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38323
1706638324
④雕甍(ménɡ):雕镂文采的殿亭屋脊。甍,古建筑中指梁栋或屋脊,这里泛指梁栋。栋:屋子正中最高处的东西向横木,房屋的正梁。
1706638325
1706638326
⑤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榱(cuī):椽子。
1706638327
1706638328
⑥覆以琉璃瓦:宣德门屋顶为绿琉璃㼧瓦。据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琉璃瓦等》记载:“㼧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在宋代,除了皇宫,只有亲王、公主的宅第可以使用琉璃瓦。
1706638329
1706638330
⑦朵楼:正楼两旁的楼。
1706638331
1706638332
⑧阙亭:傅斯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中认为应指“凹”字形平面两内转角处建在地面上的一对小亭子。宋人梁周翰《五凤楼赋》描写宣德门:“双阙偶立,突然如峰。平见千里,深映九重。”
1706638333
1706638334
⑨杈(chà)子:置于官府宦宅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由一横木连接数对两相交叉的竖木构成。古称“桂桓”,也称“行马”,俗称“拒马叉子”。《周礼·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bì hù)再重。”注:“梐枑谓行马。”元人李翀《日闻录》:“晋魏之后,官至贵品者,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即今官府前叉子是也。”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有“造拒马叉子之制”。宋代的杈子分不同地点,以不同漆色相别,宫阙用朱,官寺用黑(明人方以智《通雅》)。宋代《春游晚归图》中,城门前路旁各置一杈子,其形象可为证也。
1706638335
1706638336
【译文】
1706638337
1706638338
皇宫正门宣德楼,排列着五座大门,门上都装着金钉,涂饰红漆。宣德楼的墙壁都是砖石相间砌成,雕刻着龙、凤和飞云的形状。无处不是雕刻的屋脊、彩绘的栋梁,椽檐层叠高耸,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宣德楼两侧建有曲尺形的朵楼,也都饰以朱红彩绘的栏杆。朵楼下面,两座阙亭东西相对,都设置着朱红色的杈子,拦阻人马通行。
1706638339
1706638340
入宣德楼正门,乃大庆殿①。庭设两楼,如寺院钟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②,测验刻漏③,逐时刻执牙牌奏④。每遇大礼⑤,车驾斋宿⑥,及正朔朝会⑦,于此殿。殿外左、右横门⑧,曰左、右长庆门。
1706638341
1706638342
【注释】
1706638343
1706638344
①大庆殿:北宋皇宫正殿,是皇宫里最为雄伟壮丽的殿宇。整个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大殿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前台阶为沙墀、龙墀,殿后有斋宿殿。据《宋史·地理志》,大庆殿旧名“崇元”,太祖乾德四年(966)重修,改名“乾元殿”,太宗太平兴国(976—979)、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火灾而先后改名“朝元”“天安”,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方改名“大庆殿”。凡元旦、冬至、圣节称贺大礼、册封尊号等,皇帝必亲御大殿宝座,举行盛大的朝会大典。
1706638345
1706638346
②太史局: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由秦汉时期的太史令演变而来。隋代称“太史监”,唐初为“太史局”,肃宗时改称“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沿置,神宗时改官制,复称“太史局”。《宋史·职官志四》:“太史局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保章正:官名。《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保章氏”,掌观察星辰日月的变动,辨明测知天下的吉凶祸福。唐取其义,于司天台设保章正二人,秩从七品上,掌编制历法及测量日影确定春、秋分与夏、冬至。宋代沿置。
1706638347
1706638348
③刻漏:古代计时器,亦称“漏壶”,古代利用滴水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有不同的形制。大体上是用铜铸成壶,在壶底穿孔,壶内竖有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依次显示的数据,由此计算时间。
1706638349
1706638350
④逐:依次,一个挨着一个。时:时辰。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并与十二干支相配,每一时辰又分初、正,合为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刻:古时以漏壶计时,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节令不同,昼夜刻数不同:冬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春分、秋分,昼五十五刻半,夜四十四刻半。牙牌:用象牙制成的牌子,上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与官职,凭此进出皇宫。本书卷十“车驾宿大庆殿”:“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大史局生测验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
1706638351
1706638352
⑤大礼:庄严隆重的典礼。《礼记·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后世常以“大礼”指称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对于宋代大礼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礼指南郊大礼、正月祈谷大礼、季秋明堂大礼等皇帝亲自参加的祭祀礼仪,“国家大礼,曰南郊,曰明堂,曰祫飨,曰恭谢,曰籍田,曰上庙号”(《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元丰五年》);狭义的大礼,仅指冬至的南郊大礼。
1706638353
1706638354
⑥斋宿:指在祭祀或典礼前,先期斋戒独宿,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详见本书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
1706638355
1706638356
⑦正(zhēnɡ)朔:一年中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朝会: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古代称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合称“朝会”。
1706638357
1706638358
⑧左、右横门:指从主要建筑的角度来看,建于左右两侧的门。横,古时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1706638359
1706638360
【译文】
1706638361
1706638362
进入宣德楼正门,就是大庆殿。大殿庭院中设置东、西两座楼,犹如寺院中的钟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官员保章正,观测、校验漏壶的刻度,按时按刻手执牙牌奏报。每逢重大典礼,皇帝斋戒住宿,以及每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都在这座宫殿举行。长庆殿外面,左、右两侧的门,名为左、右长庆门。
1706638363
1706638364
内城南壁有门三座,系大朝会趋朝路①。宣德楼左曰左掖门②,右曰右掖门。左掖门里乃明堂③。右掖门里,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阁④。宫城至北廊约百余丈。入门,东去,街北廊乃枢密院⑤,次中书省⑥,次都堂⑦,宰相朝退,治事于此,次门下省⑧,次大庆殿外廊横门。
1706638365
1706638366
【注释】
1706638367
1706638368
①趋朝路:朝会的通道。趋朝,上朝。
1706638369
1706638370
②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汉书·高后纪》:“章从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宣德之门……东隔三百步,有左掖门。”
1706638371
1706638372
③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北宋皇城自左掖门向北,左长庆门、左嘉肃门至左银台门,组成外朝东边的一条南北道。这条南北道以东,原为由集贤、昭文、史馆组成的三馆,以及三馆北边的秘阁(后改为崇文院)。三馆后遭火灾,神宗时改为秘书省。徽宗政和五年(1115),把秘书省迁到宣德门外之东,以其地为明堂,“开局兴工,日役万人”(《宋史·礼志四》),至政和七年(1117)始成。明堂建好之后,号称“布政之宫”,成为北宋末年宋徽宗、蔡京等人宣明政教、粉饰太平的重要场所。原在大庆殿举行的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后也均改在此处举行。宋徽宗时期修建的明堂,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家明堂形制思想的明堂。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七月,金人在中原扶植的“大齐”皇帝刘豫“毁明堂,天地晦冥者累日”(《宋史·五行志一》)。
[
上一页 ]
[ :1.7066383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