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1694e+09
1706661694 国民革命期间,1925年,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团部设在这里。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从这里出师,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706661695
1706661696 叶挺,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先后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小学、保定军官学校、苏联东方大学、莫斯科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许多有眼力的苏联教官,都对叶挺刮目相看,认为叶挺的军事学识很高,前程未可限量。
1706661697
1706661698 1925年8月,叶挺学成回国。随后接到任命,组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军队。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征得孙中山先生的同意,由周恩来和陈延年主持,抽调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周士第等党员军事干部,组织了一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在选择独立团驻地时,中共广东区委认为:一、第四军后勤部设于肇庆,部队给养充足,便于部队创建开办;二、肇庆市位于水陆交通要冲,扼西江咽喉,地形险要,加之交通方便,便于与区委联络;三、当时西江一带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独立团可以支援农运,震慑西江一带反动地主。周恩来把中共掌握的铁甲车队大部分人员编入叶挺独立团,并从黄埔军校选派了一批共产党员和骨干分子到叶挺独立团。全团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1706661699
1706661700 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从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开始,便产生了建立自己的独立部队的考虑。独立团成立时,中共广东区委就明确指示:“加强军事政治训练,迅速培养成一支最可靠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叶挺清醒地认识到,党的要求决定了独立团的军政训练,必须强化军政训练,加快训练速度,以期利用较少的时间,学习较多的东西,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叶挺结合在保定军校和红军学校学习到的军事知识,制订训练计划。叶挺素来主张“苦练出精兵”,别的部队实行“三操两讲”,而独立团则实行“四操三讲”(四操:早晨一次早操,上下午各一次军事操,傍晚一次体操;三讲: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点名训话),并按苏联红军的要求,严格训练部队,使部队养成铁的纪律、练出铁的作风,形成铁的战斗力。独立团经常根据实战要求,把部队拉到南校场、七星岩、北岭山、鼎湖山进行野外作战训练。叶挺苦练精兵的先例,在当时的革命军中,在以后的工农红军里,被人传为美谈,引为榜样,影响极为深远。
1706661701
1706661702 正是这支红色军队在北伐中立下卓越功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历经无数次大小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有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和武昌攻城之役。
1706661703
1706661704 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表现出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战斗作风极大地震撼了国人。国民革命军和武汉人民在武昌洪山山麓修筑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烈士墓。1927年1月15日,武汉民众团体赠给第四军一块铁盾牌,正面铸有“铁军”两个大字。叶挺代表第四军接受了这块铁盾牌。一时间,第四军被誉为“铁军”,轰动武汉三镇,继而“铁军”之名蜚声中外。虽然“铁军”不是专指叶挺独立团,但是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开创的铁军精神是不能低估的。叶挺独立团是铁军的铁拳头。
1706661705
1706661706 为了纪念叶挺独立团的光辉业绩,1959年,肇庆市重修阅江楼,并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馆内陈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文物,朱德元帅题写的匾额“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高悬楼前。1962年7月,阅江楼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2月8日,江泽民主席视察肇庆时,参观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留下“北伐先锋,永垂青史”的题词。
1706661707
1706661708 如今,游客登上阅江楼,在欣赏美景时,不禁会想起郭沫若写下的七律《登阅江楼怀叶挺及独立团诸同志》:
1706661709
1706661710 北伐从征忆昔年,党军独立一雄团。
1706661711
1706661712 纵教汀贺传天险,终使吴刘受痛歼。
1706661713
1706661714 革命前驱红十月,捐躯遗恨黑茶山。
1706661715
1706661716 阅江楼上流风远,心绕延河烈士园。
1706661717
1706661718 人们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百战疆场、叱咤自雄的北伐骁将叶挺将军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1706661719
1706661720 (周军)
1706661721
1706661722
1706661723
1706661724
1706661725 端州风物 [:1706660668]
1706661726 端州风物 端溪书院
1706661727
1706661728 岭南的风雅一如端溪之水,清澈绵长,从古流到今。
1706661729
1706661730 曾经的石板路也许还留有读书人长衫飘飘的身影。
1706661731
1706661732 端州城的书院之设始于宋代。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就是包拯在城北宝月台创建的星岩书院。
1706661733
1706661734 明清时期,肇庆虽然有星岩、嵩崖、天章(端溪)、崧台、铎阳、三都、桂林等诸多的书院,但最有名、影响最大的还是创设于明万历元年(1573)的端溪书院。
1706661735
1706661736 当时,设在肇庆的分巡岭西道副使李材为明末著名学者,人称见罗先生。他颇承明代学者的风气,“好讲学,所至辄聚生徒,辟书院”。故李材到肇庆后,便在兵巡道署左侧创办了端溪书院。然而,好景不长,两广总督殷正茂强拆端溪书院的匾额,将其改为他用。殷总督官大,李材执拗不过,只得负气辞职,离开肇庆。
1706661737
1706661738 书院停办。这一停,就是135年。
1706661739
1706661740 明清易代,山水依旧。端城仍是两广总督府的驻地,肇庆依然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不同的是,清朝对书院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清初,政府对书院采取了一种抑制发展的政策。随着统治秩序的相对稳定,清廷对书院从抑制转向提倡、鼓励。雍正皇帝曾诏告各地的督抚大员,务必要扶持书院发展:
1706661741
1706661742 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 读书其中, 使之朝夕讲诵, 整躬励行, 有所成就, 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 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之所, 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帑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
1706661743
[ 上一页 ]  [ :1.7066616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