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93076
1706693077
1706693078
1706693079
图一 羌族地区简图
1706693080
1706693081
往松潘、九寨沟的公路沿着岷江干流北去,途经汶川、茂县一带,路两旁所见皆为已开发的山田,或只是光秃秃的荒山,林木绝少。离开沿岷江的主要公路往各支流去,仍然看不见大片的森林。只有深入山沟之中,或攀上高山背面,才有大片的林木。这是近年来,特别是1980年代之后,过度砍伐的结果。理县、黑水、松潘等地原来更以森林资源丰富著称,但近年来森林覆盖区也在急速减缩之中。自1998年以来,中国在岷江上游实施“退耕还林”,森林砍伐已全面禁止。
1706693082
1706693083
完整的森林多分布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区,主要由松木林构成,松林下盛产各种菌菇类植物。如松潘小姓沟中所能采集到的食用菌类,以当地的汉话来说便有:杨柳菌、獐子菌、刷把菌、鸡蛋菌、羊肚菌、白松菌、白桦菌、草菌、黄连菌、羊角菌、乌鸦菌、鸡菌、猴头菇、蘑菇、草菇、香菇、金针菇、野木耳、马屁包等等。整个山区除林木、菌菇之外,还盛产各种药材。冬虫夏草、大黄、天麻、羌活、川贝、川芎、当归、党参等等,都是本地特产。在过去,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除了目前作为一级保护动物的大熊猫、金丝猴与牛羚外,还有三种熊(马熊、棕熊、黑熊),两种豹子(土豹子与金钱豹),以及小熊猫、豹猫、獐子、麂子、鹿、狼、豺狗、野猪、土猪子等等。如今也因为滥猎、盗猎,动物少了很多。田间、林中与高山草原上,又盛产各种野禽。经常可猎得的野鸡便有贝母鸡、杨角鸡、石板鸡、聒聒鸡、马鸡、松鸡、坨坨鸡、金鸡等等。
1706693084
1706693085
森林上方近山棱的缓坡,高度约在海拔3500—4500米之间。由于高寒,冬季积雪,树林只呈零散、小区域分布。然而到了夏季,由于日晒充足而成为丰盛的草场,这儿是羌族放养牦牛与马的地方。森林下方,高度约在2000—3000米的山腰缓坡处,被人们辟成梯状山田,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近河谷的河坝,海拔高度约在1000—2500米之间,则有宽广而日照较好的可耕地,这儿由于交通方便,近年来多成为经济作物的产区。
1706693086
1706693087
总之,本地自然环境上的特色是:一方面,沟中垂直分布的山田、森林、草场构成丰富经济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所需,使得“沟”成为一个个相当自足的生态区。另一方面,沟与沟之间因高山隔阻,交通困难,这又使得沟中的村寨居民成为相当孤立的人群。唯近年来,由于沿河谷的公路开发,各地的羌族往来较密切,他们多余的农林产品也因此有机会对外运销。
1706693088
1706693089
北川的地理环境与岷江上游地区有些不同。这儿的山区海拔高度较低,山区林木以混合林为主。北方接近松潘或南坪的地区,有较丰富的林木;也由于较接近汉区,本地的开发历史较早。除了出产一些药材与出外打工之外,本地村民几乎全赖农业生产。但与岷江上游地区相比,本地与成都平原的来往较密切、频繁。
1706693090
1706693091
一、各行政区简介
1706693092
1706693093
汶川 由都江堰市(灌县)过青城大桥入山,车行约一小时便到达汶川县南端的漩口与映秀镇。映秀旧称娘子关。许多羌族人都认为,过去映秀与漩口都是羌族分布的地方,但目前这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汉族。由此沿岷江北行,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即到达汶川的绵篪乡。这儿号称是“西羌第一村”——阿坝州最南端的羌族村寨在此。汶川旧县城在绵篪、羌锋一带,清代的瓦寺土司在附近镇守。今之汶川县城——威州镇,还在北去车行半小时之处。汶川县城是羌族的文教中心,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与阿坝师范专科学校都在此。因此威州镇也是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本土研究与推广中心之一。
1706693094
1706693095
汶川县有汉族、羌族、藏族与回族。据1985年的人口统计,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1.88%,羌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6.18%,藏族约占11%,回族仅占0.8%。目前羌族人口可能已占汶川总人口的40%。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行,1980年代以来愈来愈多的地方干部与公职人员由少数民族担任。事实上,羌族主要分布在县北,岷江、杂谷脑河及其支流沿岸的龙溪、克枯、雁门、绵篪等地,是汶川羌族村寨的主要分布地。这些地区的羌族,更因为长久以来接近汉人地区,受汉文化影响相当深。目前绝大部分岷江东岸的村寨居民,已普遍将汉语当作母语,本土语言消失殆尽。
1706693096
1706693097
理县 由汶川沿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西行,便逐渐进入理县地区。理县也是汉、羌、藏与回族混居的地方。嘉绒藏族在此人口最多,最具社会、政治优势。理县自古以来就是汉人与嘉绒藏族(旧称西番)贸易的孔道重镇,而今又是西去阿坝州政府马尔康之大道上的中间要镇。因此,理县羌族长期以来受嘉绒藏族与汉族双重影响。在这儿,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堡以东,西边便是嘉绒藏族的居住地。桃坪、通化、薛城附近各沟,都是羌族村寨的分布地区,其中蒲溪沟是最深入大山中的一条沟。
