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71184e+09
1706671184 联豫在张荫棠所指定的新政方案基础上,做出调整。如果说张荫棠的新政更关注对于藏族社会思想的革新的话,联豫在继承张改革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了政治和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
1706671185
1706671186 (一)政治方面
1706671187
1706671188 经历了“凤全事件”之后,联豫被清政府封予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1906年10月,接替有泰驻藏办事大臣一职,并兼任帮办大臣。1907年,在张荫棠离藏后开始其筹藏施政过程。
1706671189
1706671190 改革一开始,联豫就考虑到察木多“距川距藏,均有30余站之遥,……即使藏外有事,依然鞭长莫及”。提请清朝政府“熟审川藏情形,驻藏帮办大臣宜规复旧制,仍驻前藏”。[143]1909年(宣统元年),会同帮办大臣温宗尧奏禀清廷添设参赞一人,驻扎后藏,管理亚东、江孜、嘎达克事务。1910年(宣统二年),联豫奏禀“政见一有参差,治理亦多窒碍,……不贤者各逞意见,遇事掣肘,内启番族之轻藐,外贻友邦之讪笑”。[144]请求清政府裁撤驻藏帮办大臣,改设左、右参赞,分驻前后藏。清朝政府准其奏,自此,长达180余年的驻藏帮办大臣制[145]被裁撤。如此一来,驻藏大臣的权力被大大加强了。
1706671191
1706671192 此外,他也为“渐收地方管辖之权,办理中外交涉之事”,于1906年奏请“裁粮员,改设理事官”,专理民词之事。1911年又奏请在各处设驻地委员,负责管理刑名词讼、清查赋税、兴办学堂、振兴学务工艺、招练商贾、调查矿产、盐场等事宜。[146]以此方法来加强对西藏地方基层的治理。
1706671193
1706671194 1911年,面对驻藏大臣衙门“事务日繁,往来文件,较前增至数倍,几与边小省治无异”的局面,奏准参仿中央各部及各省督抚衙门章程,设立幕职,分科办事,以专责成。通过调整精简机构,提高了衙门办事的效率。
1706671195
1706671196 如此一来,联豫在藏建立起了一个强有力的清朝驻藏大臣办事系统,便于对西藏实行有效管理,以达到“清除内奸,挽回主权”的筹藏目的。
1706671197
1706671198 (二)联豫改革的其他方面
1706671199
1706671200 除了上述改革之外,联豫还对西藏新政事宜有详细的计划。
1706671201
1706671202 1.办报兴学。联豫认为,“藏中人士锢蔽已深,欲事开通,难求速效。因思渐开民智,莫善于白话报,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谕而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以期用笔代舌,开化迷信。将来文明渐进,购阅自多,庶咸知外国情形,举行一切新政,似尚不无裨益”。[147]联豫还“参访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办理,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通篇全译唐古忒文字,取其便于番民览阅”。[148]联豫认为“今拟逐事振兴,非先通文字,明其义理,去其扞格不可”。[149]该学堂分初级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分别以三年为一期,从川省请来老师,主要教授文字和管理诸法。为了解决语言障碍,联豫设立了藏文传习所和汉文传习所,每期选十名汉族人学习藏语文,选二十名藏族人学习汉语文,以解决沟通困难问题。
1706671203
1706671204 2.设陈列所一座。从川省劝工局取来陈品陈列于此,供藏民参观,并向其演说物体的质地和制作方法。同时选送一批藏民赴川省劝工局学习工艺制造,以图学成归藏,能振兴工务。
1706671205
1706671206 3.开矿、造币。1909年(宣统元年)5月,联豫提出“西藏矿源甚富……弃利于地,诚为可惜。且恐启外人觊觎之心”,故“拟招商承办”。虑及“藏俗迷信风水”,怕节外生枝,故宜先“由我属之三十九族地方办起”,果有成效,则“藏人欣羡……易乐从之”。开矿既可解官款拮据之难,同时亦可断外人觊觎之心。联豫之前在湖北、浙江有办理过银圆局务的经验,也深知铸币的厉害。他认为不应让英人所铸的卢比在西藏继续通行,这有损主权,于是建议“照从前式样,正面铸光绪宝藏,背面用唐古忒文字,以期利用。在公家既可免汇兑之费,且可得盈余之利”。[150]1910年(宣统二年)7月,仿乾隆宝藏银币,试制出宣统宝藏银圆一种、铜圆二种。新币造出后,“商民领用,极形踊跃”。[151]这样,“既固主权”,且“于筹饷一节,不无小补”。[152]
1706671207
1706671208 4.裁粮员改设理事官。“专管地方词讼之事,保护汉民。理事官又四川委派,可兼任裁判。”[153]此外,联豫表示,接电线、修道路、开矿、设警察等事务也是势在必行,容后次第办理。经过学部和度支部的讨论并稍加修改后,联豫便开始进行办理。
1706671209
1706671210 5.通邮。联豫通邮的目的很明确,即“议接收英线,以固主权,而赴事机”。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时,在亚东至江孜一线拉设电报线。“其后藏中机要事件,即赖英线传递,反客为主,数年以来,费报外溢,为数不资”,联豫为此发出“主权一失,则利权随之”的慨叹,而1908年的《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第六款规定:“一俟中国电线,已由中国接修至江孜,英国可酌量将由印边界至江孜之电线移售与中国。”联豫便以此为契机,于1910年(宣统二年)11月,首先从拉萨至江孜一段入手,架设了自驻藏大臣衙门至西大关之间约三十里的电线。“试办竣工”后,“传电灵捷”,并准备与英人开议“移售”江孜至中印边界电线之事。同年,拉萨邮界成立,原有的塘兵驿站并入邮政制度内。1911年(宣统三年)拉萨设立邮政管理局;察木多、硕般多、江达、亚东、帕克里、江孜和日喀则等地设立了二等邮局;西格孜设立了邮政代办所。西藏邮电事业较前有很大发展。
1706671211
