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44349e+09
1706644349 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记录了政和五年(1115)四月徽宗在宣和殿举行的一次宫廷宴会:“先御崇政殿,阅子弟五百余人驰射,挽强精锐。毕事赐坐,出宫人列于殿下,鸣鼓击柝,跃马飞射,剪柳枝,射绣毬,击丸,据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卫士皆有愧色。上曰:‘虽非妇事,然女子能之,则天下岂无可教。’”蔡京说:“士能挽强,女能骑射。安不忘危,天下幸甚。”并特意写下《从游宣和殿记》,记录盛况。《大金国志》等史料中却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宣和初年,徽宗派马扩出使女真,协商联盟灭辽之事。金国皇帝阿骨打带他远行射猎,每天清晨,阿骨打在雪地上席虎皮而坐,纵骑打围,说:“此吾国中最乐事也。”
1706644350
1706644351 宋太祖开金明池,作为水军训练基地。天下已定,承平日久,“金明水战不复习,而诸军犹为鬼神戏,谓之‘旱教’”(叶梦得《石林燕语》)。水军要求谙熟水战环境,具备水上作战能力。开凿金明池可以训练水军“习舟楫”,水军使用刀、枪、牌等兵器进行近身格斗的技能,其实与陆军有相似之处,故而部分训练可以在陆地上进行,此为“旱教”一词的本义,也是古代水军训练的通用方法。宋室南渡之后,长江成为对抗北方劲敌的重要防线,水军训练尤为重中之重,诸如叶梦得、孟元老这样的南渡之人,回忆故国金明旧事,对“旱教”尤为敏感。徽宗时期的金明池“旱教”异彩纷呈,却已背离宋代礼制以金明池观水战(戏)为阅兵之礼的目的,流于享乐与炫耀了。千疮百孔的兵制,质量低下的兵源,纪律废弛的军队,捉襟见肘的军费,腐败愚蠢的军官,金明池上精彩至极的诸军百戏,完全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1706644352
1706644353 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①,一人摇双鼓子②,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③。唱讫,鼓笛举,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④,奋迅举止⑤。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类⑥。讫,乐部举动【琴家弄令】⑦。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⑧,前列旗帜,各执雉尾⑨、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⑩、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⑪。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⑫,一人作僵仆⑬。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⑭,谓之“爆仗”⑮,则蛮牌者引退。
1706644354
1706644355 【注释】
1706644356
1706644357 ①鼓子:古时军中乐器,此用以指代敲鼓子之人。
1706644358
1706644359 ②双鼓子:应即鼗(táo)牢。宋人陈旸《乐书·鼗牢上》:“鼗牢,龟兹部乐也。形如路鼗,而一柄叠二枚焉。古人尝谓‘左手播鼗牢,右手击鸡娄鼔’是也。”路鼗,一种有柄的小鼓,类似拨浪鼓。
1706644360
1706644361 ③“青春三月”(【蓦山溪】也):【蓦山溪】,曲谱名,敦煌舞谱中有该谱;也是词牌名,又名【上阳春】【心月照云溪】【弄珠英】,北宋欧阳修、黄庭坚、贺铸等人都用过该词牌。“青春三月”为当时所演唱的第一句。
1706644362
1706644363 ④坐作:坐与起,止与行。本指古代练兵的科目之一,多与“进退”连用。
1706644364
1706644365 ⑤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
1706644366
1706644367 ⑥打筋斗:亦作“打觔斗”,即翻跟斗。
1706644368
1706644369 ⑦举动:演奏音乐,弹奏令曲。【琴家弄令】:明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代戏剧“院本名目”中的“赌扑名”中,有【琴家弄】,推测应该源于宋代关扑买卖者奏乐助兴、招徕顾客。令,唐宋杂曲的一种。
1706644370
1706644371 ⑧花妆:应指表演者脸上贴或涂成特定的妆容,化妆手法接近梅花妆或桃花妆。按,此表演应与“棹刀蛮牌神鬼”属同一性质,表演者戴着面具或把面孔涂抹成神鬼的形象。本书卷八“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中的“倬刀装鬼”和卷十“下赦”中的“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也属于同类性质的表演。轻健:轻捷强健。
1706644372
1706644373 ⑨雉尾:雉尾部的长羽,为仪仗用具。
1706644374
1706644375 ⑩互变:交互变换。
1706644376
1706644377 ⑪偃月阵:古代阵法,半月形的军阵。
1706644378
1706644379 ⑫奋击:奋力攻击,奋力搏击。势:姿势,姿态。
1706644380
1706644381 ⑬僵仆:身体直挺倒地。
1706644382
1706644383 ⑭霹雳:又急又响的雷。
1706644384
1706644385 ⑮爆仗: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和瘟神。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爆竹”。
1706644386
1706644387 【译文】
1706644388
1706644389 天子登上宝津楼,诸军百戏,即在楼下献演。最先排列出十几个敲鼓人,其中一人摇着双鼓子,走上前去说唱颂辞,大多演唱“青春三月”(【募山溪】)的曲子。唱毕,鼓笛齐鸣,一个头上裹着红巾的人舞弄大旗。接下来舞狮豹者入场,坐下、站起、前进、后退,精神振奋,行动迅猛。舞弄完毕,又有一个头上裹着红巾的人,手执两面白色旗子,跳跃着,像旋风似地转圈,称为“扑旗子”。还有爬竿、翻筋斗之类的表演。结束之后,乐队奏起【琴家弄令】。有身穿彩色服装、轻捷矫健的军士百余人,前面排列旗帜,各自手执雉尾、蛮牌、木刀。起初,他们排成行列,跪拜舞蹈,接着交互变换开门、夺桥等阵形,然后又列成偃月阵。乐队重又奏起【蛮牌令】。偃月阵中有两个人出阵对舞,就如进击劈刺之状。一个人做出奋力搏击之势,另一个人则做直挺挺倒在地上之状。出场表演劈刺者共有五七对,有用枪对蛮牌、剑对蛮牌之类的表演。忽然发出一声巨响,如同霹雳一般,称为“爆仗”,然后持蛮牌的人引退。
1706644390
1706644391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①,帖金皂袴②,跣足③,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④,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⑤。有面涂青碌⑥、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⑦,作脚步蘸立⑧,为驱捉视听之状。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⑨、靴简如锺馗像者⑩,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⑪,谓之“舞判”⑫。继有二三瘦瘠⑬,以粉涂身,金眼白面,如髑髅状⑭,系锦绣围肚看带⑮,手执软仗⑯,各作魁谐趋跄⑰,举止若排戏⑱,谓之“哑杂剧”⑲。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人面不相睹。烟中有七人,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内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⑳。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出。散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帐”。又爆仗响,卷退。
1706644392
1706644393 【注释】
1706644394
1706644395 ①短后之衣: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
1706644396
1706644397 ②皂袴:黑色裤子。袴,裤。
1706644398
[ 上一页 ]  [ :1.7066443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