1706693098
1706693099
通化、薛城一带的羌族,常自豪于他们过去与嘉绒人同为“五屯”之民1,有事时受清政府调度出征。本地羌族各村寨在清代有的属于五屯中之“九子屯”。相较于北岸各沟的羌族村寨居民来说,蒲溪沟羌族受嘉绒藏族的影响较少。如薛城、通化附近羌族戴头巾的方式——“搭帕子”——与嘉绒藏族相似,而蒲溪沟羌族妇女则是“包帕子”2。
1706693100
1706693101
茂县 由汶川县城沿岷江北去,不久便进入茂县。茂县,目前是羌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也被认为是最典型的羌族地区。岷江东岸有南星、石鼓、永和沟、水磨沟、石大关、叠溪、太平等沟与聚落,西岸有牟托、刁林、黑虎沟、松坪沟、杨柳沟、牛尾巴等,这些都是羌族村寨聚集之地。沿岷江支流黑水河,又有三龙、洼底、曲谷、维城等沟。向东越过土地岭梁子,湔江水系的土门乡也属茂县的行政管辖范围。茂县县城,本地人称之为凤仪,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比起威州镇来说,这儿更具少数民族色彩:街道上常见进城销货、购物身着民族服饰之羌族妇女。在凤仪北方不远的两河口,黑水河在此由西方汇入岷江。至少由清代以来,当地人便称凤仪、两河口以北地区为北路;此地以南,岷江东岸各沟为东路,岷江西岸各沟与黑水河流域则是西路。
1706693102
1706693103
一般而言,岷江东岸各沟及沿江的河坝地区生活条件较佳。愈往西、往北,愈山高谷深,寨子常坐落在很高的山上。由谷底河坝走到寨子,常需在陡峭的山道攀爬二至四个小时。由于高寒与土地贫瘠,居民的生活相当艰苦。在这儿最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是,由东向西、由南往北,都呈现由汉至藏(嘉绒)的过渡现象。愈靠东方、南方的村寨,愈受汉文化的影响;愈往西、往北去,便愈多嘉绒藏文化因素。可以说,如果在文化上羌族是汉、藏间的过渡,那么茂县最西方的曲谷、维城与最北面的牛尾巴与双泉等地羌族,便是羌、藏间的过渡类型。他们许多文化与宗教习俗,都深受黑水与松潘藏族影响。茂县最东边的土门乡羌族,则已完全汉化,在清代时,此地与许多东路村寨都曾被官府划为“汉民里”。
1706693104
1706693105
由曲谷越过瓦钵梁子,便进入黑水县藏族村寨地区。黑水县东半部的藏族,以汉语自称“藏族”,然而以母语却自称“尔勒玛”,此与曲谷、三龙各地羌族的自称类似。
1706693106
1706693107
北川 由茂县越过土地岭梁子,经土门往东下河谷,便进入湔江流域的北川县。比起岷江上游的阿坝州,这儿山岭的海拔高度较低,河谷盆地较宽。成片的大森林几乎不见,只在西北角的小寨子沟一带有较完整的森林。湔江有四条重要支流:青片河、白草河、白泥河与都坝河。同样地,愈往上游去的山区村落生活较苦,愈往下游村落生活较宽裕。往西北去,还可见一些非汉本土文化遗痕;往东南,则所见与川西汉人聚落无异。目前羌族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半部的青片河、白草河两岸及其支流地区。过去在明、清时期,这一带居住的是以“好为乱”著称的青片羌与白草羌。然而到20世纪中期,本地居民几乎都自称是汉人。当前的北川羌族,大多是在1980年代中,经由民族识别、登记而成为羌族的。据本地民族干部称,目前羌族约占北川总人口的40%。
1706693108
1706693109
北川的旧县城在治城,附近有著名的“禹穴沟”。新县城向东移至曲山镇。由于明、清以来移入大量逃难、垦荒的汉人,因此当地居民的汉化程度相当深。到1950年代,原住民语言、文化早已完全消失,只有青片河流域最西方的上五寨还保留一点本土文化残痕。1980年代以来,北川羌族努力与茂县等地羌族交流,学习本民族文化。
1706693110
1706693111
松潘 县城附近的海拔高度约在2700米左右。当地居民有藏、汉、羌、回等民族。一般而言,汉族与回族居城,藏族与羌族居乡。羌族人口只占松潘总人口很小的一部分,分布在松潘南部的镇江关、小姓沟与双泉一带。镇江关由于位于沿岷江的大道上,因此附近羌族居民大多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在许多离公路较近的村寨中,本土语言已消失殆尽,居民之间只通行汉语。小姓沟北岸各小沟,是热务藏族村寨分布之地。南岸则多为羌族所居,著名的有尔边三寨(大尔边、小尔边、朱耳边)与埃期沟各寨。小姓沟中各村寨居民,特别是埃期与大尔边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浅,受藏文化影响较深。松潘最南端的双泉沟羌族,位置接近茂县杨柳沟与牛尾巴,这几处的羌族在语言、文化上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文献中,这一带村寨住民都被称作“生番”或“杨柳番羌”。
1706693112
1706693113
镇江关与小姓沟一带因接近松潘高原,河谷海拔高度已相当高,因此相对看来四周的山还不如茂县、汶川一带的山势来得壮伟。由于地理上属高寒地带,一般而言,农业生产不如汶川、茂县等地。然而部分地区森林植被却保存得很好,因此当地的羌族可由森林中得到部分收入,以补农业之缺。唯过去数十年来,因过度砍伐,森林受到很大的破坏。
1706693114
1706693115
二、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谁是羌族?
