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3301
1706623302
1706623303
1706623304
定朝 云中供养菩萨(平等院藏)
1706623305
1706623306
尽管如此,11世纪的贵族和知识阶层的人们在建造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方面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前面我们提到,末法思想不断扩散的时代背景为人们的热情助了一臂之力,但原因不仅如此。建造豪华、优美的佛堂和庭园本身就是令人心醉神迷的、颇具魅力的工作。
1706623307
1706623308
在净土的经典里,关于极乐净土之豪华、优美的叙述数不胜数。《往生要集》对这些叙述重新加以编写。以此为基础,在心中念佛,在脑海里真切地浮现出极乐世界的景象,是僧人们广泛传播的方法。
1706623309
1706623310
但是,通过阅读文字、听讲传教以了解极乐世界的模样,并在此基础上,在脑海中真切地描绘出极乐世界的形象,这些与在现实空间里建造模拟的极乐世界并形成景象,是截然不同的。人们身体不动也可以在脑海里描绘形象,但建造、修筑某个东西,不活动身体是做不到的。必须要使许多人行动起来,而且完成工程需要花费时间和财力,有时还必须有缜密的计划,需要高超的技艺,人们还必须克服在施工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建造了现实中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可以称之为理想乐园的豪华、优美的空间就这样被创造了出来。
1706623311
1706623312
花费很长时间才建造完成的阿弥陀堂和庭园逐渐向美的理想靠近,施主和工人们对此都有切身的感受。而且,建成后的阿弥陀堂和庭园即使称不上是极乐世界本身,也被认为很接近极乐净土了。或许有许多人真心认为这就是极乐净土。有一首儿歌是这样赞美宇治平等院凤凰堂的:
1706623313
1706623314
你要是不相信极乐世界,就把平等院当极乐世界吧。
1706623315
1706623316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往生传 法华验记》,第669页)
1706623317
1706623318
这首儿歌里所赞美的是平等院的美。从儿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
1706623319
1706623320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理论上截然不同的此世的阿弥陀堂、净土庭园和彼世的极乐净土,通过美这个媒介,极其顺畅地联系在了一起。从理论上讲,生前世界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与死后世界的极乐净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是不同的空间,但在美这一点上,人们认为,两者的空间是相通的。当然,人们可以将现世和来世相区别的理论带入美的领域,认为此世的美和彼世的美不是一回事,即平等院凤凰堂所呈现出来的美是模拟的美,而彼世的极乐净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但是,这样一来,极乐净土的真正的美就会变得难以捉摸,只剩下“真正”这个概念,而没有了美的实质。而且,如果从美是述诸五官、为五官所能够感受的角度来说,无法捉摸的、没有实质的美,是不能够冠以美的名字的。这只不过是将没有实质的美称作真正的美罢了。
1706623321
1706623322
如果说美需要述诸人的五官、并能够为人的五官所感知的话,那么,祈愿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人们在凤凰堂膜拜阿弥陀佛,或在庭院里散步,或在观看庭园和建筑物时,将这种亲身感受到的美当作极乐净土的美,这并没有什么不自然。若将彼世中对极乐净土的体验当作真正的体验,那么此世的体验可以说是模拟的体验,但就美来说,凤凰堂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无限接近于真。
1706623323
1706623324
