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27476
1706627477
自禅寺而始的饮茶之风逐渐向外扩散,在从镰仓时代到南北朝这段时期,武士和贵族也逐渐有了饮茶的习惯。和宗教生活关系较浅的武士和贵族,更倾向于把饮茶作为娱乐或者业余爱好。不久后,名为“茶寄合”的团体游艺开始流行起来。在举办茶寄合时,大家品茶后比拼能否正确说出茶的种类,压上筹码竞争胜负的“斗茶”一度十分盛行。若是游戏性质再强烈一点,在茶会后还会再摆酒宴,并在其中开设赌局,这种形式的茶寄合,不论是布置还是参加者的风姿都极尽豪奢,向着当时的流行语“婆娑罗”(追求虚荣,大摆排场)不断靠拢。这种喜好奢侈华美的倾向和偏爱进口货的情趣紧密相关,茶寄合的用具、装饰和道具都是被称为“唐物”的绘画和器物,这些来自中国的物品为人们所珍视。
1706627478
1706627479
奢靡豪华而富有异国情趣的茶寄合虽说在南北朝时代风靡一时,但到了北山时代却逐渐冷却,到了东山时代则迈入了衰退一途。
1706627480
1706627481
应仁之乱后,取代茶寄合成为茶会主流的是被称为“书院茶”的风雅样式。它在书院造建筑的座敷(由精制的草席铺满地面的客室)里举行,书院造建筑正是兴起于那个时期。书院茶在注重礼节的同时追求风雅。茶会在铺设榻榻米的书院中进行,书院中设有壁龛或者摆放其他道具的棚架,并用墙壁、隔扇或透光屏风进行空间分割。书院茶在这一点上和之前的茶寄合相比,是向着和式发展的。虽说是小规模的较为朴素的聚会,但不论是在壁龛中悬挂的画,还是在画前摆放的香炉、香盒、花瓶,还是在茶道具摆放架上放置的茶壶、文具,甚至是在使用的茶碗和其他道具,全部都是进口的“唐物”。
1706627482
1706627483
上流武士和贵族的爱好开始从奢华嘈杂的茶寄合转向简单和式的书院茶,与此同时,在平民之中饮茶的风气也逐渐盛行,产生了茶道礼仪和心得。虽说书院茶和庶民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交叉融合的关系,但二者之间也并不存在天壤之别。至少在茶道精神方面,两者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人们以敏锐的感触发现了茶事礼仪中蕴含着的精神,以及饮茶本身作为生活艺术的美,所以他们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上述共通之处,否则以侘[1]之美学为核心的茶道也不会出现。现今我们虽然一直在议论侘之美学,但也千万不能忘记,茶道本来就和日常的饮食行为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1706627484
1706627485
下面,就闲寂茶的形成过程,我们以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三名茶人为线索来梳理一下。
1706627486
1706627487
*
1706627488
1706627489
被后世称为“茶道之祖”或“侘寂茶之祖”的村田珠光是东山文化中期的茶匠,他一直在寻找能把书院茶和庶民茶相结合的饮茶方法。
1706627490
1706627491
金春禅凤既是能乐演员又是能乐作者,在他所作的《禅凤杂谈》里,引用了珠光的一句话:
1706627492
1706627493
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没有趣味。
1706627494
1706627495
(“岩波日本思想大系”《古代中世艺术论》,第480页)
1706627496
1706627497
珠光的观点就是在茶事之中找寻如云间若隐若现的明月这样的风雅之美。这和《徒然草》中有名的那句“只有盛开的樱花和月光如洗的景色,是值得欣赏的吗?”(第一百三十七段)思想相通。中世的审美在室町中期逐渐渗透进了茶道的世界。珠光喜欢的青瓷茶碗,虽说也是唐物,但并不是完美无瑕之物,只是做工粗糙的下等品罢了。
1706627498
1706627499
珠光写给其弟子古市播磨澄胤的文书现今还有留存。这篇文章被称为《珠光心之文》,其中记载了他关于茶道的心得。引用如下:
1706627500
1706627501
茶道之中最忌讳的便是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尤其是嫉妒能手而鄙视新手,这是万万不能有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向有才之人虚心求教,对初学者倾囊相授。
1706627502
1706627503
茶道之中一大要事即为兼和汉之体,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格外用心。
1706627504
1706627505
