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27382e+09
1706627382 由成相寺向上一直到世野山,形成一条动态的线。由画面向内里延伸的山脉,形成另一条动态的线,而与这两条动线形成对比的,则是海上由右向左展开的动线。一般情况下,风景画是将不动或少动的风景定格在不动的画面上的艺术,但雪舟的画,无论是《秋冬山水图》还是《天桥立图》,都使观者意识到自己视线在移动,而视线的移动会引导风景的移动。拿《秋冬山水图》中的冬景图来说,其中央的重墨线条将观者的视线从下引至上方,给画作增加了一抹紧迫感与严肃感。而《天桥立图》则将沿着天桥立横向延伸的单一视线引向山脉,与对向而来的视线交错,让人感到仿佛土地精灵摇曳于此的效果。
1706627383
1706627384 观看这幅横向延展的风景画,怎能错过图画下方横向延展的栗田半岛?它给生动的风景带来一种稳固的安定感。虽然天桥立与栗田半岛形成的是山脉夹海而立的对立景观,但栗田半岛的山脉,其整体布局却是宽敞舒适的。这些山脉又与天桥立对面的丘陵,以及丘陵对面的山丘形成了对应和反复。这三大山丘成团块状,围住了天桥立,又与远方的淡淡白色的山脉遥相关联。这样一来,画面下部的山脉不但具有内在生命的感染力,还构成了造型上的统一。
1706627385
1706627386 《天桥立图》用20张画纸粘在一起,形成一张画布,画家在画布上进行构图规划,纵向有四段补充纸张,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海,有着明显的浓度差,第三段画面还略显局促,而第四张纸贴上后,有了足够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画作的可能性。如此变幻的绘画方式,将这一胜景之地、信仰之地作为充满生命力的大风景统一了起来。这幅生命力涌现的风景画,可以说是一幅饱含宗教性崇高感的作品,但与其说它反映的是画家的宗教意识,倒不如说他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构想能力在画中得到了彰显。
1706627387
1706627388 ***
1706627389
1706627390 在富有灵性的山水画中,本章最后要讨论的是长谷川等伯的松林图屏风。
1706627391
1706627392 出生于能登的七尾(现石川县七尾市)的等伯,于1571年来到京都,当时的室町幕府已经名存实亡,政治实权已经转移到了战国武将织田信长的手中。
1706627393
1706627394 雪舟死后60年,以狩野正信为首的狩野派在绘画界活跃了一阵子。代表狩野派的狩野永德已经完成了洛中洛外图屏风,又在几年后率领门下弟子在新筑的安土城创作了壮丽豪华的障壁画。此后,他的绘画创作中心由水墨画转移到了金碧障壁画。
1706627395
1706627396 想要以画师的身份出人头地的等伯来到了京都,他认为好的画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当时的潮流,等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技艺。松林图屏风是水墨画中的杰作,同时,等伯还应邀创作了许多金碧障壁画。等伯一派的代表作是为丰臣秀吉兴建的祥云寺绘制的隔扇画《枫图》(智积院藏)和《樱图》(同前)。
1706627397
1706627398 在探讨松林图屏风之前,我们要先谈谈《枫图》。《枫图》的基本结构是一棵雄壮的枫树位居画面中间,大幅向左倾斜,蜿蜒的树枝从粗壮的树干上伸出,铺满了画的左右两侧。等伯对同时具备了古朴和粗犷的枫树的刻画,实在让人惊叹,也非常符合桃山时代人们所喜好的雄伟壮丽、豪华绚烂的风格,仿佛枫树在人们的面前肆意生长并骄傲地夸耀着自己的风姿。这一份骄傲就如同此画的委托人秀吉的骄傲一样,等伯与秀吉对华丽的喜爱是相通的。
1706627399
1706627400 但看着这样华丽的一幅画,心中的杂念不知不觉就消失了,人们被画中所展现出的世界的雄伟和创新感所吸引,根本无法移开目光。这幅画好像有作为一幅绘画作品的自我主张。
1706627401
1706627402
1706627403
1706627404
1706627405 长谷川等伯《枫图》智积院藏
1706627406
1706627407 让我们从树干左右延伸出的两根粗树枝开始看吧。左边的树枝向着画面的上端延伸,右边的树枝向着画面的中央和下方延伸。两条树枝都是蜿蜒曲折的,并且在曲折中充满了气势。它仿佛跳舞一般弯腰跳跃着,向着前方伸展自己强有力的手臂。从粗枝上长出细细的枝杈,在枝杈上长满了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枫叶。《枫图》并不是装饰艺术类的画作。金黄的大地和秋草营造出既华丽又浓郁的色彩效果,说是装饰风格倒也未尝不可,但枫树和各式各样的秋草却没有遵照装饰艺术的形式。
1706627408
