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695288
相对于汉晋时期华夏对于“羌人”的文化描述,近代学者对于“羌族”之文化描述不仅仅内容繁复,而且与前者有本质上的差别。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疆异族文化描述,主要是塑造华夏的“异化边缘”。因此诸如“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或“妻寡母釐嫂”等语辞,常重复用于描述不同时空之异族。近代受“民族主义”与“民族学”影响之中国学者,他们对中国“边疆民族”的描述则有不同旨趣。首先,在1920—1940年代间,从前西南“蛮荒瘴疠”之地,此时已成为国族不可分的西南边疆。然而在当时中国边疆研究者的边疆描述中,当地“非汉族群”仍被学者视为“异化边缘”,只是这“异化的华夏边缘”如今有语言学、体质学、民族学等工具来强化。其次,为了呈现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构成,为了民族政策的规划与实践,识别西南边疆究竟有哪些“民族”,实属必要。也就是说,此时的边疆民族描述,不只是刻画汉与非汉之间的边界,也须识别、刻画各个少数民族间的边界。
1706695289
1706695290
由文化“展演”的层面来说,在本章所述“文化史”中延续的,是一个核心与边缘的族群关系。核心指的是华夏,边缘指被华夏称为“羌”的族群;族群关系则是指两者之间通过文化贬抑、夸耀与模仿、附和所进行的文化互动。此文化描述通过文字、口述、图像与行动的展演,强化华夏心目中“羌人”的劣势地位。在地方层次或在华夏边缘,此异族意象让常与华夏接触的“羌人”感到自身的劣势。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羌人”通常被称作“蛮子”。而相对地,自称“汉人”的华夏,在此华夏认同边缘也常夸耀、展示自身的文化习俗。在同时接触此种文化夸耀下,许多“羌人”学习、模仿华夏文化,而终于采借华夏家族历史记忆而自称“汉人”。这样的文化过程,曾使得华夏的西部族群边缘持续向西迁移。汉晋时期陇西、关中一带被称作“羌”的人群,其后裔在隋唐之际都成了华夏。唐宋时期甘南一带土著还被华夏称作“羌人”,到了明清时期这儿也成了汉人之域。明代北川白草、青片河流域的“羌人”,到了清末民国初年时也都消失了。
1706695291
1706695292
除了因“汉化”而被排除于华夏心目中的“羌人”范畴外,某些地区的“羌人”也因“吐蕃化”而脱离此范畴。宋代以后,许多原被华夏称作“羌”的区域人群,都被华夏视为“番”或“蛮”。吐蕃政治、宗教力量所造成的文化夸耀,也曾使许多“羌人地带”上的人群因模仿、接受藏传佛教与吐蕃文化,而成为华夏心目中的“番”。如北川的白草“羌”,在部分明、清时期文献上也被称作白草“番”,并称他们是“吐蕃赞普之遗种”,他们的风俗也被称为“番俗”。43唐、宋之后,原“羌人地带”的土著在华夏心目中成为“番”,同时汉人对“番俗”的描述,在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羌俗”描述。在本书第六章中我曾提及,在华夏的历史记忆中,“番”代表比“羌”更严格的汉与非汉族群边界划分。因此在文化描述上以“番”代“羌”,也显示中古之后华夏西部族群边缘的变化。
1706695293
1706695294
以此看来,近代中国民族学者探索岷江上游的“羌民文化”,并将其中一些因素理解为更大范围的“氐羌系民族”共同文化遗产,44这些学术探求及其成果所造成的文化展演,则成为另一次华夏边缘变迁的重要转折点。首先,这些探索活动以及学者们对羌民文化的描述(包括汉、羌、藏间的区分),强化了“羌族”这一概念——羌族,一个有共同体质、语言和文化的民族,逐渐成为汉人知识分子的民族常识。通过文化描述,特别是通过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羌族也被建构成一个迷信且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在胡鉴民的著作中,我们看见作者经常以浅演、原始等词,来形容羌民宗教与其他文化特征。45他对羌族宗教及生活习俗“原始性”的描述,通过文字传播,成为一种被展示的社会记忆。此社会记忆被当时的汉人知识分子阅读、获知,逐渐形成他们心目中的“羌族”意象。尽管如此,相较于过去华夏对“蛮夷”的文化描述,新学术下的“羌族”文化书写被描述成有特色的、鲜明的或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许多“羌族”皆乐于展演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下一章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1706695295
1706695296
