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51213
1706651214
1555 杨师□造观音像记
1706651215
1706651216
显庆六年(661)/四月十七日杨师/□时气得患,愿造观音一区。
1706651217
1706651218
1199 王合造弥陀像记
1706651219
1706651220
王合为妻/患得差,敬/造弥陀像一/龛,总章元年
1706651221
1706651222
(668)/九月八日。
1706651223
1706651224
2247 弟子孤独为妻造尊像记
1706651225
1706651226
总章二年(669)十月/弟子孤独妻魏/早亡身,复失明,作/叹辞……/敬造尊像一龛,/□龙门以记/,金山盈而存朽/迹。
1706651227
1706651228
0603 玄照造观世音菩萨像记
1706651229
1706651230
大唐调露二年(680)岁次/庚辰七月十五日,玄/照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愿救法界苍/生无始罪鄣,今生疾/厄皆得消灭。
1706651231
1706651232
1208 孔思义造弥勒像记
1706651233
1706651234
大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廿三日,弟子/孔思义为法界/仓(苍)生及合家眷/属,敬造弥勒尊/像一铺。愿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病/患者愿得早差;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不具足者/普愿具足,众生普愿/七代同发菩提,一时作/佛。
1706651235
1706651236
1801 弟子崔十四娘造弥陀像记
1706651237
1706651238
弟子崔十四/娘为一生多/病,敬造弥陀/佛一龛,法界/众生供斯福,/长安二年(702)五/月十五日造。
1706651239
1706651240
2561 辛六娘造菩萨像记
1706651241
1706651242
神龙二/年(706)三月/八日,弟/子辛六/娘为兄□及□/病在床/枕,敬造/菩萨两区,□□/苦□□/□□。
1706651243
1706651244
2817□庆造像记
1706651245
1706651246
……/庆为患/瘳损,庄严/此像,合家/供养,开元十/六年(728)二月廿六日记。
1706651247
1706651248
佛教对乡村民俗产生一定影响。佛教禁杀生,统治者用法令的形式规定一年中的某些天为禁忌日。贞观三年(628),太宗下诏,每年三月六普断屠杀。人们为了做功德,往往将猪、羊等赎买回来后,放养在寺院中,称为长生猪或长生羊。有一则故事称,崔日用任汝州刺史时,住在一处凶宅之内,晚上有数十位乌衣人来访,称是放散在诸寺院中的长生猪,不乐此生受诸秽恶,请崔日用将他们杀死,转投他身。崔日用使人将各寺院中的长生猪尽数取来,杀而卖肉,再用钱造经像,了却了他们的心愿。
1706651249
1706651250
唐代的一些风俗,如割股疗亲、元夜燃灯、寒食扫墓等,也与印度佛教寓言有一定的关联,经统治者的提倡,便在社会上兴盛开来。《新唐书》卷196《王有贞传》:“王有贞,怀州河内人,武后时,仕为麟台少监,有贞少为司经局正字,母病,得人肉唤良已;有贞割股以进,母疾愈,诏旌表其门。”王有贞割股是为了给母亲医病,并且成为被统治者认可的孝子。关于割股疗亲与印度佛教寓言的关系,金宝祥先生在《和印度佛教寓言有关的两件唐代风俗》一文中巳经做了详尽阐述,兹不赘述。
1706651251
1706651252
寒食扫墓,在唐代已成为法定的习俗。《唐会要》卷23《寒食扫拜》对唐代历朝颁布的有关寒食扫拜的社会习俗给予劝导,以张扬孝亲之意,兹摘录如下:
1706651253
1706651254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诏:“如闻父母初亡,临丧嫁娶,积习日久,遂以为常。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檟,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端。”
1706651255
1706651256
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典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1706651257
1706651258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凡庶之中,情礼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
1706651259
1706651260
明确规定寒食扫墓要有庄严肃穆的气氛,不可欢饮作乐,若百姓违反此规定,要受杖打之处罚。唐代寒食扫墓,其渊源亦出于印度佛教寓言中的所谓扫塔,唐代以后,才由扫塔变为扫墓。扫塔的目的在于礼佛,而扫墓的目的在于尽孝。唐代有许多描写寒食的文章,如《柳宗元集·上冢》:“近世礼重拜扫,今阙者四年,每遇寒食,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庸匄皆得上父母丘垅,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郭郧《寒食寄李补阙诗》:“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
1706651261
1706651262
元夜燃灯是唐代出现的又一新奇风俗。它的形成渊源于古代印度佛教寓言中的所谓“大神变月”的燃灯礼佛,印度的“大神变月”,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五夜,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古代印度,每逢此夕,相传天雨奇花,寺塔舍利,大放光明,呈现一番神灵变异的瑞象,而四方僧俗,都云集在寺塔的周围,树轮灯,散香花,奏乐礼拜,景象供养。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此俗也传入中国,到唐代元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兴起,并成为歌舞升平的象征。《唐会要》卷49《燃灯》记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
[
上一页 ]
[ :1.7066512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