如此看来,发愿建造美丽的阿弥陀堂和净土庭园的贵族,以及参与建造的工人,共同在这个世界里呈现出了一个极乐净土的世界。有如此想法并不奇怪。因为阿弥陀堂和庭园毫无疑问是此世的建筑物,但它们的美却与彼世的极乐净土相通。11—12世纪,净土思想在社会里广泛传播,阿弥陀堂和庭园相继被建造出来,从事建造工作的人们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对旁观建造工作的人们来说,新的美的空间的出现,也一定会让他们感受到极乐世界就在身边。
1706623325
1706623326
前面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连接起此世的阿弥陀堂、净土庭园与彼世的极乐净土的媒介,即宗教空间里的美以及感受美的审美意识上,不过还有一种连接此世和彼世的媒介——日本人广泛拥有的自然观。
1706623327
1706623328
较之于平等院凤凰堂,同时代的著名庭园与寺院净琉璃寺是我们论述自然观的最好的例子。
1706623329
1706623330
***
1706623331
1706623332
如果说建在宇治川旁边的平等院凤凰堂是“村中的极乐世界”的话,那么建在偏远地方的净琉璃寺就是“山中的极乐世界”。
1706623333
1706623334
从净琉璃寺北面的山门进入寺院,眼前是一个池塘。池塘对面是向右手方向延伸出去的长方形的本堂,左手边的山丘上立着一座正方形的三重塔。本堂正面是由12根柱子构成的空间,长25米。横向延伸出去的每一个间隔都有木制的格子门,格子门与格子门之间是白色的拉门。本堂两端的下半部分是灰泥墙,上半部分由黑色的连子窗构成。由中间往左右两边延伸的柱子与柱子之间的11个空间由瓦葺的大房顶覆盖着。这是一座建造朴素、令人心静的建筑。无论其形状,还是色彩,都与平等院凤凰堂的华丽和优美相去甚远。
1706623335
1706623336
1706623337
1706623338
1706623339
净琉璃寺本堂
1706623340
1706623341
与本堂相对而立的三重塔是从京都一条大宫(上京区)迁移过来的,它笔直地朝上延伸,是一个轻盈的建筑,与本堂形成对比。其木制部分涂以红色,灰泥墙部分是白色,桧皮修葺而成的顶部呈暗褐色,非常引人瞩目。但是,塔本身很小,掩映在绿色的树丛中,色彩不是那么醒目,散发出质朴的光芒。塔的正面是十几级石阶,塔就静悄悄地立在石阶深处。
1706623342
1706623343
在塔与本堂之间,有一个呈圆角的、不规则方形的池塘。池塘正中央有一个小岛,即中岛,周边还有伸向池中的小半岛,很显然,这是一个设计周到的人工池塘。中岛和半岛上古色古香的小祠堂和灯笼、池塘周围丛生的杂草和青苔,处处起着将人工池塘带入大自然中的作用。池塘中的水则是一副静止、浑浊的样子。
1706623344
1706623345
如果说平等院凤凰堂是一座呈现出大都市风格的豪华和美丽的净土寺院,那么,这座净琉璃寺就是一座呈现出安宁、静谧之美的古色古香的净土寺院。不仅在地形上,而且从氛围上,这座寺院也称得上是“山中的极乐世界”。若许多人热热闹闹地聚集到平等院,是符合它的气氛的,但在净琉璃寺却不能够这样。一个人或极少数的人静静地度过一天,才符合净琉璃寺的氛围。
1706623346
1706623347
放置在本堂里的九尊阿弥陀如来像也不是那么华丽的。九尊塑像并列排放虽然很壮观,但在装饰简朴的、昏暗的堂内,这九尊佛像很难让人产生它们象征着极乐世界之华美的感觉。阿弥陀如来是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九尊佛像同时来迎接世人,显得十分豪华。无论面对其中一尊佛像,还是同时面对九尊佛像,人们都不会产生置身于令人心动的、华丽的极乐世界的感觉。我们也很难产生心情舒畅、全身不自觉地涌出喜悦的感受。阿弥陀佛的塑像,虽然将经典里描述的各种相好,以庄严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但凝视佛像与人们的喜悦之情并没有干系。当我们凝视这些阿弥陀佛像时,好像被带进了静谧的冥想世界。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简朴的佛堂里,能够产生由审美意识主导的净土观——促使《往生要集》中的念佛往生于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壮丽优美的佛像和极乐世界出现在此世,使人们沉浸在模拟的极乐净土的氛围中的净土观。
1706623348
1706623349
堂内简朴、清净的氛围也扩展到了堂外的庭园里。当我们在池塘周边的小道上散步时,感受不到在堂内体验到的那种内心的压迫感。因为包围着人工修建的本堂、池塘和三重塔的大自然,也将正在散步的我们自己包围在里面了。为大自然所环绕而产生的安详的心情,是不会对人的内心产生压迫的。
1706623350
[
上一页 ]
[ :1.7066233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