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40082e+09
1706640082
1706640083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①,万姓交易②。大三门上③,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④。庭中设彩幕⑤、露屋⑥、义铺⑦,卖蒲合⑧、簟席⑨、屏帏⑩、洗漱⑪、鞍辔⑫、弓剑、时果⑬、腊脯之类⑭。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⑮、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⑯。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⑰,领抹、花朵、珠翠⑱、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⑲、帽子、特髻⑳、冠子(21)、绦线之类(22)。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23),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24)、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25)、货术(26)、传神之类(27)。
1706640084
1706640085 【注释】
1706640086
1706640087 ①每月五次开放:相国寺每月交易开放次数,孟元老说是五次,其他文献记为八次。如北宋学者王得臣在《麈史》中说:“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共计八次。王得臣的生活年代早于孟元老,他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卒于徽宗政和六年(1116),于嘉祐四年(1059)考中进士,在开封为官多年,曾任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对开封非常熟悉,而且喜读书史,至老不倦,学问广博,以文学驰名当时,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白珽在《使燕日录》中记载自己探访相国寺的情景,也说“往时每月八次开寺,听商贾贸易”,可以印证王得臣《麈史》中的说法。
1706640088
1706640089 ②万姓交易:形容交易人数之多。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1706640090
1706640091 ③大三门:相国寺的大门。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门,为楼其上,甚雄。宸墨亲填书金字额曰‘大相国寺’,五月壬寅赐之。”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说“寺大门,四重阁也”。三门,亦作“山门”,寺院大门。
1706640092
1706640093 ④动用:使用。什物: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1706640094
1706640095 ⑤彩幕:彩色的帐蓬。
1706640096
1706640097 ⑥露屋:用布临时搭建、半边显露的铺面棚屋。
1706640098
1706640099 ⑦义铺:售货摊。
1706640100
1706640101 ⑧蒲合:蒲草编的席子。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等。
1706640102
1706640103 ⑨簟(diàn)席:竹席。
1706640104
1706640105 ⑩屏帏:屏帐。
1706640106
1706640107 ⑪洗漱:洗漱用具。
1706640108
1706640109 ⑫鞍辔(pèi):鞍子和驾驭牲口的嚼子、缰绳。辔,缰绳。
1706640110
1706640111 ⑬时果:应时的水果。
1706640112
1706640113 ⑭腊:干肉,脯:干肉。也指干制的果仁和果肉。
1706640114
1706640115 ⑮道院:道士居住的地方。
1706640116
1706640117 ⑯赵文秀笔:赵文秀所制的毛笔。潘谷墨:潘谷所制的墨,质量上乘。潘谷,安徽歙县人,北宋制墨高手,主要活动于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其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他的死也颇有传奇色彩,故有“墨仙”之称。北宋苏轼在《书潘谷墨》中写道:“卖墨者潘谷,余不识其人,然闻其所为,非市井人也。墨既精妙,而价不二。士或不持钱求,不计多少与之。此岂徒然者哉!余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一日,忽取欠墨钱券焚之,饮酒三日,发狂浪走,遂赴井死。人下视之,盖趺坐井中,手尚持数珠也。”潘谷一生制墨,其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北宋陈与义语),所制“松梵”“狻猊”等墨,被誉为“神品”。徽宗御藏极品宝墨“八松烟”(又称“八松梵”),也出潘谷之手。北宋何薳《春渚纪闻·潘谷墨仙揣囊知墨》:“潘谷卖墨都下。元祐初,余为童子,侍先君,居武学直舍中。谷尝至,负墨箧而酣咏自若,每笏止取百钱。或就而乞,探箧取断碎者与之,不吝也。其用胶不过五两之制,亦遇湿不败。后传谷醉饮郊外,经日不归,家人求之,坐于枯井而死,体皆柔软,疑其解化也。东坡先生尝赠之诗,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之句,盖言其为墨隐也。山谷道人云:‘潘生一日过余,取所藏墨示之。谷隔锦囊揣之,曰:“此李承宴(按,五代南唐制墨名家)软剂,今不易得。”又揣一曰:“此谷二十年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取视果然。’”其小握子墨,医者云可入药用,亦藉其真气之力也。”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世不留意墨者,多言‘未有不黑,何足多较’。此正不然。黑者正难得,但未尝细别之耳。不论古墨,惟近岁潘谷亲造者黑,他如张谷、陈瞻与潘使徒造以应人所求者,皆不黑也。”