现今风气为崇尚“冷枯”,因初学之故,使用了备前烧和信乐烧便觉得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奥义的人屡见不鲜,但这本就是毫无道理的。“枯寂”指的是使用恰当的道具,品尝茶中的味道,继而心灵也进入侘的境界,此后将“冷瘦”之姿长存于心,未尝更改。这才是富含情趣的态度。虽说如此,但无法到达这样境界的人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万万不能拘泥于道具。
1706627506
1706627507
不论怎样精于茶道之人,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如何,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都是不可取的。虽说如此,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是不行的。正如古人有云“成为心之师,莫以心为师”(可以引导自己的内心,但万不能被自己的内心所引导)。
1706627508
1706627509
(出处同上,第448页)
1706627510
1706627511
文章简短,但很清楚地展示了当时茶道的样子,还可以在其中看到茶人珠光的目标,这是非常有趣的。
1706627512
1706627513
第一段和第四段都在说从事茶道相关的人要戒掉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不论是对茶道名匠还是对初学之人,都不能有嫉妒或鄙视的情绪,要将内心的平静保持到底,一心追求茶道上的精进。
1706627514
1706627515
珠光在一休宗纯门下修过禅,他在第一段和第四段所表述的思想是关于茶的心得,但跟禅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保持内心平静来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本是禅的基本态度,珠光认为这本身就是茶道精神的一部分。
1706627516
1706627517
这种想法不只是珠光一人所有,外向、华丽又嘈杂的北山文化,逐渐变成因疲于外部世界的繁华和嘈杂而面向自己内心、寻求自我和世界之间稳定与调和的东山文化。认为内心平静才是价值所在的禅的精神,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世阿弥的能剧便是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下产生的,他因为与这种精神紧密相连,才开拓了能剧表现的新领域。同样,以珠光为开山鼻祖的侘寂茶,也是一门将禅的精神作为支柱的生活艺术,茶道在与禅的紧密联系中提升了品质。
1706627518
1706627519
从战国乱世嘈杂、华丽的世界回归自我,当中隐约可见一个平和静谧的世界。通过触手可及的事物感受这样的心境,本身就是禅的精神对时代的渗透。
1706627520
1706627521
但是,茶之道并不是禅之道。只保持内心平静来面对自我和世界是不够的。举办茶事,邀请他人共享一个空间,点茶并享受饮茶的过程才是茶之道。茶道的心得并非只要戒掉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便足够了,茶人还必须要知道在茶事中一些具体的做法。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讲就是如此。
1706627522
1706627523
第二段讲的是兼顾唐物与和物的心得。拘泥于和物与唐物的区别是不可取的。结合第三段的内容来考虑,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正从一边倒地倾向于唐物逐渐转变为珍视和物。虽说如此,文中所举的和物的例子如备前烧和信乐烧,我们也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与唐物明显不同,尽管茶人可能并不喜欢区分和物与唐物,但也不得不注意到它们的区别。珠光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而是正因为他知道,才说不要拘泥于唐物。
1706627524
1706627525
结合第一段所讲的内心的平静,不要因为拘泥于和汉之分而扰乱了自己的内心,这才是珠光想传达的思想。不管是使用和物也好,还是使用唐物也罢,对其中任何一种赋予特殊的迷恋和感情,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能平静地面对每个物品才是最重要的。不论是面对茶碗、茶盒这样的陶瓷器,还是面对壁龛中悬挂的画,还是面对其他东西时,人们都很容易把过多的注意力投注在和汉之分上,正因如此,珠光才特意强调在茶道中不要拘泥于和汉之分。在茶道向社会扩散的过程中,尊重、赞美、颂扬一些新形式的时期持续了很久,侘寂茶的出现将关注点从外形转变为内在,相关的用具以及道具的使用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
上一页 ]
[ :1.7066274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