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50353
1706650354
1706650355
1706650357
唐代中州乡村社会 第二章 唐代中州乡村工商业
1706650358
1706650360
一、唐代中州物产资源
1706650361
1706650362
关于唐代各地的土特产情况,《新唐书·地理志》、《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等书有记载。其物产资源主要有:
1706650363
1706650364
1.编织品
1706650365
1706650366
汝州临汝郡土贡:絁。
1706650367
1706650368
虢州弘农郡土贡:絁。
1706650369
1706650370
滑州灵昌郡土贡:方文绫、纱、绢。
1706650371
1706650372
郑州荥阳郡土贡:绢。
1706650373
1706650374
颍州汝阴郡土贡:絁、绵。
1706650375
1706650376
许州颍川郡土贡:绢、藨席。
1706650377
1706650378
陈州淮阳郡土贡:绢。
1706650379
1706650380
蔡州汝南郡土贡: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龟甲、双距、溪鷘等绫。
1706650381
1706650382
汴州陈留郡土贡:绢。
1706650383
1706650384
宋州睢阳郡土贡:绢。
1706650385
1706650386
濮州濮阳郡土贡:仙文绫。怀州河内郡土贡:平纱、平绸。
1706650387
1706650388
卫州汲郡土贡:绫。
1706650389
1706650390
泌阳淮安郡土贡:绢、布。
1706650391
1706650392
邓州南阳郡土贡:丝布。
1706650393
1706650394
光州弋阳郡土贡:葛布。
1706650395
1706650396
申州义阳郡土贡:绯葛、苎布、赀布。
1706650397
1706650398
2.矿物相州之白粉。
1706650399
1706650400
河南道伊阳之金。
1706650401
1706650402
河南道伊阳、鲁山、平陆之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汝州伊阳县五重山产银,“银葫芦山,在县西南。……又县境有五重山,唐开元十五年税伊阳五重山银场,即此。”《崔暟志》云:“迁洛州陆浑令。南山有银冶之利而监鼓者不率,公董之,复为矿氏(民)所罔,免归,人吏奔诉而又获理焉。”洛州陆浑南山银矿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及《新唐书·地理志》。新志二河南府河南郡伊阳县条:“先天元年析置陆浑。有太和山。有银、铜、锡。”《元和志》卷6《河南道一》河南府伊阳县条:“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知伊阳本属陆浑地,唐先天二年(713)乃自陆浑析置。此属唐代重要的产银区。《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云:“开元十五年,初税伊阳五重山银、锡。”上引《元和志》同条,“银□窟,在县南五里,今每岁税银一千两”。表明该地产银有一定数量。该地银矿的经营方式,似由矿民私采,官府置监“理”之。《大唐六典》卷30载唐前期矿冶开采之法有云:“甘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者,若铸得铜及白鑞,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可知唐前期矿冶开采是一种放任的政策。
[
上一页 ]
[ :1.7066503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