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6628e+09
1706666628 二是加强了南部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1890年(光绪十六年)五月甲申,驻藏大臣升泰在详查西藏边防之重要山岭隘口后,向清廷提出加强西藏边防的四条策略:“一宜修建关隘以重边防也,查帕克哩南至大吉岭,自以隆吐山为最险……藏番前设兵房,非关非卡,不知其所用意,是以前次竟不能守……惟查帕克哩之外格林卡……为咱利、拉堆、雅纳、左纳四山扼要之总路。以前藏人于此毫无布置,奴才拟在格林卡之外回峰山口建关一座,拟其名曰靖西内关,复于仁进冈以外之亚东地方设立靖西外关一座,关外即藏、印通商之地,俟三款议定,举办通商,所有西人即准抵关贸易不能擅入关内以示限制。”“一宜分设驻边汉番文武官员以资控制治理也。……兹拟于仁进冈以内之吉玛桥地方设立驻边同知一员,管理汉番事务地方,并管军粮关务边情。……又拟靖西内关之格林卡地方,极关紧要,拟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拟设亚东之靖西外关,设千总一员……吉玛亦设外委一员,以备差委巡缉。又帕克哩拟设巴(把)总一员……计共设文武七员。”“一布丹(即不丹——引者注)廓尔喀两部,宜今藏番亟修邻好,以期相助。”“一酌留官兵驻防督资巡查也。”[140]
1706666629
1706666630 清朝政府根据驻藏大臣升泰的奏请,一方面在帕克里以南格林卡一带建靖西内关一座,在仁进冈外的老亚东建靖西外关一座,并将原江孜守备裁撤,而将江孜汉军守备、藏军代本及汉藏兵丁移驻格林。另一方面,在格林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在靖西外关设千总一员,在吉玛设驻边同知一员、外委一员,在帕克里设把总一员,以加强西藏南部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1706666631
1706666632 三是加强了西藏西北部地区的边防。在森巴战争后,清朝政府挑选500名精壮、有技艺的藏民前往堆噶尔本,一边挖金,一边驻防,并从前后藏抽调熟习军务的代本等藏军军官驻守于此,“按期教以金夫技艺,设有遣用之处,一呼即至,不致有鞭长莫及之虞”[141],以加强西藏西北部地区的边防。
1706666633
1706666634 (三)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至辛亥革命阶段的边防政策
1706666635
1706666636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复归巩固边防。
1706666637
1706666638 当然,清末西藏边防政策复归于抵御外国侵略,并不是清前期西藏边防政策的简单历史重复。其边防政策有了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706666639
1706666640 一是边防对象的变化。在清朝前期,廓尔喀被清政府视为威胁其在西藏地区边防安全的最主要的实体。而到清朝后期,英国则成为清朝政府西藏边防的最危险的力量。
1706666641
1706666642 二是边防布局的变化。清朝政府在其前期,“以日喀则、定日、江孜三点互为掎角,着重加强济咙、聂拉木、绒辖、喀达等隘口的防御”;“而后期因时势异殊,把边防布局的重心转移到帕克里、亚东等方向”。[142]
1706666643
1706666644 三是边防军队组成的变化。清前期,清朝政府在西藏的驻防军队主要是从四川调去的绿营兵。不过,原有驻藏清军到清后期素质严重下降,无法胜任守卫西藏边防的重任。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调四川陆军2000人入藏,编为三营。此次调派入藏的川军与原驻藏绿营兵在编制、装备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系清朝政府当时改革军制时所编练的近代化新式军队。川军入藏后分驻各地,而对于原驻藏绿营兵游击以下各武职官员,驻藏大臣联豫则“拟请旨悉予开缺,分别留藏回川,酌加录用。兵丁中有精壮者,仍令投充陆军,或编入巡警,老弱者酌给恩饷,听其自谋生业。如系四川者,另给裹带银两,以示体恤”[143]。清政府在西藏的边防军事力量开始了更新换代。
1706666645
1706666646
1706666647
1706666648
1706666649 西藏百年史研究 [:1706665648]
1706666650 西藏百年史研究 结语
1706666651
1706666652 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转折点,清朝中央政府从摇摇欲坠一步步走向灭亡。英、法、俄、日等国看准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之态,趁机以挑拨、收买甚至武力入侵等手段,通过殖民的方式将中国周边的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越南、缅甸、朝鲜、琉球等原本友好的藩属关系的地区和国家一一置于其控制之下。
