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5719e+09
1706625719
1706625720 但自保元平治之乱后,突然间,战斗的频率变高了,规模也变大了。这种势头在1180—1185年的源平合战中达到了顶点。这场斗争持续了很久,将近5年,东至关东地区、中部地区,西至中国[3]地区、四国地区,不论中央还是地方,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骑兵、步兵、铠甲、弓箭、刀和矛等。战乱之后40年左右,《平家物语》初见雏形,这期间,人们将战乱爆发之后的所见所闻、身边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令人不忍直视的凄惨残酷的战斗场面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平家物语》是这些口头与代际传承的集大成之作。
1706625721
1706625722 第八卷题为“妹尾的最后时刻”之节,描写了妹尾太郎的动向,该动向非同一般,并不单纯。其中对心理、动作的描写都不是直线,而是波澜曲折的折线。妹尾假装为了源氏处处尽心尽力,在关键时刻却叛变,回归旧主。在逃命之际,他抛下没能跟上的独子狂奔,然而途中如梦初醒,原路折回,这些都是颇有深意的描写。另一方面,从被生擒境遇中解放后的妹尾,他的战斗姿态又是极其勇猛果敢的。《平家物语》能够展现出这么复杂的武士形象,一定是因为战斗场面中武士的种种形象早已为人们看见或听说,如身边之物般熟悉。同时,讲述之人具有高超的手法与技巧,能让听众联想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横贯《今昔物语集》与《平家物语》间的100年,人们积累了对武士实际状态的认识,讲述之人创造武士形象的表现手法与技巧也在这100年间达到高度的纯熟。
1706625723
1706625724 从上面的引用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将强烈的好奇目光投向了武士的战斗场面,努力而仔细地描写当时的具体场景。曾生擒妹尾太郎的仓光次郎,这次反被妹尾杀害,水战技巧的差异是战局逆转的主要原因。当时,在河海里的战争非常普遍,大概人们经常能看到吧。水中战术也是武术的要领之一,恐怕武士们也仔细研究过诱敌至河海之中的战术。“掀起仓光的贴身软甲”等具体描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这一点。
1706625725
1706625726 另外,在简短的文章中,作者也将妹尾太郎与小太郎的父子关系的特殊之处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年迈的老父亲是个练达的武者,而年纪轻轻的儿子是个身肥体胖的笨重累赘,此处用幽默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并不罕见的场景。若从远处眺望,应该很难分辨两位武者是否是父子关系。像这样的父子的故事,只有一同经历了战斗的人才知道,估计是侥幸活下来的武士向人们讲述了这些故事,然后故事才流传下来。他们将自己难以忘怀的、有趣的事情讲给人们听。这个故事衍生出各种类似的版本,被人口口相传下去。即使是累赘,儿子还是儿子。抛下儿子独自向前狂奔的父亲,在中途如梦初醒,原路返回。即使是在残酷的战斗过程中,父子之情也未曾被忘却。这让听众安心,也许还使听众感到其实武士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的。可以说这个故事拉近了人们与武士世界的距离。这样温馨的父子关系,却在最后的最后,以父亲亲手砍下儿子的首级后大义凛然地赴死收场。这里极端地展示出战争非比寻常的惨烈。
1706625727
1706625728 上文稍靠前的部分,想返回到儿子身边的父亲对郎党说:“吾平素与千万敌接战,但觉四方皆明;现今舍小太郎而去,只感眼前一片黑暗,前途难明。”这是非常符合文学特点的表达。承传下来的和歌、物语、说话、日记的文学性渗透到《平家物语》中,让战斗场面描写也具有文学性的丰富表现力。人们在疑问这位武士当时是否真的说了这句台词之前,一定先关注到了这个男人的心理,注意到这是个集武士和父亲角色于一身的男人,也早已接受了这种凄美的表现方式。
1706625729
1706625730 关于郎党,文中几乎没有描写他完整的人格。仅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妹尾太郎驻足说想返回儿子身边时,郎党明言赞成妹尾的决定。此处让人们感觉到,郎党是与他一起出生入死、赌上性命的战友,这里虽是战场,但人与人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主从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妹尾太郎与郎党之间,在《平家物语》中随处可见。乱世之中,上下秩序、主从关系容易动摇,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其表现之一正是此处所展现的战斗集团中同志般的关系。武士之间的关系作为新兴的统治阶层的动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706625731