其次,一个由汉代到明清逐渐萎缩的华夏边缘,或在华夏心目中渐被“番”取代的西方族群边界,在近代被重新发掘、描述,其意义是华夏通过羌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再现与重组,模糊化其西方或西南族群边缘,特别是其与“藏族”间的族群边缘,如此,汉与各族群共聚为一中华民族。没有任何人——无论是民族学者胡鉴民或语言学者闻宥——在建构中华民族的意图下,刻意发掘、再现“羌族文化”。而是我们由华夏边缘的长程历史变迁来看,“羌人文化”通过“汉人”与“羌人”的文化展演,成为一种不断被改变的社会记忆。此社会记忆由于被选择、利用或遗忘,而不断改变着华夏的西方族群边缘。
1706695297
1706695298
胡鉴民与闻宥等人,虽然受近代西方学术(如民族学、体质学、语言学等)与“民族”概念影响,但他们仍是中国历史文化下的产物。他们与《后汉书·西羌传》的作者一样,不自觉地投身于塑造中国边缘的长程工作之中。
1706695299
1706695300
1 [日]白川静:《羌族考》,《甲骨金文学论丛(第九册)》,1958年。
1706695301
1706695302
2 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4期,第71—133页。
1706695303
1706695304
3 汤开建:《党项风俗述略》,《西北民族研究》试刊号,1986,第285—287页。
1706695305
1706695306
4 (清)杨迦怿:《茂州志》卷一,《风俗》;(清)赵德林等修:《石泉县志》卷二,《风俗》。
1706695307
1706695308
5 沈仲常:《从考古资料看羌族的白石崇拜遗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第59—61页;冉光荣等:《羌族史》,第206页。
1706695309
1706695310
6 如《后汉书·西羌传》称其“无相长一”;《新唐书·党项传》称党项各部“不能相统”;或如《隋书·附国传》,称当地人群中“无大君长”。
1706695311
1706695312
7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1706695313
1706695314
8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9—88页。
1706695315
1706695316
9 《北史》卷九六,《党项传》。
1706695317
1706695318
10 北川羌人与明朝的战争过程,见本书第六章。
1706695319
1706695320
11 道光《石泉县志》卷十,《艺文志》。本段大意为:“土著叽喳嘈杂的话很难懂,翻译者为我道来,才知是有人火烧父亲遗体,有人杀牛治病,有人将儿女卖了……我为这些很烦恼忧心,希望能以文明教化洗掉这些野蛮风俗。父老们听了我的话,都惭愧得额头冒汗,也纷纷点头赞同。人之种类虽不同,人性却是一样的,哪一天这儿也可以变成如箕子教化下的朝鲜一样呢?”
1706695321
1706695322
12 在清代本地人观念中,是否得读书应科举,成为汉与蛮之间的族群边界指针。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与相关的蛮、汉区分概念,也表现在《民国北川县志》中一则故老遗闻“刘自元移碑”之中。关于此故事及其隐喻,见本书第六章。
1706695323
1706695324
13 道光《石泉县志》卷五,《武备志三》。
1706695325
1706695326
14 到了1980年代,羌族认同抬头,许多白草河流域原来自称汉人的民众,皆更改族属并自称“羌族”。这时此地羌族村民间才有了争论——究竟走马庙祭的是何卿,还是羌族起义英雄?有些人认为,“走马将军”是受何卿屠戮的羌族头领,“白马将军”则是何卿,本地的“走马庙”祭拜的自然是“走马”而非“白马”。
1706695327
1706695328
15 请参阅本书第六章中“羌人带的萎缩:汉化、番化与夷化”一节。
1706695329
1706695330
16 “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s)一词,是当代西方学者用以形容早期民族学者、探险者对“原始民族”的一种肤浅想象,想象他们的“原始”代表当代人已失去的“纯真”。在此处,我用这个词,指当时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东方某些“原始人群”为上帝的信徒,他们是古代迁徙来此的“古以色列人后裔”。事实上,在部分欧美人士及群体中,此种想象一直延续至今。
1706695331
1706695332
17 《礼记》卷一三,《王制篇》。
1706695333
1706695334
18 《周书》卷四二,《刘璠传》。
1706695335
1706695336
19 Thomas Torrance, China’s First Missionaries: Ancient Israelites, London: Thynne & Co. Ltd, 1937, p.39.
1706695337
[
上一页 ]
[ :1.7066952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