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2679
空海的书法作品《风信贴》(东寺藏)
1706622680
1706622681
***
1706622682
1706622683
无论在行为方面,还是在著述方面,最澄与空海都具有这样的品格,即追求佛法之真实,严格遵守身心之戒律,知行合一,试图达到佛家之理想境地。在佛教自百济传入日本后将近250年的时候,日本佛教史上出现了真正的佛教思想家。这二人不仅仅是优秀的僧人,而且他们将自我的知与行传承给其他人,在同样立志走向佛道之路的朋友和弟子的帮助下,他们以一定的教义和规范,创立了经营共同生活的教团。在来自海外的华丽佛像的冲击下,政治上相互对立的崇佛派和排佛派相互敌对,崇佛派大获全胜,在此之后,佛寺、佛像的修建以及抄经活动从中央向地方上扩展。在平安时代初期,日本佛教直面多种多样的经典,获得了追问这些经典教义的本质的能力,还有思考如何按照教义生存的能力。最澄与空海的出现显示,修行与修学最终在佛教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1706622684
1706622685
但是,这种状况只出现在笃志于佛道、试图通过佛法规范自我生活的僧尼之间。对佛道并未怀有特殊情感的世俗之人,或者虽有特殊情感却出于各种情况无法踏上出家之路的庶民,无法切身体会到佛教界发生的情况——对于最澄与空海的出现,以及以二人的思想为核心席卷南都旧宗的僧尼、宫廷贵族和知识分子的佛教界活动,都不了解。对世俗之人或庶民来说,最澄在山中度过了12年禁欲的修行生活、经历三乘和一乘的权实之争、面对大乘戒坛的设立引发的新旧教团的对立,还有空海的儒道释的优劣论、即身成佛的教义和咒术、显教与密教的判别及排序等,都是发生在遥远世界里的事情。
1706622686
1706622687
但与此不同的是,庶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可以感知佛教的形式。这就是佛教故事。对庶民们来说,要想理解具有高度概念性和体系性的佛教教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然而,从庶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以趣味性为本的佛教故事很好地融合了教育训导,非常平易近人,让人豁然开朗。读者在欢笑声中就能获得某种生存的力量。人们将佛寺、佛像当作十分珍贵的东西,合十膜拜;诵经时,人们丝毫不懂经文的含义,就像是念诵咒语一般;而当他们听到佛教故事时,却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原来佛教教义是这么一回事呀。
1706622688
1706622689
正是景戒将这样的佛教故事汇集成册,也即《日本灵异记》。景戒是与最澄和空海生活于同一个时代的药师寺的僧人。
1706622690
1706622691
与最澄和空海不同,景戒并非一位高僧。在历史上,人们只知道景戒是《日本灵异记》的作者,对他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景戒的生卒年也不详。在成为药师寺僧人之前,他似乎作为私度僧生活着,私度僧是自己随意出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的僧人。在律令中有禁止私度僧的条例,违背条例的人要受到刑罚(杖一百)。可以想见,私度僧的数量应该有很多,都到了需要明令禁止的程度。当然,与官度僧相比,在僧人的世界里,私度僧是很难获得稳固地位的,但正因为这一点,他们可能与庶民们走得更近。《日本灵异记》能够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佛教,与景戒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1706622692
1706622693
《日本灵异记》的全称是《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所谓“现报”的意思是在现世(而非来世)获得报应。因此,其全称的含义就是,记录下发生在日本的奇异故事,这些故事都与人在这个世界里行善或行恶的报应相关。作者景戒在序文中明确指出其写作的动机:“如果不呈现出产生善恶之报应的情景,又如何能够匡恶心、定是非呢?如果不阐明因果之报应,又如何改正恶心、勤于善道呢?”(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灵异记》,第55页)
1706622694
1706622695
