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64784
1706664785
1月17日,施琅到福州与苏拜、金等人进行善后会议
1706664786
1706664787
1月24日,姚启圣逝世
1706664788
1706664789
2月7日,施琅上奏《恭陈台湾弃留疏》
1706664790
1706664791
3月2日,明朝后裔及郑氏官兵安置直隶、河南、福建等地
1706664792
1706664793
5月27日,清政府明诏台湾正式纳入版图,隶属福建省
1706664794
1706664795
6月14日,康熙皇帝指派王国安为新任福建总督
1706664796
1706664797
6月22日,派任杨文魁为台湾福建总兵
1706664798
1706664799
1706664800
1706664801
1706664803
1706664804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1706664805
1706664806
1706664807
1706664808
1706664809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12】 一府二鹿三艋
1706664810
1706664811
你以为:台南、彰化鹿港、台北万华(艋)是清政府开发的
1706664812
1706664813
事实是:这三大港口城市全是民间自力开发、自然形成的
1706664814
1706664815
1706664816
1706664817
1706664818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俗谚“一府、二鹿、三艋”是城市繁盛的排名1,也反映了台湾从南到北的商业发展过程。全台在开发的经济繁盛时期,最重要的商业据点分别是府城(今台南)、鹿港(位于彰化县)、艋(今台北万华)。
1706664819
1706664820
台湾土地是依“由南向北,先西后东”的顺序开发的,以府城为中心,逐渐向北延伸。18世纪初,西部平原就呈饱和状态,台北盆地此时已大规模拓垦了2;直至19世纪中叶,从南到北大多已完成开发,各地港口营运多时,经济贸易相当繁荣。只是这样的发展过程完全不是清政府所规划的,而是由民间自力开发、自然形成的。
1706664821
1706664822
自1683年清朝统治台湾之后,为了避免台湾再度沦为亡命之徒的聚集地,来年颁布“渡台禁令”,限制大陆人前往台湾;即使如此,迁徙者仍前赴后继来到台湾(图12.1)。1684年台湾的汉族人口数量不过12万人左右,1811年已达194万余人,100多年时间,人口数增加将近20倍。吸引福建移民来到台湾的物产,主要是“米”和“糖”。
1706664823
1706664824
1706664825
1706664826
1706664827
图12.1 汉人移居台湾路线图
1706664828
1706664829
“唐山3过台湾”的热潮究竟是当年闽南人因福建耕地不敷使用才不得不冒险,还是闽南人重利因“台湾好趁食”4而前来开拓?
1706664830
1706664831
福建地区因为人多田少、地力不足、缺乏米粮,是最早发展经济作物的地区,唐末五代时期就以产茶著名;宋代普遍栽种甘蔗与木棉、荔枝、橄榄;到了明代,更增加了苎麻、蓝靛、烟草等作物,这些经济作物逐渐脱离农家副业性质,越来越趋向商品化;而大面积耕种经济作物,却造成米粮收成不足。
1706664832
1706664833
16世纪中叶的明朝,福建地区缺米情况严重,米粮必须仰赖外来输入,因此走私米粮成了有利可图的生意。
[
上一页 ]
[ :1.7066647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