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6098e+09
1706626098
1706626099 《一遍圣绘》第四卷的卷头便描绘了跳舞念佛的场面。据词书的说明记载,一遍一行参拜了信浓[14]的善光寺后,在信浓小田切村,开始了所谓的“跳舞念佛”。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遍位于宅邸的檐廊下,敲着手里的钵,庭院里二十多名的男男女女围成一圈跳着舞。无论僧俗、男女,大家都张开嘴,大声咏唱,手脚打着拍子,看起来跳得很开心。绘卷之后的内容中,也有描绘跳舞念佛的场景,但都设置在跳舞用的棚屋下,大家动作一致地跳着。此处是第一次跳舞念佛,与后面相比,这里的舞蹈是充满即兴乐趣的,当时的气氛下,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动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就形成了集体跳舞的场面。人们随着兴致,大声地喊着唱着,活动着身体,这是充满了解放感的画面。
1706626100
1706626101 这个场景的前面,是一遍一行十几人和偶尔路过的百姓们,一起仰望西边天空出现的紫云,合掌祈福的场面。紧接着就是这个在小田切村里大家第一次跳舞念佛的场面。在简短的词书说明后,这一行二十多人又在其他村子结束了跳舞念佛,接连有序地向下一个地方移动。画作的展开,暗示着跳舞念佛和集团云游间割不断的密切关系。
1706626102
1706626103 我们回想一下,与圣戒分开后,一遍带着超一、超二[15]、念佛房[16]继续云游,按理说,在刚才拜紫云的场面之前,一遍没有增加同行者。不仅如此,绘卷中很多地方都没有描绘超一、超二和念佛房。而实际上,据词书记载,一遍在熊野新宫附近已经和三人分开了。一遍的云游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进行的,随时可能会有些追随者和照顾一遍的人。在跳舞念佛的前后,一下子形成了十几人的集团,而且,这个集团一直持续到一遍离世。有了集团才能实现跳舞念佛,相反,集团因为跳舞念佛,成为能够产生活力的运动集体。
1706626104
1706626105 集团,是由身着法衣的僧人组成的不受拘束的团体,完全没有正襟危坐、强加于人的氛围。即使是平民百姓,如因某种契机而立志遵循佛道,便可以加进来和同道之人一起云游。加入的这些人,如果想回归,随时可以重返百姓的生活。亲身经历了出家、还俗、再出家的一遍,非常了解周围僧人们无精打采的生活。与素不相识的僧侣们一起行走时,一遍看起来非常自然地置身于其中。画家将一遍描绘成一个不显眼的人物。跳舞念佛时,他与大家一起热情地舞蹈;在一行人前面行走时,他与其说是统率者,不如说是伙伴们的同行者;风餐露宿时,一遍混在人群中,看画人难以辨认出来。
1706626106
1706626107 对于这样的集团来说,跳舞念佛不仅是传播极乐往生观念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让人全身心地感受到自己身为集团一员的重要行为。一遍一行人,走近平民百姓朴素的信仰之心,不拘泥于神与佛的区别,毫不关心要构筑观念性的思想体系,和平民百姓一起问佛之道,祈求死后极乐往生。对于他们来说,共享一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成体系的宗教理论甚至是宗教思想,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更不是他们所能期望的。通过跳舞念佛来活动身体、发出声音,以此表现、确认着各自的想法,感受着集团带来的一体感,反而更加自然。我们看绘卷会发现,关于跳舞念佛的部分里,最初在小田切村时,在场的僧人、尼姑、农民、武士们都一起跳了起来;后来就只有僧侣在跳了,僧侣以外的男女老少都不参加跳舞,只是在周围观看、合掌祈福。热衷于舞蹈的僧侣们的热情和一体感,似乎在表达着不允许俗人加入其中的高傲。
1706626108
