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2781e+09
1706622781 《古今和歌集》共收录了大约1 100首和歌,这些和歌按分类排列在20卷中。这部和歌集的主体部分由春夏秋冬四季歌和恋歌构成。与《万叶集》相比,《古今和歌集》在和歌的选择和排列方面十分缜密,给人一种在统一的审美意识统治下编撰而成的印象,而《万叶集》则收录了不同阶层的人——上至天皇,下至农民、防人——创作的和歌,歌集中包含大量仪式性的或叙事性的长歌,而且还汇集了夹杂有东国方言的和歌。从阅读方面来说,《万叶集》的排列让人难以捉摸,阅读起来十分费力,而《古今和歌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韵律感,很容易阅读。当然,读者有时会感到无趣,只按照顺序机械地阅读下去。
1706622782
1706622783 纪贯之的“假名序”被放在卷首,它以高昂的语气称赞了和歌的价值。下面引用其开头的一段文字。
1706622784
1706622785 所谓和歌,是以人心为根基,将各式各样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东西。世人经历了许多事情,当他们看到某种情景或听说某些事情时,会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人们听见黄莺在花间啼鸣、河鹿在水中鸣叫时,他们都会明白,所有的生物都会吟咏。和歌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用力却能撼动天地神明,感动人眼看不见的鬼神,和谐男女之关系,慰藉勇士之心灵。
1706622786
1706622787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第93页)
1706622788
1706622789 这个开头让人感受到奉天皇之命编撰和歌集的人们的势头。较之于“假名序”中提到的堂皇、有力的和歌,《古今和歌集》中更多的是情感细腻、优美的和歌。这是平安时代前期歌人们的风格和趣味。这也是人们称《古今和歌集》有“纤柔之风”的缘故,它与《万叶集》的“阳刚之风”形成对比。我们从《古今和歌集》“卷第一 春歌 上”中引用三首和歌以说明其风格和趣味。
1706622790
1706622791
1706622792
1706622793
1706622794 《古今和歌集》断简
1706622795
1706622796 立春之日吟咏 纪贯之
1706622797
1706622798 掬水水浸袖,湿袖已冻透。今日东风至,化我冻袖否?
1706622799
1706622800 (出处同上,第105页)
1706622801
1706622802 宽平时,后宫赛歌时吟咏 源宗于朝臣
1706622803
1706622804 松常翠,春来时,色彩更明丽。
1706622805
1706622806 (出处同上,第109页)
1706622807
1706622808 于渚院赏樱时吟咏 在原业平朝臣
1706622809
1706622810 世间若无樱,春日安闲度。
1706622811
1706622812 (出处同上,第114页)
1706622813
1706622814 第二首源宗于吟咏的和歌的“和歌序”中出现了“赛歌时吟咏”的说法。在《古今和歌集》的时代,贵族之间常常举行咏歌比赛。赛歌的基本规则是:参加者分左右两队,左队和右队各吟咏一首和歌,以竞赛其优劣。《古今和歌集》时代的赛歌会是一种官方的仪式,十分热闹。许多贵族聚集在一起,赛歌时的形式和程序极其完整,且具有浓烈的游戏氛围。和歌不仅仅是一种优秀的文艺形式,而且要起到和谐聚会氛围的作用。《古今和歌集》的四位编者参与过许多赛歌会,是赛歌会的主要吟咏者。
1706622815
1706622816 《古今和歌集》细腻、优美的风格与赛歌会的集体性聚会的氛围密不可分。上文引用的三首和歌显示出和歌格调的高雅和贵族社会聚会的高水平。纪贯之的和歌吟咏了夏日里掬水时湿了衣袖,进入冬天后,打湿的衣袖结成冰,但春天到来时,冰又化为水的情形,这种季节感呈现出贵族阶层的欣赏态度——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的变化。源宗于的和歌则将目光放在绿色发生微妙变化的常青松上。在原业平则想象了一个落花无常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吟咏了樱花的美丽。这三首和歌并没有直面吟咏的对象,而是刻意拉开一段距离,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反映出作者的游戏心理。这与《万叶集》直接表达感情的、朴素的风格大不相同。两者相较而言,《古今和歌集》的风格极具理智性和技巧性。这部和歌集中有许多理智占上风的和歌,例如下面两首和歌可以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1706622817
1706622818 阴历六月末时吟咏 躬恒
1706622819
1706622820 夏秋交,高天处,凉风吹来否?
1706622821
1706622822 (出处同上,第135页)
1706622823
1706622824 年终时吟咏 春道列树
1706622825
1706622826 昨日到今日,今日成明日,飞鸟川水急,岁月如水逝。
1706622827
1706622828 (出处同上,第167页)
1706622829
1706622830 通过这两首和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按照历法生活的都市社会的景象。在第一首和歌里,歌人从历法上了解到季节由夏入秋,于是发挥想象力,认为秋天到来时,凉爽的风可能会吹过吧。第二首和歌吟咏了一年的最后一天,表达了岁月流逝之快。在这首和歌中,“飞鸟(川)”与“明日”是双关词[2]。或许这两首和歌都在共同意识的基础上,期待着获得同样过着都市生活的贵族们的共鸣和赞许吧。拥有共同生活感受和社会意识的人们,也许很顺畅地接受了这种理智占据上风的和歌。
[ 上一页 ]  [ :1.7066227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