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72397
1706672398
副主任 孙勇 仲布·次仁多杰
1706672399
1706672400
编委会成员
1706672401
1706672402
喜饶尼玛 陈谦平 许广智 黄维忠 王川
1706672403
1706672404
统稿
1706672405
1706672406
白玛朗杰 孙勇 何宗英 仲布·次仁多杰
1706672407
1706672408
编务
1706672409
1706672410
涂健 郑丽梅
1706672411
1706672412
《西藏百年史研究》系列丛书课题负责人
1706672413
1706672414
仲布·次仁多杰
1706672415
1706672416
1706672417
1706672418
1706672420
西藏百年史研究 《西藏百年史研究》(中册)编委会
1706672421
1706672422
主编 陈谦平
1706672423
1706672424
副主编 王川
1706672425
1706672426
编委会成员 邹敏 孙扬 熊玉文 车志慧
1706672427
1706672428
1706672429
1706672430
1706672432
西藏百年史研究 中册主编简介
1706672433
1706672434
1706672435
1706672436
1706672437
陈谦平,1955年2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主要著作有《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2003年)、《民国对外关系史论(1927~1949)》(2013年),合著《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2001年)、《中华民国史》(2006年)等,主要参与《南京大屠杀史史料集》的编译。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1706672438
1706672439
1706672440
1706672441
1706672443
西藏百年史研究 导论
1706672444
1706672445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中国国家名称,也是此间中国国家的年号,历史学界将其简称为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中国边疆危局由乱转稳继而大致平顺,走向新时期的中介时期。民国政府成立之初,即宣示“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议: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即所谓“五族共和”。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民族主义从当初建立单一的汉人政权向建立以五族共和为主体的多民族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2],体现了孙中山、宋教仁等人的国际观和建国理念。这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亦于1912年4月22日发布命令:“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3]中华民国实行“五族共和”主张,既是对中国多民族国体的声明,更表现出民国政治领导人对清帝国政治遗产的全盘接收,显然有别于欧洲单一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概念。尤其是中华民国颁布的首部宪法,明确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06672446
[
上一页 ]
[ :1.7066723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