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2931e+09
1706622931
1706622932 大雁飞,山间朝雾浓,心神难安定,世间多艰辛。
1706622933
1706622934 (出处同上,第291页)
1706622935
1706622936 前三首和歌选自《古今和歌集·春歌 下》,后三首和歌引自《古今和歌集·杂歌 下》的开头。这六首和歌都蕴含着忧愁的氛围。
1706622937
1706622938 时间流逝,世事变化。这些和歌反复吟咏这个题材。但是,在这些流逝和变化中,既没有产生新的东西,人们也无法体会到新的东西。在时间流逝之中,有些东西消失了,在世事变化之间,有些东西散失了。消失、散失并非令人欢欣鼓舞之事,但是流逝和变化是人们无法阻止的。人们只能眼看着无法停下脚步的时间的推移。这时,人们内心或许就会萌生出倦怠感。
1706622939
1706622940 樱花刚刚绽放就凋谢了,是最具倦怠感象征意义的花。从季节轮回的角度来说,万物枯萎的冬季结束,地上的生物就会被注入生命的气息,迎接春天的到来。歌人们通过反复吟咏樱花,试图在春季里也感受倦怠感。由人们对樱花的关注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模式:提起花,指的就是樱花;提起樱花,就是无常的象征。另一方面,我们还注意到,田地、水稻、农耕等几乎没有成为和歌吟咏的题材。居住在城市里的歌人们对田地、水稻等非常疏远,这是它们未能成为和歌题材的最大的原因。构成人们生活基础的田地、水稻、农耕,难以与倦怠感、无常的情调相关联,它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它们难以成为和歌主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1706622941
1706622942 从和歌的数量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今和歌集》中,相当于《万叶集》中“挽歌”的“哀伤歌”的数量很少。相当于《万叶集》中“相闻”的“恋歌”的数量达360首之多,而“哀伤歌”仅有34首,还不到“恋歌”的十分之一。《古今和歌集》的“哀伤歌”的内容几乎都是敷衍了事的,或者说是逃避性的,缺乏真挚的情感。自《万叶集》以来,和歌创作基本上处于加强集体性娱乐和社交倾向的环境之中,因此,吟咏悲哀死亡的“哀伤歌”应该说是与这个环境不相符的一种心理表达形式。不仅如此,虽然倦怠感、无常情绪看上去似乎与死亡的悲哀是相通的,但只要它们还被人们当作情绪或情调,它就会与用31个音节表达面对具体的人的死亡的感受格格不入。
1706622943
1706622944 较之于“哀伤歌”,“恋歌”与倦怠感、无常情绪要亲近得多。
1706622945
1706622946 **
1706622947
1706622948 《古今和歌集》中蕴含着的贵族社会的集体娱乐、社交氛围以及倦怠感和无常精神,为后来出现的“歌物语”所继承,这就是《伊势物语》。这部“歌物语”汇集了125段短小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恋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使人联想到六歌仙之一的在原业平。《伊势物语》采用了叙述主人公一生事迹的形式。这个男子与各式各样的女子坠入爱河。女子的身份或高或低,其年龄或长或少,她们有的住在京城,有的住在乡村……故事就围绕着这些恋情展开。《伊势物语》的每一段故事都从《古今和歌集》或其他和歌集中选取一首或数首和歌,在这些和歌前后,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与这些和歌相关的事件。叙述事件的散文既有相当于“和歌序”的短小的内容,也有达数十行之多的内容。关于这部书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学界有不同的说法,目前还处于推测阶段,没有定论。
1706622949
1706622950 第一段讲述了男主人公十多岁时发生的故事。全文如下:
1706622951
