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4262e+09
1706704262
1706704263 [117] 《清末教案》第一册,第920、910—911页。
1706704264
1706704265 [118] 《清末教案》第二册,第658页。
1706704266
1706704267 [119]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三十九,《盛宗丞转江督刘来电》(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三日)。
1706704268
1706704269 [120] 《清末教案》第三册,第249—250、494、701页。
1706704270
1706704271 [121] 《清末教案》第二册,第858页。
1706704272
1706704273 [122] 《清末教案》第三册,第147页。
1706704274
1706704275 [123] 《清末教案》第二册,第414—415页。
1706704276
1706704277 [124] 《清末教案》第四册,第448、455、459页;《中国教案史》,第456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第210页。
1706704278
1706704279 [125] 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第336—337页。
1706704280
1706704281 [126] 《张之洞全集》第二册,第840页。
1706704282
1706704283 [127] 《清末教案》第二册,第524页。
1706704284
1706704285 [128] 《丁文诚公奏稿》卷二十三,第18页。
1706704286
1706704287 [129] 《清末教案》第二册,第480页。
1706704288
1706704289 [130] 《清季教案史料》第二册,第158页;《重修大足县志》(民国)卷五,余栋臣传。
1706704290
1706704291 [131] 《清末教案》第五册,第259页。
1706704292
1706704293 [132] 译文转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教案与反西教》,第90页。
1706704294
1706704295
1706704296
1706704297
1706704298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1706702210]
1706704299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中外贸易和中国经济被牵入世界市场
1706704300
1706704301 19世纪的西方世界把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当成“通商”战争,[1]又在咸丰年间的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对《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作极意引申,着力于“把整个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通商口岸来开放”。[2]在他们的眼里和心中,战争与条约显然是由商业和市场来释意义与立指归的。因此,随后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多年历史里,被称作“通商”的中外贸易便由五口而十四口,由十四口而十九口,由十九口而二十三口,由二十三口而二十五口,[3]沿着条约拓开的空间一路远伸,一路蔓延,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卷入了这种原本被阻隔在他们生业和知识之外的经济过程。
1706704302
1706704303
1706704304
1706704305 中外贸易的本义在于商品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由此而实现的交换。然而,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输入的商品和输出的商品都是一头连着一种经济形态,一头连着另一种经济形态,而两者之间的不可比类和不相对等,则使据有强势的西人对中国的贸易过程,同时又会是改组和重组传统的中国市场的过程。在五口通商的十多年里,中外贸易的重心由广州向北移到了上海。比之曾经久被外国商人痛恶的广州“公行的垄断制度”,[4]上海已经以其华洋之间的自由贸易而别成一种典型。王韬说是“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5]在这种觌面相接的市场里,与个体的西方商人作交易的应当都是个体的中国商人。西人以自由贸易为神圣,然而当公行制度变为自由贸易之后,“则所谓自由或直接贸易者,其间亦确有种种根本上之困难”。[6]当日一个在华做生意的外国人曾说,“在两年或者最多三年之内,我希望赚一笔钱,然后走开。以后,上海被水淹了,被火烧了,对我又有什么关系呢?”[7]这些话有代表性地说出了商人以逐利为至上的本相。而逐利的短时性和短视性,又决定了这些人多半不会具有传教士那样为“中华归主”而孜孜学习中国语言、方言和文字的热忱,因此他们同中国人往来贸易,其间的多数却始终听不懂中国人说的话。而后是“言语之不通,即为困难之第一端”。[8]在这种“第一端”之外,使西方的生意人为之目眩而不能对付的,还有用作交易的度量衡常常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另一个地方,被当作货币的银子大半是这一块的成色不同于另一块,以及信用不一的金融票据,各有脉路的地方市场,素不相识的交易对手,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头,则是中国人“与各夷语言不通,气味各异,向不与夷商对手交易”。这些都是土生的物事以自己的天然模样化成了通商的窒碍。而身在这些土生和自生的窒碍之中作自由贸易,曾经使得远渡重洋到中国来的买茶叶的外国商人找不到“谁是茶叶的所有者”。[9]与已被摧毁的公行制度相比,这是个更加分散,更加多样,更加复杂,从而更加陌生而难以确定的市场世界。
1706704306
1706704307 因此,公行制度变为自由贸易,结果是摧毁了公行制度的西方人不得不自己去寻找和借用出自本土的商业中介人。王韬笔下的“惟凭通事一言”,说的正是这种愿意帮外国商人做生意的中国人,把他们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是佣金。由于这些人常常要寻觅买主与货源,为西人出货和进货,所以在时人的记述中“通事”又多被称作“掮客”。其间为洋行长久雇用,并能代东家经营生意的人物,则总名之曰“买办”。在西人的眼中,买办已是可以“寄以腹心,视同臂指”的局内人,凡“与中国市场有关涉者,即得总揽其处理之权”。[10]然则通事、掮客、买办虽名目各异,而依其渊源与来路分属性,显然都应统归于中外贸易的过程里派生出来的同一个社会群类,因之而是一种新的社会群类。他们是王化之内的中国人,但作为一个社会群类,其产生和存在,从而其归趋、职业和利益却始终系结在外国人那一面。由此形成的是一种别样面目,因此时当中西交逢之初,这样的人常常被中国社会里的多数看成异类,而尤其为士林中人所不喜欢。李鸿章初入苏南之际,曾在奏章里蔑乎视之地论说这个群类曰:
1706704308
1706704309 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佻达游闲,别无转移执事之路者,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一、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童稚与以衣食而教肄之,市儿村竖,来历难知,无不染洋泾习气,亦无不传习彼教。此两种人者,类皆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11]
1706704310
1706704311 以当日从事中外贸易的各色人等作比照,他所说的“通事”其实已一并统括了买办。[12]李鸿章用许多文字刻画这些人“资性蠢愚,心术卑鄙”,其显然的轻而贱之,既反照了这些人物在彼时的群体模样多不安分和不中看,也反照了彼时士大夫惯以德性之见的眼光作观察,尤见其异色异样。
[ 上一页 ]  [ :1.706704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