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94131
1706694132
对于本书之征求意见稿,国内民族、历史、考古、语言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政府更在干部群众中组织讨论,得到了羌族人民的各界代表,特别是老红军战士何玉龙、苏星、马福寿,以及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王泰昌等同志的热情关怀和肯定。
1706694133
1706694134
这一段简短的文本中,披露了清末民国以来一个“民族”形成的三个面向,或者说,三个重要的“情境”。第一,在民族、考古、语言等新学术工具与新的历史书写下,“民族”得到其客观的典范特征。第二,典范的学术知识被转化为民族常识,“民族”得以建立在土著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ew)与主观认同之上。第三,所谓土著观点,经常不是所有土著的观点,而是土著群体内部分人士所决定的“土著观点”。
1706694135
1706694136
由早年的刘师培、章太炎到当代的顾颉刚、马长寿、李绍明等,这些学者在研究、书写羌族历史时,心中都未必要建构“羌族”。然而,在学术传承与时代背景下,他们对羌族历史之研究、书写被主流社会认为最具说服力也最具权威性,因此成为学术典范。“羌族史研究”只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说明,为何在清末民初一度代表“新史学”主要内涵的“民族史”研究,在中华民族中各个民族形成之后,悄悄退出了历史研究的主流。
1706694137
1706694138
但这整个华夏或中国边缘的再建构,只是长期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刘师培、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可以说是此历史过程的创造者。因此在新的时代氛围下,他们毫无选择地投身于一个中国边缘的再塑造工程之中。在下一章里,我将说明这个长程的华夏边缘建构历史。
1706694139
1706694140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281页;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第77—80页;[日]白川静:《羌族考》,载《甲骨金文学论丛(第九册)》,油印本,1958,第45页;[日]岛邦男:《殷虚卜辞研究》,温天河、李寿林译,台北:鼎文书局,1975,第404、423页。
1706694141
1706694142
2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118—120页。
1706694143
1706694144
3 章炳麟:《检论·序种姓》,上海:右文社,1919;傅斯年:《姜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卷,1930年第1期,第130—135页。
1706694145
1706694146
4 [日]森安太郎:《皇帝的传说: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王孝廉译,台北:地平线出版社,1979,第149—174页;[日]白川静:《羌族考》,第四、五、六章;印顺法师:《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台北:华冈出版公司,1975。
1706694147
1706694148
5 顾颉刚:《“四岳”与“五岳”》,载《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日]白川静:《羌之岳神崇拜》,见《羌族考》,第四章。
1706694149
1706694150
6 徐旭生:《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载《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706694151
1706694152
7 徐中舒:《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载李绍明、程贤敏编《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第68—75页。
1706694153
1706694154
8 中国民俗传说中,姜太公佐助武王伐纣之事,便是此历史记载的民间版本。
1706694155
1706694156
9 傅斯年:《姜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钱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第1—54页。
1706694157
1706694158
10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120—125页。
1706694159
1706694160
11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131页。
1706694161
1706694162
12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第47页。
1706694163
1706694164
13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第47页;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1706694165
1706694166
14 姚薇元:《藏族考源》,《边政公论》1944年第1期。
1706694167
1706694168
15 安应民:《吐蕃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1—21页。
1706694169
1706694170
16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第191—204页。
1706694171
1706694172
17 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4期,第95—96页;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第143页。
1706694173
1706694174
18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297—356页。
1706694175
1706694176
19 Choyun Hsu & Katheryn M. Linduff,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33-67.
1706694177
1706694178
20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第16—29页。
1706694179
1706694180
21 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Studia Serica 2),1941,第58—190页;孙宏开:《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载《西南民族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孙宏开:《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第53—61页。
[
上一页 ]
[ :1.706694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