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58911e+09
1706658911
1706658912 综上所述,大陆移民渡台之初,往往是同乡同族相互援引,因而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同乡同族相对集中的趋势。清中叶以后,由于“分类”械斗的盛行,进一步促成了同族聚居规模的扩大。早期移民的宗族组织,主要是以奉祀“唐山祖”为标志的合同式宗族。此类宗族组织的形成,大多与移民原籍的宗族组织有关,有的完全是依照原籍的组织系统重建的。由于早期移民的流动性较大,此类宗族的发展颇不稳定,其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而且大多并无固定产业。在移民定居之后,此类宗族逐渐趋于稳定,开始在当地建祠、置产,并共同奉祀其创始者即“开台祖”,演变为相对独立的“土著化”宗族。与此同时,在移民的后裔中开始形成以奉祀“开台祖”为标志的继承式宗族。此类宗族组织的形成,大多与分家时留存的“公业”有关,因而拥有较为雄厚的财力,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家族定居之后,每一代分家都提留相应的“公业”,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继承式宗族。清代后期,在规模较大的聚居宗族中,已经形成以士绅阶层或豪强之士为首的依附式宗族。有的宗族组织创建之初,就具有依附式宗族的性质,但大多数依附式宗族可能是由早期的继承式宗族或合同式宗族演变而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未能广泛查阅台湾地区的家族史资料,在此只能提出推测性的意见,以俟高明论定。此外,清代台湾宗族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特点,可能与同时代的四川、东北等移民地区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706658913
1706658914 [1]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四,《氏族》。
1706658915
1706658916 [2]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四,《氏族》。
1706658917
1706658918 [3] 参见《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二,《世录》记载:“始祖溪西公,讳濂……当宋末之际,兵氛扰攘,以一人奠居于斯。”另据本传,祖濂生于南宋嘉定二年,即1209年。
1706658919
1706658920 [4]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一。
1706658921
1706658922 [5] 同上书,卷一,《家规·祭期宜定》。
1706658923
1706658924 [6] 同上书,卷一,《继善祠记》(清道光二年撰)。
1706658925
1706658926 [7] 同上书,卷八,《祭产》。以下后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注。
1706658927
1706658928 [8] 同上书,卷一,《典礼祠记》。
1706658929
1706658930 [9] 同上书,卷八,《榕介公祭簿序》。
1706658931
1706658932 [10] 参见《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八,《前山凌云庙香田记》(明嘉靖三十八年)。
1706658933
1706658934 [11] 参见上书,卷八,《重立前山庙香田记》(明万历十一年撰)。
1706658935
1706658936 [12]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一,《新修宗谱序》(清道光二年撰)。
1706658937
1706658938 [13] 同上。
1706658939
1706658940 [14] 同上书,《世德祠记》(清康熙十一年撰)。
1706658941
1706658942 [15]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一,《继善祠记》。
1706658943
1706658944 [16] 参见《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一,《典礼祠记》。
1706658945
1706658946 [17] 同上书,《新修宗谱序》。
1706658947
1706658948 [18] 同上书,《凡例》。
1706658949
1706658950 [19]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八,《泗五翁祭簿序》(道光三年撰)。
1706658951
1706658952 [20]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八,《丽南公古祭簿序》(雍正十三年撰)。
1706658953
1706658954
1706658955 [21] 参见《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一,《屋图》。
1706658956
1706658957 [22] 《闽瓯屯山祖氏宗谱》卷八,《吴屯村山木碑记》(嘉庆二十年撰)。
1706658958
1706658959 [23] 同上。
1706658960
[ 上一页 ]  [ :1.7066589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