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6062e+09
1706626062 我们继续看绘卷就会知道,他们首先拜访了摄津(现大阪府)的四天王寺,接着挺进高野山,然后南下奔向熊野神社[8]。四天王寺也好,高野山也好,熊野神社也好,各地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都具有鲜明特色,已经十分令人瞩目。画家从俯瞰的角度抓住了这些特征,并将它们定格在画面中。但是,四天王寺、高野山、熊野神社都不是云游的终点,一遍一旦到达一处,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旅行便已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都只不过是旅途中路过的地方罢了。一遍一行的云游是没有终点的,是不断途经各种地点的旅行。
1706626063
1706626064 从江户时代开始,老百姓当中也盛行着“物见游山”之旅,也就是去那些名山大川进行观光的旅行。但是,百姓的物见游山之旅,是预定要回到原来住处的,这一点与一遍的云游有着决定性的不同。一遍的云游既没有终点,也没有可以回归的家乡,是极度不安定的旅行,不知道在哪里会发生什么。从这个意义来讲,一遍的云游只能说是前途茫茫的旅行。一遍勇敢地踏上了这种极度不安定、不确定的旅程,自己主动成为云游僧,以此来引导人们走向佛道。
1706626065
1706626066 踏上旅程的一遍,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深入风景,加深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这就是身着简陋法衣、走遍各地的一遍的旅途。四天王寺西门前,聚集着十几名男女,他们正侧耳倾听着一遍的话。熊野本宫大社(熊野三社之一)前,一遍正亲手给十几个穿着小袖(和服的一种)、打着赤脚的孩子们分发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签。两处的一遍都没端着架子,和蔼地面对众生。四天王寺西门和熊野本宫大社的气氛都是严肃的、威严的,而一遍与人们交往的气氛与其特征不同,他形成了充满亲密感的圈子。一遍献身佛道的人生选择,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在与人们的交流与交往中,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普通人,享受着普通人的快乐。
1706626067
1706626068 说到普通人,我们不能错过生活情景中的普通人和平民性。
1706626069
1706626070 一遍在小袖上穿法衣,再披上袈裟,赤脚或穿着木屐,以这种朴素的、原原本本的样子混在人群中旅行,所以一遍的旅行本身就是在老百姓的世界中活动。他们住的地方也多是寺庙、神社院内的简陋小屋,虽能遮雨,但夜晚应该会很冷,吃的东西恐怕也不够。一遍生活的那个时代,老百姓就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能吃到东西填饱肚子就好。所以一遍一行在所到之处都要受人关照才能够继续前行,他们不能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其实,在画面的很多地方,都流露出百姓生活的贫苦和寒酸。
1706626071
1706626072 比如,整幅绘卷中,描绘了许多乞丐。乞丐数量会这么多,当然是因为当时乞丐本来就随处可见,数量众多。从描绘的方法来看,画家是经过仔细观察后,才画出来的。乞丐比起孤零零地独处,还是选择在窝棚里群居的情况较多。第六卷中,描绘了镰仓附近片濑海边的窝棚。远景是小山、松树林荫路、芦苇原,这些在淡雾中朦胧可见。右手边是一个堂子,丝柏树皮铺的屋顶,木板屋檐从屋顶的四周伸出。堂子里面和周围都有很多人,大家注视的是面对面坐着的、从上总(现千叶县)赶来的阿弥陀佛真身和一遍。离堂子稍远的左下方,远处有五个窝棚,近处有六个窝棚。窝棚都是用六根柱子直接支在地面上的,上面盖着草屋顶或木板屋顶,每一间都很寒酸。有人坐在草席子上,有人直接坐在地上。远处右侧的窝棚里,已经变黑的尸体弯曲着双膝,左臂弯过头顶,右臂伸直,蜷缩地躺着。不知已经死了多少天了。尸体的脚边还放着木碗。旁边的窝棚里,母子俩为了给放在石头炉灶上的锅加热,正朝着炉灶里的火吹气。这间窝棚位于临街的地方,只有一半菰草铺成的墙,墙边蹲着一条黑狗,正盯着锅里煮的东西。旁边是长着天狗鼻子[9]的女人,一边用手抓着地上碗里的食物,一边和旁边的乞丐说着话。这边的乞丐手里端着碗,他的衣服只是一块裹在腰部的蓝布,其他地方就那么袒露着。左边的窝棚里有一男一女,各自干着手里的活儿,男的看上去正在用大脚趾编着稻草。近处的六间窝棚,因为屋顶的阴影,看画人看不到里面的样子。