1706627409 不可否认,这幅画是为了装饰它所处的华丽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装饰。但当我们进入画的世界里,左右大幅延伸的枫树的动态或在枫树的周围生长的茂盛花草,让我们看出生命的生长和姿态,这才是画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例如在画右侧四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上画着胡枝子,虽然这上百片的胡枝子叶是用夹杂着茶色的深绿色画出来的,但这种无秩序的排列反而更加表现出了胡枝子的生命力。
1706627410
1706627411
1706627412
1706627413
1706627414 长谷川等伯松林图屏风(六曲一双)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706627415
1706627416
1706627417
1706627418
1706627419 不管是从用途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来讲,金碧障壁画都能让人强烈地意识到它的装饰画风格和样式。而要寻求超越装饰画风格和形式的东西,则不得不说到作为画家的等伯。手持画笔的等伯,具有从画的内部突破装饰风格的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体现在水墨画画法中,就形成了罕见的名品——松林图屏风。
1706627420
1706627421 与热闹而华丽的《枫图》大相径庭的松林图屏风上,绘制的是一幅黑白相间的柔和画作。大屏风横摆时长157厘米、宽36厘米,上面画着在晨雾中的二十多棵若隐若现的松树。除了松树以外,画家只在左半屏风的右上部分隐约画了一些山。
1706627422
1706627423 在以《枫图》《樱图》为代表的金碧障壁画的制作上,等伯独领一代风骚。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水墨画的创作。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以南宋画家牧溪的《观音猿鹤图》为范本的《枯木猿猴图》(京都妙心寺龙川庵藏)。这幅画描绘了猴子母子和大自然进行交流的生动之态。但在松林图屏风面前,《枯木猿猴图》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1706627424
1706627425 在等伯的水墨画中,最为气势宏大、蔚然壮观的,就是松林图屏风。二十多棵松树被晨雾笼罩,看不出明显的轮廓。附近的松树画得很浓,离得越远,墨的颜色越淡,但附近的深色墨松并没有明确被画成松树。虽然树干的生长方式、树枝的样子和叶子的走向都符合松树的特征,但是树干的轮廓很模糊,有些树枝被描画出来,有些不描画出来,叶子也只是没有条理地浮在空中。可知,画家进行绘制时,既没有要求也没有期待对细节的细致表达。
1706627426
1706627427 那么,画家期待和要求的是画出云雾中缥缈的松树群吗?松林图屏风这一题名似乎暗示了这一点。然而,我们依然无法认为画家从松树的簇生之态中感到意趣,并将这一意趣画进跌宕起伏而壮阔的画面上。无论画的是一棵一棵的松树,还是松树群,如果画家对松树本身感兴趣的话,画中松树的存在感未免太稀薄了。画家完美地捕捉到松树应有的韵味,没有僵硬地计算其数量,浓淡处理得恰到好处,并特意突出几棵松树的枝干,使它们从地面歪斜地伸展开来。这样展现出的姿态虽然极美,却不会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无论是一棵一棵的松树,还是茂密的松林,它们的存在感都不强,这一点是难以否认的。
1706627428
1706627429 松树的存在感之所以较弱,是因为这幅屏风画的主题不仅仅是松树的本身。在《枫图》中虽然确实有枫树的存在,但画的主题除了枫叶还有一些秋草,因此有着相同意趣的屏风画与《枫图》的主题,就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松树或枫树,而应该描述为笼罩着松树或枫树林的,广袤无边的自然气息。简单来说,这是平稳地包裹着松树林的清晨的空气。这样的气息大概也把画家的存在包容了。所以,画家要想突出主题,就不能仅仅在画面上强调松树。那种美感不是一味地强调、突出某个个体自身的美,而是必须与周围的事物融合起来,相互呼应的美,这才是一幅精美的画作所应该具备的。
1706627430
1706627431 为了突出画的主题,我们可以尝试给它取名为《自然的气息》或者《清晨的空气》,但气息与空气都不是能看见、能取其形状的事物。所以不能采用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写实的方法。气息与空气,与其说是被人看的事物,更不如说是被感知的事物。可感知的不只是松树,人又何尝不是被气息所包围的呢?人被气息所包围,人与另一个被气息包围的物体之间,也依靠气息相通,因此气息也可以被感知。换言之,气息相通之物,即是可被感知之物。
[ 上一页 ]  [ :1.7066273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