1706625732 最后,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木曾义仲对敌方勇者壮烈牺牲的评价。互相厮杀本是武士的本职工作,但面对敌军的牺牲,身为武士的义仲说:“唉,当时我若在,定会赦免了他们。”这里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武士之间,超越敌我双方的共同世界正在逐渐形成,武士们共享武士阶级独特的伦理。对自身的卓越武勇充满自信而且自负的木曾义仲,对敌方武士的武勇也不吝赞美。此处的评价体现出武士之间广泛崇尚的价值——武艺超群、身体强壮、勇气过人。不,作者之所以用这句评价来结束“妹尾的最后时刻”,是因为肯定武士的武艺、强壮、勇气的价值观,已经超越了武士世界,扩展到贵族阶层和百姓阶层。这使得《平家物语》的作者,能够用此评价装点妹尾勇猛壮烈的最后时刻。
1706625733
1706625734 战斗场面中展现出的武士们的机敏、强大、勇猛,是每个个体发挥能力甚至资质的结果。打磨武艺是个人的事情,强大是个人的强大,具有勇气是个人的资质。战斗过程对个人的能力甚至资质都有明确的要求。所以,若想把战场上武士的行动与气概,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就必须关注武士个体,必须尝试朝表现个体的方向努力。如不讲述以个体为中心的武士是怎样思考、怎样行动、怎样战斗的,就不能构成立体的战斗场面。当然,同属“军记物”[4]的《保元物语》和《平治物语》中也有大量的、以个人名义登场的武士,但《平家物语》压倒性地扩大了战役规模,让战斗情景变得复杂多样,在观察力与表现力上都非常卓著,以个人为主体,个体形象也立体饱满。《平家物语》不用与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说话文学相比,即使是同属战争题材的更早的“军记物”也无法匹敌。《平家物语》都凌驾其上。《平家物语》在文学表现上的成熟,与塑造个体形象时切入视角的深刻,是并驾齐驱的。
1706625735
1706625736 塑造个体的切入视角,文中多处可见,比如在下文中也有所体现。
1706625737
1706625738 不久秋季到来,荻上凉风扶体,萩下寒露双重;虫鸣唧唧,声声哀怨;稻叶摇摆,树叶飘萎。秋风秋景愁煞人,流亡在外的平家族人,心中更是格外凄凉。昔于九重之上,赏花玩春;今羁屋岛之浦,叹月悲秋。一门中人望月咏歌,遥想京都今夜情形,通宵达旦心伤泪流。左马头行盛赋歌抒怀道:
1706625739
1706625740 云间素月犹皎洁,玉盘清辉照故都。
1706625741
1706625742 同年九月十二日,三河守范赖为追讨平家,兵发西国。相随人等有:足利藏人义兼、加贺美小次郎长清、北条小四郎义时、斋院次官亲义;侍大将有土肥次郎实平及其子弥太郎远平、三浦介义澄及其子平六义村、畠山庄司次郎重忠、畠山长野三郎重清、稻毛三郎重成、榛谷四郎重朝、榛谷五郎行重、小山小四郎朝政、小山长沼五郎宗政、土屋三郎宗远、佐佐木三郎盛纲、八田四郎武者朝家、安西三郎秋益、大胡三郎实秀、天野藤内远景、比企藤内朝宗、比企藤四郎能员、中条藤次家长、一品坊章玄、土佐坊昌俊。他们统领大军三万余骑,浩浩荡荡离京,进抵播磨国室津。
1706625743
1706625744 (出处同上,第292—293页)
1706625745
1706625746 此处引用文章的前半部分是王朝风格的抒情文章,写的是看着萧条的秋日感叹没落在屋岛的平家一族,将平家的哀愁与秋的寂寞凄凉重叠在一起。左马头[5]行盛的和歌虽不是佳作,但似乎在告诉我们:王朝风格的文化多多少少已经被武士们所接受。
1706625747
1706625748 和歌之后,文风一转,接二连三列举出源范赖部下的名字。一串串人名的罗列,对于远在后世的我们来说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对同时代的读者(或是琵琶曲的听众)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人名让身穿铠甲的骑马武士之形象浮现在眼前,让人们主动去想象自己周围发生过的武士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场景。从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武士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社会上也有着一定地位。这对人们来说,意味着武士首先作为个体出现,然后才作为以个体为单位的集团出现。武士是一种以个体为单位的行动者,他们在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阵营中以个体为单位独自建立殊勋。
1706625749
1706625750 上面引用部分中,文体的鲜明转换说明,这种个体与集团的存在,与以“可怜”“虚幻”为基调的王朝风格的抒情相比,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1706625751
1706625752 ****
1706625753