1706626073
1706626074 其他场面中对乞丐们的描绘方式也是一样的,画面里蕴含着力量。无论是窝棚的构造,还是乞丐们的衣服和举止,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描绘,仿佛为了让看画人能一个接一个地仔细看下去。这是一个贫穷的、脏兮兮的、寒酸的世界。但是,画家想把它描绘成虽然贫穷却充满了活力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并没有被其他世界隔离和排斥。眼前的片濑的场景也好,对着的窝棚里面乞丐的世界也好,都与右上方的世界极其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画面的右上方,僧俗混杂的众多男女老少,热闹聚集在堂子的内外。乞丐们没有回避这个集会,堂子内外的人们也没有觉得附近的一排排窝棚不协调。再进一步从构图的角度来说,横长的窝棚,与远方同样横长的松树林荫路和芦苇原的风景相呼应,再加上堂子,三者构成了保持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
1706626075
1706626076 乞丐的世界在长长的绘卷中随处可见。这些场景如实地反映出,一遍的云游,是坦然直接地进入到百姓的世界,从而加深与百姓交流的旅行。对画家圆伊而言,一遍是一个没有超出百姓世界、平民世界的人。
1706626077
1706626078 狗也是展示一遍之旅的平民性的图像,我们也许还可以聊聊画中频繁出现的狗。上述片濑的窝棚里面有狗,民宅、路边、神社佛阁的周围,随便瞥一眼就可以看到狗。狗,与牛马不同,在当时并没有作为有用的牲畜而融入人类世界,但是它们也没有被人类赶走,就这样无意中进入人类生活。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富余。依偎在生活场景一隅中的狗,隐隐约约地酝酿了类似富余安稳的气氛,人的心情因此而平静。画狗对于画家而言,恐怕也是一件让他平静的事情吧。
1706626079
1706626080 如此一来,随处可见的狗,人们聚集之处乞丐成群,随处可见的一排排窝棚,就构成了一遍云游的世间。一遍毫不客气地闯进这样的世界。和法然、亲鸾一样,和普通人交流,让普通人往生到净土世界,正是一遍的志向所在。
1706626081
1706626082 但是,一遍本身没有经过反复推敲的理念、独立的宗教思想,就好比法然的专修念佛理论、亲鸾的恶人正机说等。一遍不是一个擅长钻研经典、义疏,构筑有条理的宗教理论的宗教思想家。我们从和赞[10]、偈颂[11]中所看到的宗教思想,是植入了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教诲的综合思想。一遍寻求的不是思想上的敏锐性、整合性,通过传授佛教进入人群,加深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才是一遍云游的真正目的。
1706626083
1706626084 再进一步说,一遍还积极参拜了本是与佛法对立的神社。老百姓不能明确分辨神与佛,他们在神社和寺庙都会合掌祈福,这是人们朴素的信仰之心的表露。一遍像是想要亲身学习这种百姓的朴素信仰一般,也去参拜了神社。
1706626085
1706626086 一遍根据熊野权现[12]的神谕,开展了“赋算”活动,派发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签,这是展现一遍自身的信仰之心和百姓的信仰之心极其接近的典型事例。据说,一遍在熊野的山中行走,向遇到的僧人馈赠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签,也就是念佛授签。僧人说,现在自己没有产生信仰之心,不能接受这签。一遍想,如果僧人都不接受,其他人就更不会接受了,于是,他强行将签馈赠给僧人。事后,一遍疑惑自己这么做是否妥当,于是,他向熊野本宫祈求冥虑[13]。一遍获熊野权现神谕:无论人们信与不信,都应赋算。从此以后,赋算成了时宗布教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1706626087
