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44054
金明池的西岸也没有房屋殿宇,但见垂柳点蘸水面,烟草铺满长堤,游人稀少,所见多是垂钓之人。垂钓者必须先到池苑所购买牌子,方才允许入池捕鱼。游人赶上有鱼上钩,可以双倍价钱买下,就在水边薄切鱼片,用以佐酒,实为难得一遇的美味佳肴。水上操练的训练结束,将小龙舟系在此处。
1706644055
1706644056
池岸正北,对五殿,起大屋,盛大龙船,谓之“奥屋”①。
1706644057
1706644058
【注释】
1706644059
1706644060
①“池岸正北”五句:介绍金明池大龙船的专用停放场所。奥屋,本指深广的屋宅,此指金明池中为停放大龙船而修建的大屋,实际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船坞。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笐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考诸《续资治通鉴长编》,奥屋的修建是在神宗熙宁六年(1073),黄怀信因监修大龙船而受到赐钱十万的厚赏。奥屋不仅解决了维修大船的困难,为大船的停泊养护提供了专用场所,同时为金明池增添了特殊的风景。
1706644061
1706644062
【译文】
1706644063
1706644064
金明池岸的正北面,对着池中心的五座大殿,盖起高大的屋子,用以盛放大龙船,称为“奥屋”。
1706644065
1706644066
车驾临幸,往往取二十日。诸禁卫班直,簪花①,披锦绣撚金线衫袍,金带②、勒帛之类③,结束竞逞鲜新④。出内府金枪⑤、宝装弓剑、龙凤绣旗、红缨锦辔⑥,万骑争驰,铎声震地⑦。
1706644067
1706644068
【注释】
1706644069
1706644070
①簪花:插花于冠。宋代男子簪花,一般在有关祝寿、闻喜宴、祭祀之类喜事的宴会上,或皇帝游幸之时。所簪之花的种类,根据官员品阶高低和官职不同,而分等级和类别。《宋史·舆服志五》:“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1706644071
1706644072
②金带: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国初,士大夫戏作语云:‘眼前何日赤,腰下几时黄?’谓朱衣吏及金带也。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姓名卖之,价五百千。虽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方腊破钱唐时,朔日,太守客次有服金带者数十人,皆朱勔家奴也。时谚曰:‘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1706644073
1706644074
③勒帛:丝织腰带。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背子率以紫勒帛系之,散腰则谓之不敬。至蔡太师为相,始去勒帛。”
1706644075
1706644076
④结束:装束,打扮。
1706644077
1706644078
⑤内府: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
1706644079
1706644080
⑥锦辔:锦制的马嚼子和缰绳。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706644081
1706644082
⑦铎:铃铛,悬挂在牛马的颈项。
1706644083
1706644084
【译文】
1706644085
1706644086
天子亲临金明池,往往选取三月二十日。诸禁卫班直的军士们,头上插花,身披锦绣镶嵌金钱的衫袍,束金带或丝织腰带之类,装束竞相显示鲜明新奇。还取出皇家府库中的金枪和用珍宝装饰的弓箭、绣着龙凤的旗帜、系着红缨的锦辔,万马争相奔驰,铃声震动大地。
1706644087
1706644088
1706644089
1706644090
1706644092
东京梦华录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1706644093
1706644094
【题解】
1706644095
1706644096
此条记录皇帝驾临金明池最核心的活动:观水戏。
1706644097
1706644098
“观水戏”由太祖时期的“观习水战”演变而来。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太祖皇帝乾德初,凿大池于京城之南,引蔡水以注之。造楼船百艘,选精兵,号水虎捷,习战池中。开宝六年,诏以新池为讲武池。七年,将有事于江南,是岁凡五临幸,观习水战。”开宝八年(975)宋军渡江攻占南唐国都金陵,南唐覆灭。次年四月,太祖依然幸金明池习水战,“御水心殿,命从臣列坐,以观战舰角胜,鼓噪以进,往来驰突,为回旋击刺之状”,太祖对身边的侍臣说:“兵棹之技,南方之事也。今已平定,固不复用,但时习之,不忘武功耳。”
1706644099
1706644100
到了太宗朝,“观习水战”变成了“观水嬉(戏)”。据《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四年(987)四月十五,“幸金明池观水嬉,遂习射琼林苑,登楼,掷金钱缯彩于楼下,纵民取之”;淳化二年(991)三月乙卯(十六),“幸金明池,御龙舟,遂幸琼林苑宴射”;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六“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帝顾视高年皓首者,就赐白金器皿”。此时的“水戏”比较简单,是水兵的游泳比赛,所夺之“标”为掷于金明池中的银杯。而且太宗重视与围观百姓的互动,增加了彩头和赠品。“龙舟争标”大约形成于真宗时期。《宋史·礼志十六》记载:咸平三年(1000)五月,真宗“幸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彩,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赐之”。“百戏竞集”应该也是这一年新增的节目,真宗“自是凡四临幸”,作为固定程序保留下来。金明池不再演习水战,诸军在舟船或露台上“为鬼神戏,谓之‘旱教’”(叶梦得《石林燕语》),肃杀的水战演习变成了热闹的陆上表演,金明池由水军训练基地变成了皇帝与民同乐的大舞台。
1706644101
1706644102
其实“水戏”古已有之,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宫廷都有丰富多彩的水上演出活动。水戏与古人对水的崇拜和水神信仰有关,最初是修禊仪式中的歌舞表演。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姑苏台,作大池,造青龙舟,陈妓乐,与西施为水嬉,被认为是最早区别于祓禊的宫廷“水嬉”。此后则有汉代昆明池水戏、三国时的水转百戏、隋代的水饰等,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后赵皇帝石虎和隋炀帝杨广,都是知名的水上演出活动爱好者。大唐盛世,玄宗李隆基也好歌舞优戏,但是更重西域之风,水上演乐活动发展有限,仅在大明宫建有鱼藻池,中唐以后的帝王于此处观赏竞渡和水嬉。
1706644103
[
上一页 ]
[ :1.7066440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