1706693116
1706693117
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的羌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我希望在本书一开始,可以给读者们一个概括的羌族印象。譬如,这个民族的人长得如何,他们说什么话,他们有何文化特征等等。然而,这些对我而言有些困难。我们常认为一个民族自然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或体质特征——这是在一种典范的民族概念下人们对“民族”的刻板印象。无论如何,在语言、体质或文化表征上,各地羌族都有些差异。羌族,像是汉、藏间的变色光谱,愈往东南,那儿的羌族便愈像汉族;愈往西北,当地的羌族就愈像藏族。
1706693118
1706693119
语言 在羌族地区最常听见的共同语言是一种汉语川西方言——他们称之为“汉话”。另外有一种本土语言,本地人称为“乡谈话”。由于各地口音差别很大,因此“乡谈话”只能通行于很小范围的人群内——通常是一条沟之中。西路与北路各沟、各村寨的羌族,许多人都能说乡谈话与汉话。岷江东路各村寨羌族,几乎都只能说汉话。北川地区大部分的羌族,在他们祖父那一代说的便都是汉话了。目前只在青片上五寨地区,有少部分老人还记得一些本地土语词汇。住在城镇中的羌族,一般都说汉话;知识分子还能说普通话。有些村寨中说的乡谈话,还夹杂大量的汉语词汇。只有离公路较远的深沟高山村寨,才是全然说乡谈话的地区。
1706693120
1706693121
所谓“乡谈话”,也就是语言学分类下的“羌语”,其中包括许多彼此沟通困难的地方方言。这些羌语方言,从某些语言学者的观点,又分为南部方言与北部方言;这两个方言群,又各分为五个地方土语。3事实上,在同一土语群中的人们,彼此也不一定能用乡谈话沟通。正如一位羌族朋友所说的:“我们的话走不远;一条沟有一条沟的话,有时同一沟中阴山面与阳山面的人说话都不一样。”正因为以乡谈话沟通有困难,所以各地羌族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汉话。东路羌族经常自豪于他们能说很好的汉话。甚至他们认为汉话是“不需要学就会的语言”,而乡谈话却需要学。相反,西路与北路的羌族虽然说起汉话来口音重,但有些男人却能说一些邻近的藏族方言。譬如,有些松潘埃期沟的羌族能说一口热务藏语;许多理县羌族也会说嘉绒藏语。在过去,语言的使用在这儿似乎也与社会阶级有关。由于嘉绒藏族土司在西路与北路较具势力,“嘉绒话”在他们的势力影响范围内相当于一种官方语言。因此从前西路、北路说“羌语”的土司头人,通常也会说嘉绒藏语。在较靠近汉区的东路地区,自然“汉话”是过去头人们最常用的语言。
1706693122
1706693123
除了地域性语言差别外,男女的语言使用也有不同。与女人相比,通常男人的汉话(或藏话)说得要好得多。据他们说,这是因为女人不常接触外界,所以其他语言说不好。即使在乡谈话上,他(她)们也认为男人的词汇多而灵活,女人的语言则保守而较具地方特色。所谓男子的羌语词汇多而灵活,显然是因为他们用了许多汉语、藏语与邻近羌族方言的借词。除此之外,同一村寨上下世代人群间的语言似乎也有些差别。理县蒲溪沟的一个中年人曾告诉我,当地许多老年人用的词汇现在已完全不用了。更普遍的是,保留“古语”较多的羌族端公唱词,目前绝大多数的本地羌族人都听不懂。
1706693124
1706693125
体质特征 在体质特征上,羌族也呈现由汉到藏的中间过渡形态。人们常以体质特征来界定一个民族,而羌族的例子却说明,“体质”在区别族群或民族上有其限制。譬如,一般认为与汉族相比较,藏族的鼻子较大,皮肤较黑,身材较高。如此说来,北川地区的羌族在体质外观上与汉族全然无异。在岷江上游地区,一般来说,则是靠近嘉绒藏族的西路、北路各村寨人群具有较多嘉绒藏族体质特征,而东路各村寨羌族则看来与汉族无异。这中间的羌族,则呈现由邻近人群间细微差异所构成的由汉到藏之连续变化。
[
上一页 ]
[ :1.7066930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