1706626109 话虽如此,跳舞念佛本不排除俗家人,其目的正是为了让俗家人看见,把他们引入佛道。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僧人钉下木桩用木板搭起临时的舞台,站在台面上,一边踩得舞台发出声响,一边敲钲[17],大声合唱并舞动,这就是跳舞念佛。在京都空也上人[18]遗迹前搭棚进行的跳舞念佛,盛况空前,周围还设了看台,戏棚旁边挤满了牛车,到处可见戴着立乌帽子[19]的贵族身影。高脚戏棚的下面,能看到爬上木桩玩耍的孩子们。在与这份热闹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搭着一排排的窝棚,袒胸露腹的乞丐们,随心所欲地坐着、躺着。也有认真观看跳舞念佛的乞丐。看画人眼前展现出宛如节日般的热闹,跳舞的僧人们的热情和一体感,超过戏棚狭窄的空间向外扩展,反映在观众愉快的表情和舞动的身体上。对于将朴素的信仰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一遍来说,通过解放整个身心的激烈舞蹈,沉浸在与僧人们志同道合的一体感中,并且将这种一体感与宗教的狂热传递给生活在这世上的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才是完全符合其心意的。在进行跳舞念佛的时候,一遍恐怕体会到了在说教、冥想中无法体验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1706626110
1706626111 在进行跳舞念佛的时候,一遍一直没有机会置身于观众当中,而在《一遍圣绘》第十卷备后国(现广岛县)吉备津神社和严岛神社的场景中,一遍有机会欣赏了两场舞蹈。这两场舞蹈中,舞者都穿上了唐朝的服装,华丽舞动,一遍坐在正面观赏。与狂热的跳舞念佛不同,在朱红色的、显赫的神社内舞蹈,充满了仪式的庄严气氛。一遍将跳舞念佛的行动推到集团式宗教活动的顶点,而在观赏他人舞蹈的过程中,一遍恐怕体会到了用全身的动作表达内心观念和心情的不可思议之处吧。随着钲和大鼓的声音舞动身体的舞者,和坐在下面欣赏的观众,位置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舞者伴随着节奏的动作和伴奏声响的回音,一起感染观众的身体,震撼着观众的五感。此时会产生身体与身体相互交织的一体感。一遍作为跳舞念佛的舞者时能感受到的不可思议的一体感,恐怕他在这里作为观众再次感受到了。舞蹈触发的一体感、高昂感,有时可能会使集团变得异常狂乱,脱离正轨,而一遍从中找到了连接人与人的、最基本的共同感觉,并把它视为宗教共同性的一个典型。一遍通过云游进入平民百姓的世界,与人们交流和交往,想与人们一起走上佛法的道路,他在身体与身体的交织共鸣中,找到了具有宗教共同性的地方。
1706626112
1706626113
1706626114
1706626115
1706626116 《一遍圣绘》第11卷第1段
1706626117
1706626118 阿波国大岛之里的场景,清净光寺(游行寺)藏
1706626119
1706626120 这种云游没有所谓的结束。只要有人存在,只要云游者具有与人们交流、交往的想法和意志,这场旅行就会继续下去。
1706626121
1706626122 如果说云游有终点的话,只能是在云游者离世时。人生的终点便是云游的终点。对于活在这世上的人们来说,死亡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云游的结束必将到来。
1706626123
1706626124 《一遍圣绘》中精彩地表现出了“人生终点便是云游终点”的观点,恐怕不存在比这更有力的、更完美的表现了。十二卷的最后两卷,主要描绘一遍如何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
1706626125
1706626126 第十一卷的开头,写着一遍的一句话:终生无所事事,死期就在身边。手握绘卷的人,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一个暗示,即一遍之死与云游的结束。画面由描绘一行人从濑户内海乘船出发开始,共三条船,每条船上各乘十人左右,一遍坐在船头。小山逼近海岸,画家用数千条细线精心描画了小波浪和稍大的波浪接连不断拍打海岸的样子。这些起伏的波浪和左右两侧群山缓缓起伏的山脊,形成了平稳的调和,也给观赏者带来了平静的心境。淡绿色的基调营造出柔和的氛围,山表暗淡的茶色和红叶的红色成了有节制的点缀。意识到这是一遍的死亡场景之后再来看海景,这片海便更像是通往极乐世界。船上一行人双手合十念佛的动作与整个场景非常搭配。绘卷中前前后后多次出现海边风光,而这一画面让人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永恒之感,像是逼近的死亡正引导画家将风景神圣化。
1706626127
1706626128 渡过濑户内海,便从阿波国(现德岛县)到了淡路岛,这里描绘了一遍最后一次的跳舞念佛。和迄今为止的描绘相比,这次的跳舞念佛依托于大自然,动作幅度小且显得平静。舞蹈和周围风景紧密融合,和从岛上各处聚来的人们的心灵相通。观赏人们上衣的白色和跳舞的僧人们法衣下露出的小袖下摆的白色,将以绿色和茶色为基调的画面收紧。
1706626129