1706626088 一遍向神社询问佛法的正当性,事情的好坏不从佛典中确认,而是通过求神谕来判断,他还试图通过馈赠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签来开启别人信仰之路,无论哪种做法,都符合百姓朴素信仰中常见的内心活动。一遍,从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充满毅力的行动来引导众生,到开创名为“时宗”的信仰集团,极其朴素的信仰之心始终驻扎在他的内心深处。镰仓新佛教的祖师们,都不是高高在上地传教的,而是深入百姓的世界,秉承在百姓中与百姓一起生存的信念,试图开启全新的佛教之路。在众人之中,一遍更加将这种信念平民化。既拜佛祖又拜神明,佛祖托梦下达神谕,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签被赋予灵威,一遍的内心并未觉得不协调,坦然地接受了这些。
1706626089
1706626090 时宗布教时,“跳舞念佛”的行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与一遍的平民信仰有关。
1706626091
1706626092
1706626093
1706626094
1706626095 《一遍圣绘》第4卷第5段
1706626096
1706626097 小田切村中跳舞念佛的场面,清净光寺(游行寺)藏
1706626098
1706626099 《一遍圣绘》第四卷的卷头便描绘了跳舞念佛的场面。据词书的说明记载,一遍一行参拜了信浓[14]的善光寺后,在信浓小田切村,开始了所谓的“跳舞念佛”。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遍位于宅邸的檐廊下,敲着手里的钵,庭院里二十多名的男男女女围成一圈跳着舞。无论僧俗、男女,大家都张开嘴,大声咏唱,手脚打着拍子,看起来跳得很开心。绘卷之后的内容中,也有描绘跳舞念佛的场景,但都设置在跳舞用的棚屋下,大家动作一致地跳着。此处是第一次跳舞念佛,与后面相比,这里的舞蹈是充满即兴乐趣的,当时的气氛下,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动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就形成了集体跳舞的场面。人们随着兴致,大声地喊着唱着,活动着身体,这是充满了解放感的画面。
1706626100
1706626101 这个场景的前面,是一遍一行十几人和偶尔路过的百姓们,一起仰望西边天空出现的紫云,合掌祈福的场面。紧接着就是这个在小田切村里大家第一次跳舞念佛的场面。在简短的词书说明后,这一行二十多人又在其他村子结束了跳舞念佛,接连有序地向下一个地方移动。画作的展开,暗示着跳舞念佛和集团云游间割不断的密切关系。
1706626102
1706626103 我们回想一下,与圣戒分开后,一遍带着超一、超二[15]、念佛房[16]继续云游,按理说,在刚才拜紫云的场面之前,一遍没有增加同行者。不仅如此,绘卷中很多地方都没有描绘超一、超二和念佛房。而实际上,据词书记载,一遍在熊野新宫附近已经和三人分开了。一遍的云游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进行的,随时可能会有些追随者和照顾一遍的人。在跳舞念佛的前后,一下子形成了十几人的集团,而且,这个集团一直持续到一遍离世。有了集团才能实现跳舞念佛,相反,集团因为跳舞念佛,成为能够产生活力的运动集体。
1706626104
1706626105 集团,是由身着法衣的僧人组成的不受拘束的团体,完全没有正襟危坐、强加于人的氛围。即使是平民百姓,如因某种契机而立志遵循佛道,便可以加进来和同道之人一起云游。加入的这些人,如果想回归,随时可以重返百姓的生活。亲身经历了出家、还俗、再出家的一遍,非常了解周围僧人们无精打采的生活。与素不相识的僧侣们一起行走时,一遍看起来非常自然地置身于其中。画家将一遍描绘成一个不显眼的人物。跳舞念佛时,他与大家一起热情地舞蹈;在一行人前面行走时,他与其说是统率者,不如说是伙伴们的同行者;风餐露宿时,一遍混在人群中,看画人难以辨认出来。