1706666653
1706666654 不仅如此,伴随着清朝政府的灭亡过程,诸列强随后对我国的边疆地区,如台湾、新疆、广西、云南等地进行争夺与侵略,由此,在全国范围内的边境地区普遍爆发了边防危机。
1706666655
1706666656 同属边疆地区的西藏地方也不能摆脱被列强觊觎的厄运,外国人频频入西藏地区探险、传教、游历等,企图对西藏地方进行政治渗透。与清朝政府一开始的软弱退让态度截然相反,西藏地方政府一直以决意拒绝的姿态对英、俄等国的侵略行为做出顽强抵抗,使外国列强处处碰壁。
1706666657
1706666658 此后,西藏地方政府虽然通过“森巴战争”、廓尔喀第三次入侵西藏战争、拒绝国外势力入藏考察等事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清中央王朝也终于意识到西南边疆的重要性,自1888年至清朝政府最终灭亡这一时期,屡次试图在行政管理、边防、民族、宗教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调整治藏政策,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以巩固边防。但是,终究由于清朝中央政府早已积重成疾,回天无力。英国人随即发动了武力入侵,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西藏地方的侵略战争。
1706666659
1706666660 [1] 清末,面对中国东、西两面告急的局面,李鸿章提出了暂缓西征、全力经营海防的观点,左宗棠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现在西北用兵乏饷,正指望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若沿海各省因筹办海防急于自顾,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济之饷,大局何以能支?”因此他主张水陆并重,一边收复新疆,一边加强海防。
1706666661
1706666662 [2]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第189页。
1706666663
1706666664 [3]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第214页。
1706666665
1706666666 [4] (清)宝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06666667
1706666668 [5] 欧洲与中国航程的缩短是十分显著的,例如从英国伦敦到中国的航程缩短了4840英里,从法国马赛到中国的航程缩短了5940英里。详见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82页。
1706666669
1706666670 [6] 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19~20页。
1706666671
1706666672 [7]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373页。
1706666673
1706666674 [8] (清)王先谦等编《东华续录》,嘉庆,卷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页。廓尔喀向西藏求援事据实录载:廓尔喀王遣使到藏向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求援,希望西藏能援助金银及口粮,结果被驻藏大臣喜明拒绝。清廷闻报后,除嘉奖喜明处理得宜外,并令喜明明白敕谕廓尔喀云:“天朝一视同仁,从无因外藩被兵赏助金银之事。即使以金银赏助,仍须尔国自为备御,如备御不力,非但赏去金银被其抢夺,即尔国自有财物亦难保守。尔国疆土,界在披楞(即印度——引者注)及唐古忒之间,披楞与唐古忒闹事,必先将尔国抢占,断不能越境而来。尔为天朝固守藩篱,即所以自固藩篱,无庸多为冒渎。”(见《清仁宗实录》卷二九六)又云:“况天朝抚驭外藩,从无赏给饷银令与邻国构兵之理。即如缅甸与暹罗国,为天朝属国,伊两国从前累有争战之事,彼时大皇帝从未偏助,今尔等彼此相争,事同一律,若此时帮助尔等,岂披楞前来求助亦帮助披楞乎?”(见《清仁宗实录》卷三○三)
1706666675
1706666676 [9] 条约全文转引自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第40页。
1706666677
[ 上一页 ]  [ :1.7066666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