇心以及构造整体观念的能力,超越了佛教内外各式各样的佛说和佛心,他还将笔触伸向世俗的伦理道德、恶心、恶业的世界。这通过前面引用的“异生羝羊心”和“愚童持斋心”的文字可见一斑。
1706622671
1706622672
知识上的好奇心和构造观念的力量不断地向外扩张,空海的这种思维方式与最澄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澄通过与站在对立面的旧佛教思想进行激烈的论争,巩固自己的立足点并磨炼自己的思想。平安时代初期两位佛教思想家的思维方式,既形成对照,也显示出日本佛教明显地走出了参考并阐释印度、中国思想范本的阶段。而且,两人的思想各自成为天台教团和真言教团的基石,这也显示出不仅仅是最澄和空海两人,日本佛教界整体也正从印度、中国的影响下走出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最澄积极投身于与其他宗派的激烈对抗的过程之中,他以对抗为动力,巩固并加深自己思想的深刻性;与此相对,空海通过提升自己的身心到极端紧张的状态,获得与整个宇宙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的感受。与此同时,通过自由自在地发挥知识上的好奇心和构造力,空海试图建构超越佛教范围的思想体系。
1706622673
[
上一页 ]
[ :1.7066226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