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6921e+09
1706666921
1706666922 [132] 详见本章第二节第三部分及本书第四章。
1706666923
1706666924 [133]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433页。
1706666925
1706666926 [134] 详见邓锐龄《清代驻藏大臣色楞额(?~1890)》,《中国藏学》2011年特刊。
1706666927
1706666928 [135] 吴丰培辑《清代藏事奏牍》上册,松溎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闰五月十九日折,光绪四年三月初三折,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411~412页、第417~419页。
1706666929
1706666930 [136] (清)蒋良骐:《东华录》,光绪十一年九月乙卯(二十日)条,中华书局,1980。
1706666931
1706666932 [13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6辑,第285~286页,色楞额、崇纲光绪十一年十月初六折。
1706666933
1706666934 [138] Alstair Lamb,Britain and Chinese Central Asia,1960,London.转引自邓锐龄《清代驻藏大臣色楞额(?~1890)》,《中国藏学》2011年特刊。
1706666935
1706666936 [139] 邓锐龄:《清代驻藏大臣色楞额(?~1890)》,《中国藏学》2011年特刊。
1706666937
1706666938 [140]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编辑室编《清代藏事辑要续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第69~70页。
1706666939
1706666940 [141] 孟保撰、黄维忠点校《西藏奏疏》卷一,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22页。
1706666941
1706666942 [142]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435页。
1706666943
1706666944 [143]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第160页。
1706666945
1706666946
1706666947
1706666948
1706666949 西藏百年史研究 [:1706665649]
1706666950 西藏百年史研究 第二章 晚清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1706666951
1706666952 西藏百年变迁的经济政治关键在于封建农奴制下庄园经济的嬗变,如何理解百年时代里的西藏经济社会形态,首要的是须理解在百年中西藏庄园制经济乃至庄园制社会如何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逐步走向崩溃。
1706666953
1706666954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在很长的时间里得以保留,与其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延伸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以及外国的学术界对西藏封建农奴制下庄园经济的研究,都联系到了其前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即西藏农奴(奴隶)制的历史。[1]众多研究者对所掌握的藏汉文史资料进行解析,多数人认为吐蕃时代的西藏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其后由于多种原因演变为封建农奴制社会,在上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庄园经济就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托,并且历经各朝各代几乎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状况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之中,是不多见的。
1706666955
1706666956 人类文明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任何区域社会都是由人与人形成一定的关系而组织起来的,任何地区的经济社会在最初由人群的血缘关系聚合之后,都发展成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文化关系的组织形态。世界文明进步史的要义,其核心也就是这三种关系的演变,西藏地区也不例外,整个社会结构也是如此的三种关系。人类历史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曾广泛地存在过封建农奴制,这是这三种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运行方式。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受其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托于庄园经济而存在,两者互为表里,既是一种人地关系[2]的反映,也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更是一种文明阶段性的体现。庄园经济在西藏特有的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一种链接人与环境、人与人关系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超常稳定状态,延续千年,到晚清乃至20世纪中叶,几乎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1706666957
1706666958 与此所对应的是,在世界文明进步史之中,其他地区的封建农奴制包括庄园经济都较快地消亡或演变了,西藏却成为这种制度存在最为长久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近代东方保存农奴制面积最大的地区。[3]在西藏百年史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于每个时段上,都要面对这个西藏历史最直观的表层问题。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路标,结合史料解析这个历史表象后面的内在原因,人们才能理解西藏社会最终汇入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深层次依据。
1706666959
1706666960
1706666961
1706666962
1706666963 西藏百年史研究 [:1706665650]
1706666964 西藏百年史研究 第一节 依托于封建农奴制的庄园经济制度
1706666965
1706666966 “庄园”一词的表面字义有村落与人居住的含义,乃是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后的一种人文景观。藏语的“谿卡”即庄园,有“产业根基”之意。[4]狭义上,谿卡是西藏地区领主的家传祖业或被政府授予的财产,包括其拥有的土地、房屋、园林、农具、牲畜以及隶属于领主的农奴。广义上,谿卡泛指所有以庄园形式经营的土地和附着于这块土地上的一切资源。同时,谿卡也因为其管理的特点被视作一种经济管理或运作形式。西藏的谿卡这一社会性土地与生产的管理形式,最早见于10世纪前期,古格地方领主政权的首领拉德曾将乍布让(今札达县)附近的谢尔东等3处封地施与大译师仁钦桑布,成为他私有的3处“谿卡”(庄园),这是迄今所见到的封建领主庄园最早的记载。[5]谿卡,从其运行的实质看,是由封建领主控制的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用经济手段和对农奴人身部分占有或全部占有的政治特权,并且控制农奴的人口再生产,迫使农奴在其所有的土地上从事物质生产,榨取农奴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延续庄园经济——巩固封建农奴制社会。
1706666967
1706666968 一 西藏封建农奴制与庄园史述略
1706666969
1706666970 由于奴隶的造反[6]加之吐蕃王朝内部因佛苯之争[7]引起内乱,吐蕃政权在公元9世纪中后期崩溃,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其后从9世纪晚期到13世纪,因为社会的演变,西藏在形成了一段王族控制真空时期后,出现了领主庄园制的农奴社会。这一时期西藏的社会关系是发展的,即奴隶制解体了,出现了一个宽松环境。在那些地方势力割据不严的地带,自由民较多,土地和财富在民间有了可以交换的自由,尽管这段时间不太长,但对于推动农奴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农奴制的出现,较之于吐蕃时期的奴隶制来说是进步的,农奴制是当时表明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封建领主占有制,是领主对领地的占有和对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这与吐蕃时代的土地为藏王所有,奴隶的人身被奴隶主完全占有相比,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 上一页 ]  [ :1.7066669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