我们且不谈作者劝导人们行善的目的,这部日本最早的佛教故事集的魅力,是贴近庶民生活的叙述形式中的趣味性。阅读《日本灵异记》的乐趣在于:读者切身体会到,佛教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接受佛教、与佛教共生存。
1706622696
1706622697
《日本灵异记》上卷有这样一则故事(第31则):
1706622698
1706622699
圣武天皇时代,御手代东人在吉野山修行、求福。三年过去了,他诵观音菩萨的名号,对观音菩萨行礼道:“请赠我一万贯铜钱、一万石白米和大量的美女。”刚好那个时候,任从三位官位的粟田朝臣的女儿尚未结婚,在位于广濑的家中突患重病,痛苦不堪,不能痊愈。粟田朝臣让侍从四面八方去寻求出家僧人或在家僧人的帮助的时候,遇见东人,便恭敬地将他迎进家中,让他念诵咒语。咒语非常灵验,粟田朝臣的女儿痊愈。这时女子对东人产生爱慕之心,最终两人同床共寝。女子的家人将东人绑起来,关在塔楼里。女子无法抑制对东人的恋慕之情,整日哭泣、思恋,不愿意离开塔楼一步。家人们商量之后,决定放开东人,让两人结为夫妻,并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了他们,而且,东人还被赐予五位的官位。若干年过后,女子临终的时候,对她的妹妹说:“我很快就要死去,想求你一件事,你答应吗?”妹妹答道:“你说来我听听。”于是,姐姐说道:“我时刻不能忘记东人给予我的恩情,我想让你把你的女儿嫁给东人,并照顾好家庭。”妹妹听从姐姐的遗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东人,并让他掌管自己的家财。东人在这个世界里获得巨大的福德,这都是修行得来的,托观音菩萨的福。我们怎能不相信?
1706622700
1706622701
(出处同上,第147—149页)
1706622702
1706622703
这难道就是佛教故事吗?
1706622704
1706622705
诚然,在这则故事中有一个僧人模样的人出现,他在吉野山修行,学会了咒术。不过,这个僧人的愿望——“一万贯铜钱、一万石白米和大量的美女”,应该不是佛教性质的。他胸怀这种愿望,修行了三年时间,这的确很好笑,在现实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这样的修行僧,但是,从佛教理念来说,这种深深的欲望是不值得提倡的。故事中的东人通过其咒术,治愈了女子的重病,为女子所爱慕,既获得财产,又得到地位,过上了幸福的婚后生活。女子在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让妹妹的女儿嫁给他,他们后来也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1706622706
1706622707
这真是一则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故事。作为一则佛教故事,其中的安闲的精神的确非同寻常。从《日本灵异记》全书116则故事来看,这么安闲自得的故事应该是个例外。无论是依靠佛的力量摆脱危机,还是因为佛的惩罚遭遇厄运,这些故事通常要更加严酷、残忍,都讲述了佛之力引起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奇迹。
1706622708
1706622709
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则故事安闲而通俗的精神正是生命力和趣味性的源泉。如果说最澄、空海攀登佛法之高峰的坚韧意志力是他们的活力的话,那么,为人民大众所传诵的佛教故事,可以说从庶民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动中获得了活力。
1706622710
1706622711
尽管如此,佛教故事不仅是故事。它们是以传授佛教教义为目的的故事,与庶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联系密切,同时,这些故事必须让人们了解并理解佛教教义的崇高性。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将深深扎根于庶民生活和心理中的凡俗的生命力,与佛教教义的崇高融合并统一在一起。它们与叙述者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能力相关。
1706622712
1706622713
前面我们引用的故事中充溢着庶民生活的通俗精神,好像要推翻佛法的崇高似的。从严谨的佛教角度来看,其通俗精神可能是不合乎佛教教义的,但这则故事的内容很有趣,给人以欢乐。
