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74910
三、应奖励藏人……对于西藏政府中之重要人物,自达赖以下宜给以相当荣衔使之悦慰,对于人民及喇嘛僧众宜与以小惠,使之归服。
1706674911
1706674912
四、宜宣传主义……现西藏内地对于中央之主义、政策可谓全不明了,云山在拉萨时曾试找一部《三民主义》亦无有,故对于中央与国内情形多成隔膜,甚至发生种种误会,更易为外人反宣传。若能将三民主义及中央一切政策使之明了,则民心自然更易归服,其效能胜于刀兵枪炮多多矣。
1706674913
1706674914
五、应开设学校。前条所谓宣传主义,尚是一时治标之法,而根本要图则在振兴教育。现在西藏几无教育之可言,拉萨一埠并无一所学校。故我政府急应在首都办一西藏学院,一面收纳藏人子弟加以教化,使为内用;一面兼收内地有志边务青年施以训练,使往开化。并宜在拉萨及藏内各要地,次第分设学校,以广教育。
1706674915
1706674916
六、应兴办交通。西藏远处西陲,地势险阻,交通不便。如云山此次随谢专员进藏须假道印度,秘密乔装,受尽种种痛苦,以本国人前往本国领土,须假道外国,已属一种耻辱,且假道外国而须秘密乔装,更是耻辱上复加耻辱。而寄往拉萨之函电,又须由印度经过,种种不自主与不自由,实堪令人痛哭。故我政府急应设法兴办西藏与国内交通,先设邮电直通拉萨及藏内各要地,收回英人在藏所设邮电权……如此不但权利可以收回,国土容易保守,即上述耻辱亦可一雪矣。
1706674917
1706674918
七、应解决目前之康藏纠纷……我政府急应一面严电达赖制止军事行动,一面饬令边军严为防备,然后会同达赖调查生事真相,加以公正处置,并趁此解决中藏一切问题,免生后虞。近阅报载有人主张惩治达赖,此层须请政府详细考虑,郑重其事。在前清末年曾褫夺达赖名号,加以惩治,但西藏人民仍信仰达赖如故,不但毫无效果,且徒损威信,前车可鉴,不可不慎也。[182]
1706674919
1706674920
1706674921
1706674922
谭云山的这篇《藏事意见》书,切中时局,颇为中肯,明确对藏政策的前两个要点,更是高人一筹,其中的多项建议,也为以后国民政府所采纳。而四、五、六三个要点更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央政府对藏主权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意见都无法实现。只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建议才得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有了巨大的提高和发展。
1706674923
1706674924
[1] 唐麦·顿珠次仁:《西藏拉萨初建水电站的尝试》,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5,第35页。
1706674925
1706674926
[2] 在本课题组三次讨论中,喜饶尼玛等专家都持有这种观点。
1706674927
1706674928
[3] H.E.Richardson,High Peaks,Pure Earth,Serindia:Publications,1998,p.609.
1706674929
1706674930
[4] http://baike.baidu.com/view/4246647.htm.
1706674931
1706674932
[5] 朱少逸:《拉萨见闻记》,商务印书馆,1947。
1706674933
1706674934
[6] 《十三世达赖喇嘛传》,孟庆芬译《十三世达赖喇嘛向各寺庙和宗谿发布之训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第55~57页。
1706674935
1706674936
[7]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民族出版社,1989,第128页。
1706674937
1706674938
[8] “永系”是一种统一的田赋性质负担,以征收实物为主,同时摊派差役的制度。
1706674939
1706674940
[9] 差巴,意为支差者,是领种地方政府的差地,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于堆穷。堆穷,意为小户,主要指耕种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给的少量份地,为农奴主及其代理人支差的农奴。堆穷多由差巴下降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外来的逃亡户。差巴中的富裕户和堆穷中的个别户,由于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并转嫁其负担于贫苦农奴和奴隶,而使其阶级地位上升为农奴主代理人。在阶级分化中,差巴可以下降为堆穷,堆穷可以上升为差巴,但差巴下降为堆穷的居多。差巴和堆穷破产后,还会下降为奴隶。
1706674941
1706674942
[10] 〔日〕多田等观:《入藏纪行》,钟美珠译、陈俊谋校,“西藏学参考丛书”第二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第24~25页。
1706674943
1706674944
[11] 拉普·次旺多吉:《回忆我的父亲龙夏·多吉次杰》,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第47~48页。
1706674945
1706674946
[12] 肖怀远:《半殖民地时期的西藏地方货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706674947
1706674948
[13] 中国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金融研究所钱币研究小组:《西藏地方钱币概述》,《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
1706674949
1706674950
[14] 1909年(宣统元年)冬,清朝政府正式在西藏设立邮区。首先在拉萨设立邮政总局,此后陆续在察木多(昌都)、江孜、帕里、日喀则和亚东、硕般多、江达等地建立起七个二等局,加上日喀则的西藏邮政总局代办所,一共八局一所。最初使用的是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鲤鱼、飞雁图邮票,后因邮政业务的发展,加之当地所用币值不同,为了适应当地文字和币制的需要,就在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鲤鱼、飞雁图邮票上加盖上中下三行汉、英、藏三种文字的币值(银圆、英属印度卢比、藏币),从1911年(宣统三年)3月1日起在西藏发行,全套邮票共11枚,限在西藏各局贴用。这种加盖邮票是我国限省内使用票的先例,也是我国邮票自行加盖外币面值的首例。
1706674951
1706674952
[15] 西藏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藏邮史,与西藏社科院一道为了查证“札康”成立时间,翻遍了布达拉宫下面的历史档案馆的所有邮政资料,找到了20世纪初西藏地方邮局“札康”成立时的布告底稿,证实为藏历水鼠年四月十九日,即1912年5月26日。
1706674953
1706674954
[16] 黄慕松:《使藏纪程》,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三种合刊本,1991,第307页。
1706674955
1706674956
[17] 《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民族出版社,1989,第130页。
1706674957
1706674958
[18] 陈炳:《藏军史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5,第93页。
1706674959
[
上一页 ]
[ :1.706674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