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63719
临时通商协议签订后两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又派三艘船抵达台湾,开设台湾商馆,双方正式签订通商条约。自第一次来台后,两年期间共派了6艘船来台湾8,可见他们对此事的重视。除了重申自由贸易、要求可以自由进入台湾各港湾,另提出要将台湾的砂糖和各种皮革年产量三分之一供应给英国人。
1706663720
1706663721
但是通商条约中,郑经给英国的条件比临时通商协议缩水了;英国也取消郑经原先的军需品要求,甚至郑经想留用的人员,也要经过英国同意。
1706663722
1706663723
即便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仍希望通过台湾和日本通商,因此请求郑经向日本关说,来台湾签订通商条约的人员中,也早已选出打算派往日本的人员。只是在台湾时遇到台风,加上因故耽搁,只好留在澎湖过冬,英国船只直到一年后才到达日本长崎。
1706663724
1706663725
英国东印度公司这趟日本行并不顺利,带去的英制毛料完全不符合日本国情,荷兰人又从中阻挠;加上日本严禁天主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Ⅱ)的王后是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Infanta Catherine),因此无功而返。英国既无法和日本恢复贸易,也开始对台湾贸易显得兴趣寥寥;此后两年,英国没有任何船只来到台湾。
1706663726
1706663727
后来英国与荷兰签订和约,也就是郑经和英国签订通商条约三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重燃对台湾和日本贸易的野心,又派了一艘英国船来到台湾,仍希望通过郑经与日本斡旋,推销英国毛织品。当时郑经刚参加三藩之役的反清行动,这艘英国船载有所需的枪炮火药,遂与英国人改订协约,增订英国船只应运销毛瑟枪、铁、胡椒等货物,而郑经必须尊重英国有权决定货品价格。
1706663728
1706663729
之后三年间,英国有三艘船来到台湾,郑、英贸易达到另一波高潮。郑经在反清战争初期颇为顺利,占领了厦门。1676年,英国人随之派一艘船到厦门(图7.2),终于得以进入中国大陆;来年,开设厦门商馆,英国人开始和清政府交涉,打算在清军占领的泉州、福州、广州等地通商,同时英国人已能取得中国大陆的丝、瓷器、茶叶等货物并运到欧洲,数量更是持续增加。
1706663730
1706663731
英国东印度公司既然在厦门设立了商馆,台湾商馆遂逐渐被边缘化,东印度公司甚至决定撤销台湾商馆,不过因为郑经积欠英国债务9,仍派人驻守台湾商馆。
1706663732
1706663733
1706663734
1706663735
1706663736
图7.2 2004 年的厦门港
1706663737
1706663738
郑经在反清战争初期颇为顺利,占领了厦门,英国人也随之派一艘船到厦门,终于得以如愿进入中国大陆。
1706663739
1706663740
后来郑经的反清战役开始节节败退,清军攻陷厦门,郑经退回台湾,英国的厦门商馆也不得不暂告一段落。因郑经对英国人在台湾的贸易控制越来越紧,英国人无法自由贸易10,双方关系几近破裂。郑经退回台湾一年后过世,英国船只在这段期间没有再到台湾,却仍有5艘船到厦门。
1706663741
1706663742
两年后,施琅(图7.3)攻打澎湖,获知郑克塽确定投降的消息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台湾商馆人员很紧张,几次派人到澎湖和施琅商谈。施琅签发一纸命令,让他们张贴在商馆墙上,以免遭到清朝士兵侵扰。
1706663743
1706663744
1706663745
1706663746
1706663747
图7.3 施琅画像
1706663748
1706663749
施琅原名施郎,福建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曾随之降清;后投靠郑成功,担任左先锋,因父亲与兄弟为郑成功所杀,1651年再次降清,是明郑降将中主张用武力剿灭郑氏最激烈者,但不受重视。直到1681年,康熙皇帝成年主政后,采纳姚启圣和李光地的建议,起用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一职,1683年出征台湾。(第18代孙施永龙先生提供)
1706663750
1706663751
等到施琅来台湾后,先是威胁英国人违法供给武器弹药给郑经、对清朝皇帝抱有敌意,要将他们下狱;要英国人缴出目前存放于商馆的全部商品明细,且须缴纳一笔不菲的佣金,他就会向清政府说好话免去他们的罪行,而康熙皇帝若想跟任何欧洲人从事交易,英国人也能通过他享受到利益;但若英国人拒绝,就没收一切财产,把他们交由朝廷处置。基于恐惧,英国商馆人员只好乖乖奉上这笔佣金。
1706663752
1706663753
郑克塽率众回到中国大陆后,施琅参与了台湾善后处理事务,开始筹划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福建筹设商馆,为了隐瞒英、郑双方通商的事实,施琅命手下拟了一封信说这些英国商馆人员是海难中漂流到厦门的,之后逃抵台湾,生活很辛苦。他要求英国商馆人员在信上签名,以便送交康熙皇帝。
1706663754
1706663755
施琅让福建总督姚启圣将这封信转给康熙皇帝,再让英国人以感谢救助为由,通过福建向北京朝贡。最终待北京认可,建立合法的贸易关系。
1706663756
1706663757
这个计谋却遭到姚启圣反对,加上后来康熙确定开放海禁,派遣户部人员前来管理税务机关,施琅连忙将已重返厦门开设商馆的英国人赶走,英国人一离开商馆,原地立即转设为厦门税务机关,以掩盖施琅走私贸易的事实。
1706663758
1706663759
最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但没有讨回郑经积欠的庞大债务,厦门和台湾的商馆又被清军占据,在台湾开设12年的英国商馆在1684年封馆,被迫撤离。
1706663760
1706663761
英国既然通过郑经到了厦门,并打开与中国贸易的大门,到口的肥肉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因此仍继续在厦门、广州和澳门寻找做生意的机会。英国的台湾商馆封馆15年后,英国商船迈克莱斯菲号终于到了广州,直接将中国的丝、茶和瓷器出口到欧洲,后来更在广州设立商馆11,定期贸易期间,英国商人被允许长住广州,非贸易期间则居住在澳门。
1706663762
1706663763
18世纪20年代前后,茶叶取代丝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英国东印度公司则全力经营茶叶的出口。18世纪中叶,英国在中国的贸易量已超过了西方各国的总和。
1706663764
1706663765
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获利已全部仰赖中国茶叶的贸易,而茶叶的获利占英国国库总收入十分之一。不过这一年,英国决定废止以贸易利益为考虑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商业专利权,改由以国家主权、外交地位平等为考虑的英国政府与中国接触。
1706663766
1706663767
有了国家力量的支持,英国持续扩大在中国的贸易量,甚至走私鸦片,后来因钦差大臣林则徐销毁英国商人的鸦片,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12;清朝政府战败后,香港岛成为英国殖民地。战后,西方列强跟随着英国的脚步,开始不客气地蚕食鲸吞中国领土。
1706663768
[
上一页 ]
[ :1.7066637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