1706671212 1908年12月,温宗尧由海路入藏,接联豫帮办大臣一职。他协助联豫设立了戒烟查验所,办理戒烟事宜。并拟现行开通江孜和亚东两个商埠,噶大克地形较为复杂,拟详细勘察后再行定夺。
1706671213
1706671214 1909年2月,联豫因任期满三年,向朝廷请旨回京复命,朝廷考虑到当时西藏情势危急,办理藏事比较紧迫,而联豫对其中情形比较熟悉,于是仍命他抓紧机会,举办新政事宜。4月,西藏波密地方发生严重的抢劫事件,联豫派陈渠珍步队一营为前锋,以管带张鸿升接其后,然后派炮队一队一同前往帮助剿匪。又派步标统带陈庆带领队伍,沿途驻扎,以伺机援助前线营队。
1706671215
1706671216 1910年2月,经联豫多次申请,朝廷派钟颖带领川军两千人抵达西藏;随后,联豫再次请派边军四个营继续进藏接应钟颖的部队,赵尔丰随即响应,并亲自带领前往。刚刚回到拉萨的十三世达赖喇嘛闻知此事后,选择了再次离开拉萨,出走印度。2月,联豫派人封禁了西藏地方所设造枪厂和造币厂,考虑将该造枪厂加以扩充,作为驻藏陆军修枪的场所;对于造币厂则添加一些机器,作为铸造银圆的地方,巩固主权,并获得一些余利以补贴军饷。3月,联豫在江孜和亚东商埠设立了巡警,他按照内地设立巡警的规则,分保安、正俗、卫生三个部分。并要求,在江孜和亚东的巡警需稍微知晓交涉知识,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执行任务。并在前藏设立巡警总局,统筹总体事务,然后分派巡逻官和巡逻长,带领徒步警兵140名、马警兵24名,站岗巡逻。4月,联豫开始差人修整西藏的道路和桥梁。从前藏到察木多共计2600余里,分32站,他派熟悉道路的工程人员分段进行勘察,并整修路面,均扩宽一丈五尺,可以同时供两辆牛车通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藏乱陡生。1912年4月,联豫经印度回到北京。
1706671217
1706671218 联豫是清政府派驻西藏的最后一位驻藏大臣,他1906年到达拉萨,1912年4月离开,在藏达6年之久,属驻藏大臣中留藏时间较长的一个大臣。朝廷如此委任并不能说明联豫本人的能力强,而是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朝廷不得已的选择。然尽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在藏的这6年时间里的所作所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理应从此人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入手,看他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从这点上来判断,联豫对于西藏地方在近代化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兴办教育为例,联豫到藏后,曾表示“即以兴学为先务,多方劝导,逐渐经营,始由前藏办起,以次推及后藏、靖西、达木、山南等处,参酌初等小学及蒙养院章程,以国文为教科主体,改良其习惯语言,期于同我文化,数年来汉番人民,渐知向学之益”。[154]不管是继承张荫棠的做法,还是借助于赵尔丰的支持,他最终还是将这场新政进行了下来,比较好地实施了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管辖,将西藏地方在近代化改革的路上推动了一大步,这是值得肯定的。
1706671219
1706671220 三 驻藏大臣实施新政的意义及其夭折的原因
1706671221
1706671222 1906年4月,清朝中央政府任命张荫棠为钦差大臣进藏处理藏务,筹办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以后张荫棠壮志未酬,由驻藏大臣联豫继续施行新政。清末西藏的这次改革触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西藏地方的旧制度和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使得沉寂了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刮进了一缕新鲜的空气。改革虽未成功,但意义重大,它是清朝中央政府维护西藏地方主权的一次有益尝试。
1706671223
1706671224 (一)驻藏大臣新政夭折的原因分析
1706671225
1706671226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新政停下了脚步,而张荫棠和联豫搞的这场新政也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没有动摇西藏地方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基础上,为西藏地方留下了些许近代化发展的痕迹。有人批判驻藏大臣碌碌无为,有人责怪中央政府不予支持。对于导致这次新政夭折的因素,学术界有很多人分析过,大致有以下几种。
1706671227
1706671228 一是认为张荫棠、联豫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必然导致新政的最终失败。“张荫棠幻想在不触动腐朽的清朝政治制度和西藏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西方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以使西藏日渐富强。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155]
1706671229
1706671230 二是认为张荫棠提出的收回政权的政治主张触动了一大批西藏上层人士,尤其是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僧俗上层的既得利益,因此受到坚决的抵制,如西藏地方政府总是阳奉阴违,推诿敷衍。[156]
1706671231
1706671232 三是认为张荫棠、联豫代表的是清政府统治阶级的立场,因此他推行的大民族主义政策不可能争取到民心。
1706671233
[ 上一页 ]  [ :1.7066711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