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94433e+09
1706694433
1706694434 当代民族识别与分类,在过去的“羌人地带”上,基本上沿承着汉人心目中羌、番、夷的区分概念。在此地带上过去被称为“番”的,其后裔大多被归类为“藏族”,成为460万藏族中最东边的一部分。在此地带的南端,过去被称作“夷”的人群,其后裔如今被识别为“彝族”,成为660万彝族最北边的一部分。而“羌民”成为羌族,人数仅约20万,且不见于别处。羌族人数虽少,但前述“典范羌族史”说明,汉族、藏族、彝族及许多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所谓氐羌系民族)中都有羌族的成分,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中的兄弟民族。羌族成为了汉、藏、彝与广大“西南氐羌系民族”间的黏合剂。羌族也颇以此自豪,他们常说,我们羌族是藏族、彝族的祖先,或说羌族是比汉族更古老的华夏族。“典范羌族史”虽然可发挥民族团结的功能,但在另一方面,这“历史”也借由书写民族间的战争、征服、驱逐、迁徙,来将当前国族结构中的核心与边缘区分合理化。
1706694435
1706694436 无论如何,羌族的确是个重要的民族;重要的是“羌”这个族名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此记忆所蕴含的历史过程。经由“羌人地带”形成与变迁的历史记忆,我们可以了解华夏与西部异族之间曾有一个漂移的、模糊的族群边界。由华夏边缘观点的历史来看,发生在边缘的战争、仇恨固然都是事实,然而华夏边缘有地理上的漂移,相关的文化表征与人群认同也都因时变化。可以说数千年来,此核心与边缘一直在调整、谋求相处之道。
1706694437
1706694438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岷江上游村寨人群并非仅为华夏边缘。自唐代以来另一个核心——吐蕃与其佛教文化——曾将它的边缘由西向东推移,在明、清时也将部分岷江上游人群变成其边缘。再者,近代西方基督教文明国家在东方的扩张,又企图将这些羌民变成另一个边缘——以色列人的后裔、基督教文明人群的边缘。造成在20世纪的前半叶,有些羌民自称是吐蕃后裔,有些自称是以色列人后裔,有些自称是汉人或羌人后裔。因此,羌族成为新的华夏边缘,还经历了一种边缘论述覆盖另外两种边缘论述的过程。无论如何,相较于华夏的历史论述来说,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核心与藏传佛教文化核心的历史论述相当微弱。这也是为何岷江上游“羌民”今日未成为藏族,也未成为一个独立的东亚以色列民族的原因。37
1706694439
1706694440 在这一章中,我所述的是一个华夏边缘观点的“羌的历史”。事实上,在此历史中有一个关键尚未被提及,即历史上“羌人”的自我认同与本土历史记忆。在本章中,除了略述清代以来北川羌人之认同变迁外,我并未对此多作说明。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缺乏中国历史上“羌人”之本土认同与其本土历史记忆资料。虽然如此,由近百年来的地方文献、学者们的田野采访以及今日羌族之记忆,至少我们可以重建20世纪上半叶以来岷江上游与北川村寨居民之自我认同、历史记忆及其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并非只是被动接受外人赋予的历史记忆。他们有自身的历史记忆,同时也采借、修饰来自外界的历史记忆。过去华夏对异族的历史与文化书写只流传在华夏之间,以强调“蛮夷”的异类本质。在近代国族主义之下,如今“羌族史”书写不只是为了让汉族阅读,也为了让羌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阅读。国家教育与各种传播媒体(包括民族学者),将民族知识传入各个村寨之中。当羌族阅读各种核心群体建构的“羌族史”,并从中得知其民族生命与认同之后,他们也开始写自己的“历史”。这个过程涉及人群间许多神话、历史与文化的争辩、修订与建构。
1706694441
1706694442 1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136—137页。
1706694443
1706694444 2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八章。
1706694445
1706694446 3 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第583—624页。
1706694447
1706694448 4 “播巴”是卫藏各族群最大范畴的共同自称词。
1706694449
1706694450 5 如《新唐书》中记载,吐谷浑“其官有长史、司马、将军、王、公、仆射、尚书、郎中,盖慕诸华为之”。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1706694451
1706694452 6 冉光荣等:《羌族史》,第179—190页。
1706694453
1706694454 7 冉光荣等:《羌族史》,第173页。
1706694455
1706694456 8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下》。
1706694457
1706694458 9 《宋史》卷四九六,《蛮夷四》。
1706694459
1706694460 10 Thomas Torrance, The History,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Ch’iang, pp.5-12;冉光荣等:《羌族史》,第100—101页。
1706694461
1706694462 11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七下》。
1706694463
1706694464 12 《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一》。
1706694465
1706694466 13 (清)张澎:《蜀典》卷一,《堪舆类》。
1706694467
1706694468 14 北川之青片地区,在明清时期曾隶属茂州、松潘厅或叠溪营管辖。
1706694469
1706694470 15 冉光荣等:《羌族史》,第174—179页。
1706694471
1706694472 16 《宋史》卷四九六,《蛮夷四》。
1706694473
1706694474 17 《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一》。
1706694475
1706694476 18 (明)朱纨:《茂边纪事》,《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706694477
1706694478 19 《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一》。
1706694479
1706694480 20 《明实录》卷一三八二、一三八九、一四三三、一四三六、一四三九。
1706694481
1706694482 21 (清)杨迦怿:《茂州志·里甲》。
[ 上一页 ]  [ :1.7066944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