1706622952 从前,一个男子长大成人,举行了元服[6]的仪式。一天,他前往奈良春日野的领地狩猎。在这个乡村里,住着极为时尚的姐妹俩。这个男子看到了姐妹俩,她们那娇艳的美貌与凋敝的旧都很不相符,男子为之感到心旌摇曳。他割下猎衣的下摆,在上面写了一首和歌,送给了姐妹俩。当时,男子穿的是信夫摺[7]的衣服。
1706622953
1706622954 春日野,浅紫衣,我心慌一团,恰似衣上纹,乱无限。
1706622955
1706622956 这种立刻赠歌的做法显得十分成熟。或许他认为这样的情景最适合赠歌。
1706622957
1706622958 这首赠歌是以这样一首古歌为基础吟咏的:
1706622959
1706622960 陆奥国,信夫摺,为谁我心乱,除你外,无他人。[8]
1706622961
1706622962 古人常常做出这种热情、风流之事。
1706622963
1706622964 (“新潮日本古典集成”《伊势物语》,第13—14页)
1706622965
1706622966 最后的“古人常常做出这种热情、风流之事”是《伊势物语》的作者赞赏年轻男子的说法,作者认为男子的言行十分风雅,是一种经历了大都会洗礼后的优雅。在整个《伊势物语》中,这种“风雅”得到赞美,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态度、姿态、举止言谈、情绪等。那么,上述第一段故事中,年轻男子的哪个举止是“风雅”的呢?我们的思考从这里开始。
1706622967
1706622968 刚刚经历了元服仪式的贵族少年在前往旧都的原野狩猎途中,偶然看见在乡村十分罕见的美丽的姐妹俩。男子为之怦然心动,不愿意就此错过,于是,想给姐妹俩赠诗。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着的信夫摺的猎衣,便割下衣服的下摆,在上面写了一首和歌,赠送给了姐妹俩。这首和歌源于源融[9]那首著名的吟咏信夫摺的和歌。这就是第一段故事中男子的举止言行。
1706622969
1706622970 男子为打扮时尚的美女而感到心动,于是,立刻将自己的心情用和歌传达给对方。这被认为是一种风雅。这种风流受到人们的赞赏。当时的人们认为,贵族的公子哥儿自成人那一天起,就应该敏锐地观察到异性的美丽。因为这种崇尚风流的风尚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1706622971
1706622972 不过,钟情于异性之事并非越积极越好。他必须具有大都会式的脱俗趣味。拿故事中的贵族少年来说,由信夫摺的衣服联想到著名的古代和歌,在古和歌的基础上,即兴创作一首高雅的和歌,并将这首和歌写在割下来的衣服下摆上赠送给对方。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不动声色一气呵成的。这就是大都会式的高雅——风雅。尽管这是平安时代发生的事,但十多岁的少年能够完成这么复杂的行动,的确让人感到一些不自然。但是,在男女之间的交往方面,这种不自然的早熟行为因其美妙而受到了认可。
1706622973
1706622974 风流与和歌素养构成了“风雅”的主干。从《伊势物语》第一段故事起,平安时代贵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学思想就被明确地呈现了出来。接下来经过第二段、第三段的叙述,及至第四段中取材于在原业平著名和歌的故事,平安贵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学思想就更加凸显出来。
1706622975
1706622976 从前,京城东部五条这个地方有皇太后的住宅。这个宅子的西面也住着人。有一个男子虽非出自本意,却深深地爱上了西面住宅里的女子,因而经常造访西面的宅子。正月十日左右,西面住宅里的女子搬到别处住去了。男子打听到那个女子的住处,却由于那里是普通人无法进出的地方而无法相见,心中怀着一腔哀伤的恋情。第二年正月,梅花盛开时节,他回忆起去年的事情,来到西面的宅子里,或坐或站,却与去年的情景大不一样。男子潸然泪下,躺在破旧不堪的地板上,直到明月西倾。他想起去年的情景,吟咏道:
1706622977
1706622978 月非昔时月,春非昔时春,未曾变,唯我身。
1706622979
1706622980 吟毕,天色逐渐放明,男子哭泣着回去了。
[ 上一页 ]  [ :1.7066229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