1706626106
1706626107 对于这样的集团来说,跳舞念佛不仅是传播极乐往生观念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让人全身心地感受到自己身为集团一员的重要行为。一遍一行人,走近平民百姓朴素的信仰之心,不拘泥于神与佛的区别,毫不关心要构筑观念性的思想体系,和平民百姓一起问佛之道,祈求死后极乐往生。对于他们来说,共享一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成体系的宗教理论甚至是宗教思想,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更不是他们所能期望的。通过跳舞念佛来活动身体、发出声音,以此表现、确认着各自的想法,感受着集团带来的一体感,反而更加自然。我们看绘卷会发现,关于跳舞念佛的部分里,最初在小田切村时,在场的僧人、尼姑、农民、武士们都一起跳了起来;后来就只有僧侣在跳了,僧侣以外的男女老少都不参加跳舞,只是在周围观看、合掌祈福。热衷于舞蹈的僧侣们的热情和一体感,似乎在表达着不允许俗人加入其中的高傲。
1706626108
1706626109 话虽如此,跳舞念佛本不排除俗家人,其目的正是为了让俗家人看见,把他们引入佛道。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僧人钉下木桩用木板搭起临时的舞台,站在台面上,一边踩得舞台发出声响,一边敲钲[17],大声合唱并舞动,这就是跳舞念佛。在京都空也上人[18]遗迹前搭棚进行的跳舞念佛,盛况空前,周围还设了看台,戏棚旁边挤满了牛车,到处可见戴着立乌帽子[19]的贵族身影。高脚戏棚的下面,能看到爬上木桩玩耍的孩子们。在与这份热闹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搭着一排排的窝棚,袒胸露腹的乞丐们,随心所欲地坐着、躺着。也有认真观看跳舞念佛的乞丐。看画人眼前展现出宛如节日般的热闹,跳舞的僧人们的热情和一体感,超过戏棚狭窄的空间向外扩展,反映在观众愉快的表情和舞动的身体上。对于将朴素的信仰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一遍来说,通过解放整个身心的激烈舞蹈,沉浸在与僧人们志同道合的一体感中,并且将这种一体感与宗教的狂热传递给生活在这世上的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才是完全符合其心意的。在进行跳舞念佛的时候,一遍恐怕体会到了在说教、冥想中无法体验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1706626110
1706626111 在进行跳舞念佛的时候,一遍一直没有机会置身于观众当中,而在《一遍圣绘》第十卷备后国(现广岛县)吉备津神社和严岛神社的场景中,一遍有机会欣赏了两场舞蹈。这两场舞蹈中,舞者都穿上了唐朝的服装,华丽舞动,一遍坐在正面观赏。与狂热的跳舞念佛不同,在朱红色的、显赫的神社内舞蹈,充满了仪式的庄严气氛。一遍将跳舞念佛的行动推到集团式宗教活动的顶点,而在观赏他人舞蹈的过程中,一遍恐怕体会到了用全身的动作表达内心观念和心情的不可思议之处吧。随着钲和大鼓的声音舞动身体的舞者,和坐在下面欣赏的观众,位置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舞者伴随着节奏的动作和伴奏声响的回音,一起感染观众的身体,震撼着观众的五感。此时会产生身体与身体相互交织的一体感。一遍作为跳舞念佛的舞者时能感受到的不可思议的一体感,恐怕他在这里作为观众再次感受到了。舞蹈触发的一体感、高昂感,有时可能会使集团变得异常狂乱,脱离正轨,而一遍从中找到了连接人与人的、最基本的共同感觉,并把它视为宗教共同性的一个典型。一遍通过云游进入平民百姓的世界,与人们交流和交往,想与人们一起走上佛法的道路,他在身体与身体的交织共鸣中,找到了具有宗教共同性的地方。
[ 上一页 ]  [ :1.7066260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