1706640118
1706640119 ⑰两廊: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说“四面廊各二百间许”。师姑:尼姑。《景德传灯录》十《智通禅师》:“师姑天然是女人作。”宋人庄绰《鸡肋编》:“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绣作:刺绣。
1706640120
1706640121 ⑱珠翠:珍珠翠玉。泛指用珠翠做成的装饰品。
1706640122
1706640123 ⑲生色销金花样幞头:色彩鲜艳、镶嵌金丝、样式别致的头巾。生色,色彩鲜明生动。销金,以特殊工艺在衣物上添加金线或极薄的黄金装饰,亦指敷洒金粉。北宋多位帝王颁布过销金禁令,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庆历二年》:“庆历二年五月戊辰,诏有司申明前后条约,禁以销金、贴金、缕金、间金、蹙金、圈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金、阑金、盘金、织金、线金、捻金为服饰。自宫庭始,民庶犯者,必致之法。”并多有因触犯销金禁令而被惩罚的案例,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载,是年八月,“杜氏,昭宪皇后侄女也。上禁销金严甚,还自东封,杜氏乃服以迎车驾。上见之,怒,遂令出家为道士。由是天下无敢犯禁者”。
1706640124
1706640125 ⑳特髻:宋代流行的一种用假发编成的高发髻。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古人戴冠,郭林宗时戴巾,温公幅巾是其类也。古人衣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戴巾。妇人环髻,今之特髻是其意也,不戴冠。”依朱子所说,特髻是用假发盘起若冠然。从文献记载来看,特髻最初大约起自宫廷。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内官之贵者,则有曰御侍,曰小殿直,此率亲近供奉者也。御侍顶龙儿特髻、衣檐。”北宋时有词牌名【皂罗特髻】,以苏轼词《皂罗特髻·采菱拾翠》为代表。今藏台北故宫传宋陈居中作《文姬归汉图》,图中女侍头著尖顶“冠”,似即层层盘起的特髻。南宋时,宫中女乐及州郡官妓也作如此妆扮。张枢《宫词》“翠枝斜插滴金花,特髻低蟠贴水菏。应奉人多宣唤少,海棠花下看飞梭”,所记为理宗时事。洪迈《夷坚志·邓兴诗》曰,邓兴诗“梦为人召至一处,高闳华宇,三美男子坐庭上,罢酒张乐。侍姬十数辈,皆顶特髻,衣宽红袍,如州郡官妓,分立左右,或歌舞”,亦南宋故事。说明当时特髻已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日用小百科《碎金》,其“服饰篇”中胪举“南”首饰,仍把特髻与各式花冠、包冠等列在一起,可知特髻之用,大抵相当于冠。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分别解释“冠子”和“特髻”,则说明当时二者并不等同。
1706640126
1706640127 (21)冠子:古代贵族妇女戴的帽子。宋人高承《事物原始·冠子》:“《二仪实录》曰:爰自黄帝制为冠冕,而妇人者之首饰服无文,至周始有,不过副笄而已。汉宫掖承恩者,始赐或碧或绯芙蓉冠子。则其物自汉始矣。”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中说:“宋魏国大长公主下嫁李遵朂,章献太后尝赐金龙小冠。”
1706640128
1706640129 (22)绦线:杂色丝带丝线之类。
1706640130
1706640131 (23)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相国寺有集中的图书市场,宋人文献中多有在相国寺购得珍贵书籍、法帖、绘画的记载。如百岁寓翁《枫窗小牍》:“余家藏《春秋繁露》,中缺两纸。比从藏书家借对,缺纸皆然,即馆阁订本,亦复尔尔。……后从相国寺资圣门买得抄本,两纸俱全,此时欢喜,如得重宝。”宋人朱弁《曲洧旧闻》:“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北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器玩》中说:“祖父(按,即苏颂)尝于相国寺置得阁本法帖十卷(按,应指《淳化阁帖》),甚奇。其末云:‘玉堂夜直,蒙恩赐到。受恩如是,激节可知。’用‘公高之裔’图书,乃毕文简公赐本也。”资圣门,相国寺中资圣阁的大门。资圣阁位于大相国寺中轴线的最后端,是寺中的标志性建筑。资圣阁始建于玄宗天宝四年(745),由著名工匠边思顺主持修建,高三百余尺。初名大佛阁,后由肃宗李亨亲书匾额,赐名排云阁。昭宗大顺二年(891)七月,相国寺因雷电而遭受火灾,包括排云阁在内的众多建筑化为灰烬。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得以重建。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重修后,改名资圣阁,“资圣熏风”成为“汴京八景”之一。明崇祯十五年(1642),资圣阁因黄河水灌而不复存在。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
[ 上一页 ]  [ :1.7066400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