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3236e+09
1706703236 [97]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十二卷,《复曾相》(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
1706703237
1706703238 [98] 《洋务运动》(一)第26页。
1706703239
1706703240 [99] 《洋务运动》(一)第29页。
1706703241
1706703242 [100] 《洋务运动》(五),第492页。
1706703243
1706703244 [101] 《洋务运动》(三),第526页。
1706703245
1706703246 [102]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机器局经费报销折》(光绪九年二月十六日)
1706703247
1706703248 [103] 《洋务运动》(二),第429页。
1706703249
1706703250 [104] 《洋务运动》(八),第467页。
1706703251
1706703252 [105] 《洋务运动》(三),第540页。
1706703253
1706703254 [106] 《洋务运动》(三),第608页。
1706703255
1706703256 [107] 《洋务运动》(三),第541页。
1706703257
1706703258 [108] 《洋务运动》(二),第455页。
1706703259
1706703260 [109] 当时沪局、闽局、津局皆议定数十万,宁局常年以十数万为开支,其他机器局多在数万之列。
1706703261
1706703262 [110] 《洋务运动》(二),第363页。
1706703263
1706703264 [111] 《洋务运动》(四),第147页。
1706703265
1706703266 [112] 《涧于集·奏议》卷四,《会奏闽省接仗情形折》(光绪十年七月十三日)。
1706703267
1706703268 [113]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61页。
1706703269
1706703270 [114] 《洋务运动》(四),第90页。
1706703271
1706703272
1706703273
1706703274
1706703275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06]
1706703276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华洋杂处:夷夏之防崩溃后的中国与西方
1706703277
1706703278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07]
1706703279 借法自强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1706703280
1706703281
1706703282
1706703283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列国的公使入驻北京,领事各居口岸,以其纵向勾连和横向勾连自成规制章法。他们都是来自西方那个世界的国家代表,他们的责分都在于同中国人的政府作直接的交涉和执着的纠结。由此形成的是一种不能用前代的“贡使”与“藩属”相比类的中外交往,又是一种中国人在久拒之后不得不接受的中外交往。而后,作为被交涉和交往的一方,晚清中国的政府体制之中不得不先后蘖生出种种古所未有的机构与职司,以此与西人的规制和章法一面相对应一面相对等。
1706703284
1706703285 在这个被动的过程里,原本名目不清的“抚局”[1]蝉蜕而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时是道光朝已有的“五口通商大臣”演变的咸同之际的“南洋大臣”,以及咸丰十年(1860)设立的“三口通商大臣”演变为同治九年(1870)的“北洋大臣”。在口岸所在的地方,则由海关道身当中西折冲,以“通省交涉洋务事件,统归关道管理”为职分。[2]这一类新出现的机构和职司以“办理各外国事务”[3]为要旨,在传统政治的吏治民生之外已别成一路。它们因外国人进入中国而产生,又因外国人进入中国而越来越膨胀地凸出于当日的时政之中。
[ 上一页 ]  [ :1.706703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