1706626130 即使预感到死期将至,只要身体能动,就继续云游。这是一遍的生存之道。一行人在淡路岛稍做停留,参拜了天神宫。因为小岛上能结缘的人有限,于是,一行人离开淡路岛朝着明石浦出发,再沿着海岸朝兵库县出发。画中描绘三条船被水手们从明石拽到兵库的情景,透出了死亡逼近的不安定感。与从阿波国到淡路岛时那种让人感到永恒的氛围完全不同,这里的整个画面都被紧迫和荒凉支配着。坐在第一条船船头的一遍孤身一人,脸色苍白。海岸对面的岩山,有两处被削得又大又尖,形成了深谷。左侧山谷流出的河流变得湍急,冲向船的前方。船后方岸上的海滨,松树被强风吹得树枝都弯了。风景中透着严酷,不含一丝能包容船上一行人的安详。几个人一组帮水手拽着三条船的场面,也像是在抵抗死亡、抵抗自然一般,充满着猛烈挣扎的感觉。这些动作,反而让人感到一遍之死是难以动摇的。
1706626131
1706626132 词书说明之后,绘卷描绘了兵库观音堂的场面。路上有三个男女,还有屋顶铺着丝柏树皮的小堂子、池塘、白色的五重塔,安详的风景一直持续着。继续往下看,画面描绘了聚集着众多僧俗男女的观音堂以及观音堂周边的状况。此处,一遍正在说法,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说法。一遍脸上恢复了血色,眼睛紧盯着前方,声音也足够大,能够传到听众耳中。和往常一样,一遍的最后一次说法把他和周围的人们连接起来,一遍也好,周围的人们也好,都在一体感中感到安心。听法的人、围墙外休息的人以及我们熟悉的乞丐们,共享着这种一体感。画家似乎也不禁希望一遍的最后一次说法能传得更远、更广。
1706626133
1706626134 《一遍圣绘》以这幅画结束了第十一卷,进入第十二卷。最终卷的卷首画,仍然是一遍在观音堂被众人围着的场景,有人一直坐在一遍身旁,也有人刚刚进来。一遍在众人之中,正迎接着死亡到来的状况没有改变。这是最适合一遍离世的形式,换句话说,画面仿佛在说,这是幸福的死亡形式。人们看上去很悲伤,但在悲伤的同时,仿佛这样聚集起来也是一种安慰,平稳的气氛笼罩着这个小世界。
1706626135
1706626136 但是,这个时候死亡还不会降临。画中要先描绘一遍向西宫神社的神主完成十念[20]的小仪式后,才能描绘他的死亡。
1706626137
1706626138 观音堂中,一遍双手叠在胸前,静静地躺在那里。一遍的周围,比起前面出现的两批群众,此时聚集了更多的人。虽也有像是贵族的人物,但更多的是穿着朴素法衣的僧侣和无名的百姓。因为想和这些人交流,想和这些人一起走入佛道而持续云游的一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是和这些人在一起的。聚集而来的僧俗男女,其悲伤的动作、神情各不相同,但在走向死亡的一遍的身边,一起感受悲伤是对一遍最好的供养。大家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因为一遍的终生愿望是走进人群,和平民百姓共度时光。
1706626139
1706626140 从上述在人群中死去的场面回到原点,我们一起回顾面向死亡一路走来的一遍,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的连接自然呈现出丰富的内容,转换为堂堂正正的、气魄十足的死亡场面,这些画面再次打动了观看者的心。
1706626141
1706626142 与现在的我们相比,一遍在更接近自然的地方生活着,肉体上的自然衰弱也好,作为自然过程的死亡之路也好,一遍恐怕对这些一直有明确的意识。一遍的这句“死期就在身边”,被周围的人们悲伤而平静地接受,人们尝试着接近这种死亡。在云游中,一遍将与人们的相遇、与人的交流看作是乐趣和享受,其死亡也是在与人们的交流中完成的,这样的死亡是最合适一遍的形式。
1706626143
1706626144 为了画出绘卷而追寻着一遍云游足迹的画家圆伊,每每踏上新的土地,展现在其眼前的自然风景,一定为他带来了不逊于与人们相遇以及旅行的喜悦和乐趣。
1706626145
1706626146 圆伊的切身愿望是将两种交流——与人们的交流、与风景的交流——和一遍肉体的衰弱、一遍面对死亡的悠然与豁达,重叠起来描绘。在风景的部分,永恒的海景和严峻的岩石之景,象征着一遍在途中遇到的各种风景的两个极端。永恒也好,严峻也好,都是一遍云游的本色。在与人交流的部分,重复出现三次的观音堂的群众场面,如同与众生同在的一遍一生之大成,被描绘得充满了温暖。即使是死亡也没有妨碍一遍与人们的交流,而是进一步加深交流的存在。画家似乎是这样相信的。
1706626147
[ 上一页 ]  [ :1.7066260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