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69958e+09
1706669958
1706669959 [113] 达赖在京期间,曾去雍和宫驻锡礼佛诵经,受到雍和宫喇嘛僧人的多次叩拜。为达赖在雍和宫礼佛诵经,清廷共用银3451两,赏堪布徒众库平银2000两。此外还有哈达、蟒缎、大小荷包等赏赐。雍和宫东科尔呼图克图,几乎每隔三四日即去黄寺谒见达赖,前后达20余次。此外,还有鲍喇嘛、得木奇(管家执事)喇嘛等多人也前去黄寺拜谒。
1706669960
1706669961 [114]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第387号。
1706669962
1706669963 [115] 《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馆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第172~173页。
1706669964
1706669965 [116] 《内厅侦察达赖报告》十一月初九载:呈献贡品有“黄色大哈达一方,又哈达一方,长寿佛连衣一尊,又佛一尊,藏经一部,每重一两黄金百封,藏红花三十两,藏金缎五匹,黄贡香十把,红贡香十把,红黄高细香三十把,藏细香三十把,上等红色氆氇五匹,各色花氆氇二十匹,红色特尔麻五十匹”。此后,在达赖离京前的十一月二十日,又向宣统皇帝呈进贡物24种。见理藩部当日呈进贡物贡单。
1706669966
1706669967 [117] “理藩部奏宣统登极照例颁给达赖赏项折稿”,见《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第179页。
1706669968
1706669969 [11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第387号;又见《宣统政纪》卷二,第23页。
1706669970
1706669971 [119] 《内厅侦察达赖报告》,十二月初一记录。
1706669972
1706669973 [120]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内务府咨达赖来京用过银数奏销会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理藩部668号;又见陈锵仪《简述十三世达赖入觐》,《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说:“达赖喇嘛访问北京,使清政府破费三四万镑,代价虽高,但对政府有利。”
1706669974
1706669975 [121] “十三世达赖喇嘛政治遗嘱”,转引自〔英〕查尔斯·贝尔著《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第378页。
1706669976
1706669977 [122] 《西藏文史资料选辑(十一)——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人民出版社,1989,第108页。
1706669978
1706669979 [123] 清廷本打算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受封,然而当时正值慈禧、光绪帝百日之丧期,因此关于“其受封之事,虽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已由内阁用满、汉、蒙古、唐古忒(藏)四体撰成册文”,却终未能成礼。详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1491页。
1706669980
1706669981 [124]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1498页。
1706669982
1706669983 [125] 在热振寺,达赖喇嘛受到数百名僧众仪仗队的列队欢迎,参加了该寺举行的素食宴会,接受了噶厦政府和贵族们敬献的缘起供品。到达达隆寺时,达隆巴活佛一行迎接,举行了各种朝佛仪式,对寺内佛像进行朝拜。
1706669984
1706669985 [126] 朱绣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5页。
1706669986
1706669987 [127] 温宗尧(1867~1947),广东新宁(今台山人),少年时代入香港中央书院(后改名皇仁书院)读书,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892年,与杨衢云、谢缵泰发起成立“辅仁文社”。后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教习,与倾向维新的《国闻报》人物接触频繁。因精通英文,到上海协助中英商约谈判。1908年7月,温宗尧得赵尔丰推荐,任副都统衔驻藏帮办大臣,从海路经印度上任。温宗尧透彻分析国际局势,提出尊重传统、善加驾驭的方针,委婉批评了联豫处理失当、川军纪律败坏。但清廷没有认真听取建议,到武昌起义后演成联豫被驱逐、驻藏清军被缴械的悲剧。
1706669988
1706669989
1706669990
1706669991
1706669992 西藏百年史研究 [:1706665670]
1706669993 西藏百年史研究 第六章 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西藏的争夺
1706669994
1706669995 20世纪初、中期,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英、俄两国在中国西藏问题上南北对峙的局面逐渐出现转折,经过一年多的谈判,两国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一系列协约由序言、《波斯协定》、《阿富汗协定》、《西藏协定》等四部分组成,它标志着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中国西藏的过程中,由相互对抗走向了相互利用,加紧了对西藏地方的经济侵略进程。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出于其亚洲战略的目的,除了加紧在中国沿海和腹地进行经济渗透和间谍活动外,也将渗透的目标对准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西藏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十分频繁,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1706669996
1706669997
1706669998
1706669999
1706670000 西藏百年史研究 [:1706665671]
1706670001 西藏百年史研究 第一节 英、俄对西藏的经济侵略
1706670002
1706670003 英、俄侵略者之所以对我国西藏地区采取游历、考察甚至武装征服等手段进行侵略和渗透,除了企图在政治上控制西藏、策动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倾销部分商品和掠夺西藏地区的原料。
1706670004
1706670005 一 英、俄觊觎西藏市场
1706670006
1706670007 清代的西藏工商业和农牧业生产都很不发达,但西藏地区物产丰富:有可供从事农业生产的富饶土地;有可供放牧的水草肥美的草原地区;尤其是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矿产资源更是十分丰富,蕴藏有煤、铁、金、铜、铅、锌、铝、锑、云母、硫矿、硼砂、石膏、石墨、芒硝、盐、碱、水银、琥珀、石棉、水晶、金刚石。西藏地区的金矿早就闻名于世,据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一书载称:“境内矿藏之富,首推东部之金,量多质良,西人比之为北美之加利福尼亚省(California)第二。”“西藏西北部之罗多克一带,即以产金知名,其产金之地在印度河上流,为新疆通往印度的山径,海拔一万六千余尺,矿夫多来自蜀省,因风气高寒,皆裹厚毡,匍匐地上,以羚羊之角,细搜沙中含金之沙,真所谓披沙炼金者也。”此外,“次于金者,即为湖盐,各湖泊中多产之,尤以唐格拉悠穆等十一盐湖为最饶”,湖盐是西藏人民向盛产小麦的不丹、尼泊尔换买粮食的主要物资。[1]
[ 上一页 ]  [ :1.706669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