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89806
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行于回回(指回鹘人)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回回字则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傍上凑成。
1706689807
1706689808
由上可以看出,回鹘文字母数量呈与时俱进之势,先为18个符号,后发展为21个,最后才发展成23个。这是学术界目前通行的说法。而实际上,在早期回鹘文中,其字母数只有15个,依次为:
1706689809
1706689810
1. a、ä、n
1706689811
1706689812
2.ï、i
1706689813
1706689814
3.o、u、ö、ü
1706689815
1706689816
4. g、k
1706689817
1706689818
5.y
1706689819
1706689820
6.q、γ、x
1706689821
1706689822
7.b、p
1706689823
1706689824
8.s、š
1706689825
1706689826
9.t
1706689827
1706689828
10.d
1706689829
1706689830
11.l
1706689831
1706689832
12.m
1706689833
1706689834
13.č
1706689835
1706689836
14.r
1706689837
1706689838
15.w[4]
1706689839
1706689840
1706689841
1706689842
关于这一点,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八对回鹘文所作的记述可与之印证:
1706689843
1706689844
畏吾儿字虽有二十余母,除重名外,止有一十五音。因此,应声代用者多矣。
1706689845
1706689846
1706689847
1706689848
1706689849
图5-2 回鹘文字母表
1706689850
1706689851
其中,n和g两个字母连写即表示ng,故有学者认为回鹘文字母最初应为16个,“用以表达36种左右突厥音位及其变化。后来字母有所增加,但也不超过20个,应声代用之字甚多。回鹘文字的这些特征,有时会造成回鹘文文献的破读显得非常困难”。[5]这也是可以接受的说法。
1706689852
1706689853
在23个字母中,5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18个用来表示21个辅音。字母的写法有字头、字中、字尾之分,形式不一。其写法最初由右向左横书,后可能受汉文的影响而改为自上而下直行竖写。早期回鹘文中的s和š,n和a(在词中),x和q不加区分,只是后来才在相应的字母之左或右加一点或两点以示分别。早期回鹘文文献中的y和w也不加区分。在字体上,回鹘文的形式也比较多,有棱角突出的刻经体,有笔画圆润的写经体,有龙飞凤舞的草书体,也有线条流畅的行书体,更有书写直硬的硬书体和字体紧凑的活字体。[6]回鹘人用这种文字著述了大量的文学、世俗作品,并翻译了大量的摩尼教、佛教、景教和道教经典。从近、现代的出土文物看,回鹘文一直流行到15世纪,其后虽趋衰亡,但并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直到16世纪还为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维吾尔人所使用,在甘肃河西走廊更是使用到17世纪后期。
1706689854
1706689855
回鹘文字在河西地区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使用,这从清人吴广成著《西夏书事》卷十二中可得到印证:
[
上一页 ]
[ :1.7066898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