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7428e+09
1706667428 [42]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238页。
1706667429
1706667430 [43] 羁縻统治政策,是我国自唐朝以来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羁縻地域不同于藩属国,一般是中央通过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对这一地区实施统治,中央政权在羁縻地区通常不设行政机构,也不驻军。
1706667431
1706667432 [44] 固始汗(1582~1655)又译顾实汗,皆蒙语“国师”之音译,姓孛儿只斤,名图鲁拜琥。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1638年至拉萨会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获“顾实·丹增曲结”(“国师·持教法王”,或作“丹津却吉甲波”,意“佛教护法王”)尊号。1642年固始汗灭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命长子达延鄂齐尔汗驻守拉萨。在藏时,以前后藏之税收奉献五世达赖作为寺庙费用。除日常政务由其控制的第巴索南饶丹料理外,西藏高级官员均由其委任,并制定“十三法律”,新添噶伦达本等官职,健全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直接控制西藏军队,牢固掌握青、藏地方政权,以黄教护法王自居。固始汗屡遣使与清廷联系,接受清朝中央封号。
1706667433
1706667434 [45] 吴从众:《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概述》,《西藏研究》1991年第3期。
1706667435
1706667436 [46] 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之《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六),民族出版社,2009年修订本,第10页。在《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至(六)的资料中有大量反映西藏清末庄园情况的记载,例如《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六)中的“拉孜宗杜素庄园调查报告”。
1706667437
1706667438 [47] 松筠(1752~1835),姓玛拉特氏,字湘圃,蒙古正蓝旗人,清朝大臣。翻译生员,考授理藩院笔帖式,充军机章京,能任事,为高宗所知。累迁银库员外郎。嘉庆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任军机大臣,兵部、礼部尚书。
1706667439
1706667440 [48] (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9“松筠传”,中华书局,1977。
1706667441
1706667442 [49] (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9“松筠传”,中华书局,1977。
1706667443
1706667444 [5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雍正乾隆朝,03—0578—027。
1706667445
1706667446 [51] (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9“松筠传”,中华书局,1977年。
1706667447
1706667448 [52] 西藏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通告的藏文版原件,布告为木板印刷的大幅纸张,内容全系藏文,盖有驻藏大臣的官印。此件与内地馆藏有藏汉满对照的布告内容基本一致,个别地方稍有不同。
1706667449
1706667450 [53] (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9“松筠传”,中华书局,1977。
1706667451
1706667452 [5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03—0608—045。
1706667453
1706667454 [55] 藏语音译过来的汉文“谿卡”与“溪卡”,以及早年的“郤卡”等词的内涵没有歧义,都是指“庄园”。
1706667455
1706667456 [56] 例如中国东汉(公元25~220年,又称后汉)的豪强地主田庄与西欧中世纪庄园,都具有经济上自给自足,独立经营,在军事上拥有武装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东汉的庄园是皇帝的赏赐与豪强地主自行兼并,且能世袭,但必须受皇帝控制;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是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人口,相对独立,不完全受国王控制。
1706667457
1706667458 [57] 张平宇、邱永明:《从中西封建庄园的比较中看中国封建庄园的特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1706667459
1706667460 [58] 徭役即封建统治者强迫平民提供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在封建制度下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民众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些地方的上层人群可以将徭役转嫁给中下层平民,让其替代他们服徭役。
1706667461
1706667462 [59] 岗、墩系西藏过去土地的计量单位,一般可以换算为克(习惯亩),例如1岗等于40克(习惯亩)地、1墩等于80克(习惯亩)地。西藏社会科学院多位研究员指出,“岗”的土地计量单位只在政府谿卡中使用,岗地主要由支兵差的人租种;“墩”的土地计量单位则多在寺庙和贵族谿卡中使用,亦即贵族、寺庙的谿卡不使用“岗”为徭役依据。
1706667463
1706667464 [60] 第悉·桑结嘉措〔生卒年不详,1679年桑结嘉措任五世达赖的第悉(第巴),管理西藏地方政务〕在其专政时代设立了“永系”,“永系”是一种统一的田赋性质负担,以征收实物为主,同时摊派差役。
1706667465
1706667466 [61] 这种学术论述转换为最直白的通俗话语,即20世纪50年代西藏上层开明人士所说的“农奴们都死光了,贵族也活不了”。
1706667467
1706667468 [62] 堆穷,藏语意即冒烟的小户。堆穷是西藏农奴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堆穷是低于差巴的阶层,其中一部分是由破产的差巴转变而来,一部分是由差巴分家或失去“份地”而逃出来的。堆穷是没有“份地”的农奴,主要靠打短工或租种大差巴户多余的份地生活,他们也向大差巴户支应劳役或缴纳地租。他们的人身仍然依附于该庄园的农奴主。有一部分“堆穷”从事手工业或出卖劳力;有的无地可耕,四处流浪,或以卖艺为生,或从事打猎;有的流落小镇,从事打工;有的成为游民或乞丐。
1706667469
1706667470 [63] 西藏社会科学院“日喀则藏事旧公文整理件”:藏社旧公文NO·23976,《1892年~1893年日喀则地区定结宗所属庄园(吉布龙庄园)农牧业收支报告清单》,2011。
1706667471
1706667472 [64] 刘忠:《西藏差巴型庄园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试论西藏领主庄园的主要形态及其特点》,《中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试析西藏奴隶制庄园的残余形态》,《民族学研究》1983年第5辑,民族出版社。
1706667473
1706667474 [65] 张江华:《试论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基本类型》,《民族研究》1988年第6期。
1706667475
1706667476 [66] 刘忠:《西藏差巴型庄园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试论西藏领主庄园的主要形态及其特点》,《中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试析西藏奴隶制庄园的残余形态》,《民族学研究》1983年第5辑,民族出版社。
1706667477
[ 上一页 ]  [ :1.7066674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