1706625754 武士们勇敢的、富有活力的强大心理和行动,时常压制着构成《平家物语》基调的无常观,表现在台前。虽然如此,无常观也并没有消散。平氏的灭亡作为内容框架支撑着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因此无常观不但不会消失,还覆盖全篇。武士的心理和动作被破灭的无常观包围,同时又与无常观产生矛盾和对立,这种形式反而衬托出武士耀眼的生命力和强大。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武士在乱世中登场,通过武力使世间变得更混沌、更错乱,他们的存在、心理、行动都躲不过最终灭亡的命运,正因如此,武士世界可以称得上是残酷、残虐、凄惨的;然而,这些都被文学的无常观所包容,使得为数不多的战斗场面中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显得强而有力、活灵活现,使这些武士的形象被人们肯定并接受。
1706625755
1706625756 武士通过武力占据了支配阶层的一角,在现实世界中,武士是难以应付、带来麻烦的存在。在文学世界里,作者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叙述武士才能不破坏作品的整体性,武士同样也带来麻烦。人们对武士的厌恶之情与激烈炙热的好奇心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世态下,将无常观定为作品整体基调的文学构想是非常卓越的,没有比这更好、更让人期待的了。正是这个构想成就了壮阔的叙事文学之硕果《平家物语》,也为后世的诗歌、散文、舞台艺术等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706625757
1706625758 无常观将乱世的现实、新兴武士们的兴亡、琵琶法师弹唱讲述的物语世界三者合为一体并贯通其中。无论是向四方延伸扩展的外部世界,还是向人们内心深处扩展的内心世界,到处都弥漫着灭亡的实际体验与预感,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平氏起初只是个不起眼的地方豪族,抓住机会进入中央政界,因保元平治之乱立下了军功并升至权力的中枢核心,确立了最初的武家政权。但一门的荣耀和荣华并不长久,平家在与源氏的斗争中败北,在坛之浦之战中全族覆没。兼顾了残酷与虚无的平家的荣辱兴衰,是乱世中时代精神的象征,《平家物语》赋予了荣辱兴衰以物语的形式,同时成就了时代精神的文学形象化。
1706625759
1706625760 源平之争就发生在身边,波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所以人们不能装出一副毫不知情、事不关己的样子,也不能像看笑话似的旁观。伴随着屠杀和破坏的战斗,每每危害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逼近的危险和破坏做出相称的反应和处理,同时感受着时代的动荡与动向,对所见所闻的每一场战斗既感到警戒和恐惧,又情不自禁地对战斗者的英姿、意志、气概产生了好奇。
1706625761
1706625762 时过境迁,那个时代的经验以物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诉说着平家一族的灭亡,诉说着人世间的无常。
1706625763
1706625764 这是勇猛果敢、壮烈凄绝、残暴无道的武士们带来的纷乱,他们挥动着弓、箭、刀、矛,在5年中战斗了一场又一场,无论胜败都各有伤亡,给周边也带来了大大小小的破坏和损害。《平家物语》将血腥动荡的日子以平家灭亡的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对那些在现实中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来说是件好事。以平家灭亡为轴的故事,对创作者和读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创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卓越的文学构想,将武士的荣光与悲惨、战斗的辉煌与残酷、时代的崭新与难耐都表现出来。对接受者而言,动荡时代发生的复杂多样的事,被总结成一条主线展现在眼前,接纳这个故事,就是向历史的内面化更进了一步。接下来引用的是,被生擒的平门武将们在坛之浦之战中战败后被押送进京的场面。京城人们对战败的平家的同情与共鸣,与听众、读者对《平家物语》的同情与共鸣如出一辙,是没有隔阂的。
1706625765
1706625766 那来看平家游街的人,何止于京中百姓,远国近国,各山各寺,男女老幼蜂拥而至,摩肩接踵,鸟羽离宫的南门、通往四冢的便道,处处人头攒动,不知有几千几万人!真个是人挤人,不得动弹;车挨车,无法转轮。治承、养和年间饥馑灾荒,东国西国干戈频起,致人口损失颇大,然而今日所见,活着的人还是很多哩!那年夏天,平家仓皇出京的情景,宛然就在目前;昔年富贵繁昌,号称“不入平家休为人”,草民百姓也记忆犹新。权门豪族,当年人人不敢仰视;今朝沦为罪囚,游街示众,是梦?是真?有那不少愚民,心中叹息,还流下同情之泪。往日里依赖平家而得富贵者,更是唏嘘悲叹。他们素受平家重恩,自父祖起就誓言效忠平家,今时为大势所迫,违心归顺源氏,但昔日种种恩惠岂能轻易忘记?故而心中郁郁,人人以袖遮面,垂首痛哭。
1706625767
1706625768 (出处同上,第350—351页)
[ 上一页 ]  [ :1.706625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