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64890
1706664891
随着贸易兴盛,各港埠商人为了保障利益,出现了“郊”的组织。“郊”又称为“郊行”或“行郊”,就是总批发商或进出口代理商7。多数由商人联合组成,主要在解决货物的配运、避免同行间竞争、方便控制货品价格及交易秩序;但也因此垄断商务,有违公平竞争的企业精神。
1706664892
1706664893
成立“郊”要有一定数量的郊商为基础;因此郊的多或少,常成为商业是否发达的指标。“一府、二鹿、三艋”就是在郊商出现至发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商业城市。
1706664894
1706664895
清朝将台湾纳入版图的第二年(1684年)在全岛设一府三县,府署(又称府衙,即台湾最高行政机关)位于台南8,之后100多年,台南一直是全岛首府。清朝统治时期,台南鹿耳门是唯一官方许可的通商口岸,称为“正口”,当时赴大陆贸易之船只都必须经过鹿耳门,当地因此商业繁盛9。
1706664896
1706664897
台湾工商社团的出现,一般认为是以台南的“三郊”为开端。“三郊”先是当地贸易商在1718年集资重建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神农街的水仙宫(图12.6、12.7),23年后在水仙宫内增建“三益堂”(图12.8),形成协力合作的模式。
1706664898
1706664899
1706664900
1706664901
1706664902
图12.6 台南水仙宫原貌
1706664903
1706664904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教授提供)
1706664905
1706664906
1706664907
1706664908
1706664909
图12.7 台南水仙宫今貌
1706664910
1706664911
台湾工商社团的出现以台南“三郊”为开端,今台南市中西区神农街的水仙宫就是当地贸易商三郊于1718年集资重建。
1706664912
1706664913
1706664914
1706664915
1706664916
图12.8 三益堂旗帜
1706664917
1706664918
台南三郊于1741年在水仙宫内增建三益堂,至1870年间,实际掌握台南府城的命脉,如军事、城防、治安、经济、贸易等,俨然是行政、统治中心。今台南水仙宫内仍可看到这面代表“三郊三益堂”的旗帜。
1706664919
1706664920
1765年左右,大陆福州以北的贸易区域(包括宁波、上海、牛庄、烟台、天津与大连),有20余商家以苏万利商号作为代表,成立“北郊”;7年后,福州以南的贸易区域(包括福州、厦门、金门、漳州、泉州、香港、汕头与南澳),约30余商家以广东籍钟姓人士创立的金永顺商号为代表,成立“南郊”;南郊成立8年后,约有50余商家以李胜兴商号为首,成立“糖郊”,刚开始以出口台湾糖产为主,后来拓展至豆类与米等农产品。
1706664921
1706664922
到1796年,总共100多家来往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商号组成“三郊”,并在“三益堂”设总办事处,协调、处理进出口业务,更支持府城的各项建设,如建庙修寺、造桥筑路、疏浚港道等,也赈灾济贫,调解民间纠纷;1805、1806年海盗蔡牵10来犯时,更协助官方组织义民、保卫城池,成为社会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另一方面,这些财力雄厚的商人也喜读诗书、热心教育、奖励士子参与科举,使得台南府城中科举的人数称冠全台。郊商们因此成为另一股民间力量,让台南府城维持相当久的首府地位。
1706664923
1706664924
“二鹿”指鹿港,原名鹿仔港。位于台湾中部,正对着福建泉州的蚶江,腹地囊括大肚、西螺两溪之间的大小城镇。1717年之前就有商船到鹿港载运芝麻、粟米、豆等农产,之后鹿港街市逐渐形成,既是水陆码头,又是谷米聚集的地方。
1706664925
1706664926
鹿港的兴起可说是拜泉州之赐,鹿港是泉州商人聚集之区,占早期移民八成。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撤销所有海关,只留广东海关可以对外通商;泉州海关因此被撤销,泉州商人因而将目光转移到对岸交通便利的台湾。
1706664927
1706664928
但是,鹿港属岛内港口,不能直接和大陆贸易,往来船只必须绕道台南鹿耳门,再开往目的地,极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有不少商船不顾禁令,私自从鹿港出发,将台湾的米粮直接运到厦门销售。
1706664929
1706664930
既然无法禁止,清政府干脆在1784年准许泉州的蚶江口与台湾鹿港直接通商。鹿港成为正口,“泉郊”成立,以泉州为主要交易地区。
1706664931
1706664932
事实上,鹿港的“泉郊”与泉州的“鹿郊”是由泉州商人与鹿港商人共同组成。有些规模较大的泉州商号,在泉州、鹿港都设有相同商号的“联财对号”11,或是分号(就像现在的连锁店);而部分鹿港商号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扩展规模。
1706664933
1706664934
“泉郊”是鹿港八郊中最早出现的郊行,财势最雄厚,极盛时期商号达到一百多家。泉郊更有独立于庙宇之外的专属办事处,称为“泉郊会馆”(图12.9)。泉郊、厦郊都具有同乡会性质。其他各郊成员也可以同乡身份加入泉郊或厦郊,因此使得两郊组织更为庞大;而泉郊的规模又远胜过厦郊,是各郊的领袖(图12.10)。
1706664935
1706664936
1706664937
1706664938
1706664939
图12.9 鹿港泉郊会馆
[
上一页 ]
[ :1.70666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