1706622714
1706622715
僧人和女子因病而相遇。被僧人治好病的女子爱上僧人,克服了家人的阻挠,两人结为连理。濒临死亡之际,女子不忘治病的恩情,通过自己的安排,使得僧人在自己死后也能有财运和女人运。
1706622716
1706622717
这则故事的结局过于完美,不过女子自然的行为却赋予了故事发展的活力。故事虽短,但女子笃信恩义、情义深厚、直爽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很想为这样的女子所爱,也为僧人获得如此爱情而感到羡慕。女子的妹妹在姐姐死后将女儿嫁给僧人,反映了妹妹也有姐姐直爽的性格。故事发展到最后,作者对遇见这样的女子、为这样的女子所爱的男人的运气评论道:“这是修行所赐,源于观音菩萨的威德。”其理由有点牵强附会,这且不去说,当观音菩萨的名字出现时,读者可以感觉到深深爱着男人的女子像观音一样纯洁。
1706622718
1706622719
很显然,“一万贯铜钱、一万石白米和大量的美女”是现世的利益。仅仅为了这个现世利益而皈依佛、祈求佛,是有悖于佛道的。但是,尽管人们不了解经典或经典义疏的内容,庶民还是从佛寺及佛像的美丽和崇高、佛教仪式的严谨中感受到佛的伟大和宝贵,通过对佛祈愿,期望获得某种现世的利益,这是人们极其自然的内心活动。《日本灵异记》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佛教故事集。
1706622720
1706622721
在这些佛教故事中,佛教理念和庶民生活、情绪逐渐相互融合在一起。相同类型的故事不断产生,逐步完善,方便人们倾听和讲述。由此,许多动人的故事、令人发笑的故事也大量出现。经验的累积给讲述者和听讲者双方带来欣赏故事的乐趣和自由。上述故事中出现的世俗欲念似乎将佛教理念抛诸一旁,虽然这些欲念具有浓郁的庸俗色彩,但还是为佛教添加了趣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讲述者的包容性。《日本灵异记》中的许多故事的个性,都与以禁欲、节制为宗旨的佛教思想相差甚远——换句话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如果讲述者和听讲者双方没有享受故事的包容精神的话,这种随意性是不会产生的。
1706622722
1706622723
总共收录了116则故事的《日本灵异记》呈现出多样性。下面,我们引用两则故事,一窥其多样性。一是中卷的第8则故事。
1706622724
1706622725
置染臣鲷女是奈良美登寺德高的比丘尼法迩的女儿。她勤于修行佛道,从未与男子打过交道。她整天热衷于采菜,从不离开高僧行基的身旁。一天,她进山采菜,看见一条大蛇吞食一只大青蛙。鲷女对大蛇说道:“请把那只青蛙给我吧。”但蛇不听,继续吞食。于是,鲷女又说道:“我嫁给你做妻子,你把青蛙给我吧。”大蛇听罢此言,昂起头来,盯着女子,将青蛙吐了出来。女子与蛇约定道:“你七天后来找我。”七天到了,女子闭居家中,把所有的洞都封死,待在屋里,动也不敢动。大蛇按照约定,来到女子的家,用尾巴敲击墙壁。鲷女十分恐惧,第二天把这件事告诉了行基。住在生驹山寺院里的行基说:“你无法逃避,只能坚守戒律。”于是,女子皈依三宝,受五戒,回到家里。在回家的路上,她遇见一位陌生的老人,手里拿着一只巨大的螃蟹。“你是谁?”她问,“请把你的螃蟹送给我吧。”老人说:“我居住在摄津国兔原,名字叫画问迩麻吕,马上就要七十八岁了。我没有子孙,无法生活下去。在前往难波的途中,得到这只螃蟹,但因有约在先,不能将它给你。”女子脱去上衣,交给老人,但老人还是不肯将螃蟹给女子。女子再脱去一件衣服交给老人,老人这才将螃蟹给了女子。女子带着螃蟹回到家,请行基来叩拜之后,将螃蟹放生了。行基感慨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呀。”第八天晚上,大蛇又来到女子的家,爬上屋顶,从茅草铺就的房顶进入屋里。女子十分恐慌,只听见地板上有什么东西吧嗒吧嗒乱跳的声音。第二天,女子看见屋里有一只巨大的螃蟹,还有一条被分割得乱七八糟的大蛇。她知道,这是放生的螃蟹来报恩了,也就是受戒取得了成效。为了了解究竟,她以名字为线索,寻访老人,但没有找到。由此,她明白了这位老人是尊者的化身。这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
1706622726
1706622727
(出处同上,第201—203页)
1706622728
[
上一页 ]
[ :1.7066226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