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6728
1706626729
世阿弥完成的能是什么样的呢?若是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了解一下梦幻能。梦幻能的存在十分独特,古今中外没有同它类似的戏剧。
1706626730
1706626731
能大致分为“梦幻能”和“现在能”。“现在能”演绎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事,“梦幻能”的主人公则是灵,以灵之躯歌唱、跳舞以及表演亡灵的往事。
1706626732
1706626733
梦幻能的故事情节大致分为前后两场。在前半场,旅人在访问名胜时,会出现一位当地人向旅人讲述有关名胜的传说。在故事结尾时,这个人会说“我就是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某某”,然后便消失了。用能剧专用术语来说,扮演旅客的叫“胁”(配角),扮演当地人的叫“仕手”(主角),也称为“前仕手”。仕手从舞台暂时退场叫作“中入”。到此为止是前半场。在后半场中,刚才出现的当地人摇身一变,作为故事中的某某登台,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叙述往事,表演歌舞,天亮便消失。观众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某某原来是旅人的梦中出现的灵。这就是梦幻能表演的基本形式。
1706626734
1706626735
在中场后登台,换装打扮成故事中主人公的表演者被称作“后仕手”。后仕手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男女老少,身份各有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含恨而终,死后无法超生。当然,后半场的表演是故事的高潮,死不瞑目的主人公的怨恨、痛苦与悲伤是剧中的一大看点。
1706626736
1706626737
譬如,世阿弥的《清经》故事如下。
1706626738
1706626739
平清经是重盛的三子,在源平之战中败北,与其一族一同被赶出都城,流落到九州的太宰府。平家在那里重整旗鼓准备向濑户内海出发,但清经对一族的前途感到绝望。一天夜里,他们在丰后[4]的柳之浦停船,清经就在这里从船上一跃而下,投海自尽了。据说他留下的遗物只有头发。关于清经的故事,在《平家物语》和《源平盛衰记》中均有记载,世阿弥创作的《清经》也以这些故事为基础。
1706626740
1706626741
这个能剧跟梦幻能的基本形式不同,没有前仕手。胁在剧中也不是听主人公讲故事的一般旅人,虽然他旅人的身份没变,但他是清经的家臣——淡津三郎,从九州的柳之浦千里迢迢赶到京都,来到清经的妻子家,将清经投海的经过告诉了她,并将作为遗物的黑发递交给她。
1706626742
1706626743
与淡津三郎演对手戏的清经妻子被称为“连”[5]。一般来说,连只是仕手和胁的助演,不过在《清经》一剧中却有着无法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部能剧的情节与一般能剧有所不同,在胁和连的对手戏中,连更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且剧中还有连和仕手争执的戏份。虽然世阿弥完成了梦幻能的大体框架,但他自身并没被框架所局限。
1706626744
1706626745
清经的妻子知道丈夫自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泪水中既有伤心,又有怨恨。她满怀怨恨地说道:“若是在战争中身亡或者因病逝去就另当别论了,可在都城陷落时,明明已经约好了要活下去再次相见,他却抛下我,自己先走了。”她难以承受清经的离开所带来的打击。悲伤之余又满心怨恨,让人品到些苦涩之意。这位妻子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已。
1706626746
1706626747
妻子在看到清经留下的那缕黑发时,心中的怨恨便愈发强烈。她强忍心中悲痛,久久地凝视着那缕黑发,决定拒绝接受清经留下的遗物:
1706626748
1706626749
每睹此物,必更伤怀,如此这般,不如奉还
1706626750
1706626751
(岩波日本古典文学大系《谣曲集上》,第252页)
1706626752
1706626753
在胁和连表演对手戏的末尾,响起了5—7—5—7—7式的地谣合唱,这一幕是以合唱的形式代替妻子倾诉对亡夫的恋慕之情:
1706626754
1706626755
孤枕垂泪眠,劝夫梦中来相见,寝食俱不安,辗转反侧枕解言,寄此恋心千千难。
1706626756
1706626757
(出处同上,第252页)
1706626758
1706626759
舞台上回响着这首地谣,伴随着歌声,清经的妻子静静地进入了梦乡。同时,仕手(清经的灵)静悄悄地从幕布后登场,通过桥悬站在常座[6]。胁(淡津三郎)则迅速地从小门退场。
1706626760
1706626761
在现实世界不知不觉地向梦境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连(清经的妻子)还是仕手(清经),都追求虚实变幻的幽玄表现。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这种体验,只能跟着剧情走,但技巧纯熟的演员的表演十分流畅,没有一丝拖沓,能明了地演绎出故事情节,观众便也能享受其中了。
1706626762
1706626763
在清经的灵魂登场以后,故事就开始讲述清经临终的场景。在大多数的梦幻能中,高潮的部分一般由后仕手进行独白,独自演绎,但在这部剧中,连的角色却在此时登场。
1706626764
1706626765
对君道出这实情,却怎么听都像含恨之言。主君命尚未绝,不闻人世变迁,不睹一门之终期,枉然舍弃一己之身,岂非于理不通?
1706626766
1706626767
(出处同上,第254页)
1706626768
1706626769
妻子始终对清经投河自尽一事无法释怀。从剧情的构成来看,虽然她表现出了对亡夫深深的思念,但仍难以接受丈夫自杀这一事实,这为梦幻能增添了如话剧一般的紧张感。妻子不仅仅是清经歌舞或演戏的配角,还与清经有直接的对手戏,引导清经自省。
1706626770
1706626771
为了回应妻子的责备和怨恨,清经将自己投河的经过和所思所想娓娓道来。面对气势愈盛的源氏,他早就起了轻生的念头,于是吹起横笛,吟诵今样[7]歌谣,投身于波浪之中。而且他因现世参与战争,遭受报应,入水后落入修罗道,受尽了各种苦难。伴随着仕手激烈的叙述,歌曲和舞蹈达到了最高潮,此时,舞台响起了念佛往生的结束语。
1706626772
1706626773
一心不乱的念佛十度,如此可如愿乘坐佛法普救之舟,一颗纯净心,唯祈入佛道。
1706626774
1706626775
(出处同上,第256页)
1706626776
1706626777
在描写修罗道的苦难最后一段,开头的两行紧跟着描写成佛的喜悦,不免有些突然,所以此处没有多加笔墨。为了进一步了解世阿弥的作品,在以男子为主角的第二出剧目——修罗能[8]《清经》——之后,让我们来看看第三出剧目,以女子为主人公的梦幻能《井筒》。
[
上一页 ]
[ :1.7066267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