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694731e+09
1706694731
1706694732 又如,1940年代在西南考察的庄学本,也曾记录夷族(彝族)文书中的一个夷族祖先来源之说:
1706694733
1706694734 远古时代乔姆家有弟兄三人……(洪水过后,老三乔姆石奇独活。乔姆石奇的三个儿子原来不会说话,他们以竹筒在火中烧出爆烈声,三个哑巴吓得惊呼……)大的叫Atzige(罗语),二的喊Magedu(番语),小的呼“热得很”(汉语)。从此他们说三种不同的语言,成为夷、番、汉三族的祖先。15
1706694735
1706694736 部分苗族中亦有苗、汉、彝为三弟兄的祖先起源故事;傈僳族中也有傈僳、汉、彝为三弟兄的说法。16虽然我并未在这些地区做过调査研究,但上述例子说明,当部分西南族群被汉人分类而“民族化”之初(约1930—1940年代),他们以“弟兄祖先故事”来合理化他们心目中的新族群关系。这或由于他们也具有“弟兄祖先故事”历史心性,因而以新的“历史”来强调各族群间的区分与对等。在汉人底层民间社会,以口述传承的家族史记忆中,“弟兄祖先故事”也并不少见。因此,毫无疑问,岷江上游“弟兄祖先故事”是一种本土“历史”,但却不是羌族所特有的本土“历史”。更何况,在下一章中我将说明,强化与凝聚羌族认同的“历史”,主要是外来的“英雄祖先历史”而非“弟兄祖先故事”。
1706694737
1706694738 1 所谓“化夷传说”,我认为是指一种历史记忆与叙事——在此记忆与叙事中,一位由本地迁往异域的人,在该地被土著奉为神或王。或者,在土著接受此种“历史”之后,他们相信“一位由外地来的人在本地被奉为神或王,开创本地文明”。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255—287页。
1706694739
1706694740 2 《后汉书》记载,周武王封商王子箕子于朝鲜,于是箕子教土著种田、养蚕,并以礼义法条来教化约束他们。《史记》记载,春秋时居于东南之吴国王室,其始祖是周的一位王子,太伯;他因让位而由渭水流域奔逃到长江下游的吴国,在此教化土著荆蛮。见《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1706694741
1706694742 3 《晋书》卷一一六,载记第十六《姚仲弋》。
1706694743
1706694744 4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82页。
1706694745
1706694746 5 (清)吴士鉴:《晋书斠注》卷一一六,载记第十六,引《元和姓纂》。
1706694747
1706694748 6 王明珂:《起源的魔力及相关探讨》,《语言暨语言学》2001年第2卷第1期,第261—267页。
1706694749
1706694750 7 在茂县太平牛尾巴寨,有部分老人则说,大尔边、朱尔边与小尔边——所谓“尔边三寨”——是由牛尾巴寨迁出的三弟兄所建立的。
1706694751
1706694752 8 有关理县杂谷脑河流域的羌族,请参考本书第一、二章之相关说明。
1706694753
1706694754 9 Henry S. Maine,Ancient Law: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 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 first published in 1861, New York: Dorset Press,1986.
1706694755
1706694756 10 René Girard, Violence and the Sacred, trans. by Patrick Greg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61-63.
1706694757
1706694758 11 有关牛部落与羊部落之口述资料与分析,见本书第三章。
1706694759
1706694760 12 René Girard, Violence and the Sacred, pp. 143-168.
1706694761
1706694762 13 如口述资料例8,“黄巢”“秦朝”对这位老人来说,不只是时代指涉模糊,朝代名与人名之分也是不清楚的。
1706694763
1706694764 14 华企云:《中国边疆》,《新亚细亚丛书边疆研究之二》,上海:新亚细亚学会,1932,第332页。
1706694765
1706694766 15 庄学本:《西康夷族调查报告》,《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族学会民俗丛书专号2·民族篇26》,西康省政府印行,1941,第152—155页。
1706694767
1706694768 16 李海鹰等:《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査》,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6,第179—181页。
1706694769
1706694770
1706694771
1706694772
1706694773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1706692451]
1706694774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第八章 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
1706694775
1706694776 在本书前面的部分,我曾提及过去岷江上游与北川地区“一截骂一截”的族群认同体系。我也说明在此狭隘的本村寨、本沟认同之中,凝聚及区分村寨人群的共同起源记忆经常是一些“弟兄祖先故事”,这是一种本土历史。在本章中,我将介绍另一种本土历史,即本地人在“羌族”认同下所相信的或建构的本民族的“过去”。也就是说,这种历史记忆的背景是一种超越村寨与沟的“羌族”认同,而且这种历史记忆多少都与“英雄祖先”有些关系。
1706694777
1706694778 “羌族”的概念,在本地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我的田野采访中,绝大多数的村寨居民说,在1960年代之前他们没有听过“羌族”这个称呼,或者并不清楚哪些人是“羌族”。事实上,在20世纪前半叶,即使作为羌民研究的中外学者,对羌民或羌族的范围认知也不一致。无论如何,进入岷江上游的西方传教士、民族调查者、民国政府地方军政官员,都带来一些新的民族知识。来自各文化核心(西藏、中原与西方)的信息,在岷江上游地区各土司、头人、端公、喇嘛间流传,因此他们逐渐知道自身是一个“民族”——羌民、羌族或西番、藏族。同时他们也被告知一些本民族的历史——炎帝与三苗子孙、以色列人的后裔或吐蕃王族之后。
1706694779
1706694780 这种本土的“羌民”或“羌族”认同,或一种以“借”“热”“尔玛”等自称族名来表述的我族认同,早期只流传在少部分本地民众之间。他们是一些较有机会接触外来知识的“本土知识分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这些“本土知识分子”主要是能读汉文的土官、村寨长老与头领、端公以及本地基督徒领袖们。他们都因对“外界”与“过去”有丰富的知识而为村寨居民所敬重,他们也因为有知识而掌握权力,得以将自己的知识与诠释推广流传。更重要的是,由于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心目中的“我族”范围已不限于本村寨或本沟的人群。
[ 上一页 ]  [ :1.7066947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