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704559
[83]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040页。
1706704560
1706704561
[84]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974、976、977页。
1706704562
1706704563
[85]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975页。
1706704564
1706704565
[86]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45页。
1706704566
1706704567
[87] 中国近代史丛刊:《鸦片战争》(一),第516页,神州国光社1954年。
1706704568
1706704569
[88]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45页。
1706704570
1706704571
[89]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220—1221页。
1706704572
1706704573
[90]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977页。
1706704574
1706704575
[91] 刘体智:《异辞录》,第86页,中华书局1988年。
1706704576
1706704577
[92]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949页。
1706704578
1706704579
[93] 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册,第312页。
1706704580
1706704581
[94]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955、949页。
1706704582
1706704583
[95]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591、1502—1506页。其中有三年低于1869年。
1706704584
1706704585
[96]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641、1648—1649页。
1706704586
1706704587
[97] 转引自《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第1001页。
1706704588
1706704589
[98]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第86页。
1706704590
1706704591
[99]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650—1653页。
1706704592
1706704593
[100]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591页。关于进出口比值之计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第82—83页有一个说明。
1706704594
1706704595
[101]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035页。
1706704596
1706704597
[102]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250页。
1706704598
1706704599
1706704600
1706704601
1706704603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增订版) 分解和重组:自然经济的变迁与变迁中的失路
1706704604
1706704605
一
1706704606
1706704607
二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立基于一种绵长而古老的农业经济,构成其间之主体和骨架的始终是满坑满谷而又离披分散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里,每个个体小农都以各色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为存在方式和延续方式,而后是遍天下的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之中。元代以后植棉渐广,纺织遂成生计中的大端,明季《天工开物》遂有“织机十室必有”之说。至19世纪前期,由此产出的东西虽部分已入市场,而大半依然在用于自给。因此,当时人和后来人概括言之,多称作“男耕女织”,以描述其根脉仍在自然经济范围之内的本来面目。而用织事总括家庭手工业,则纺与织在19世纪中国家庭手工业里的独重也因之显然可见。然而五口通商之后西人携棉纺织品为洋货之大宗滔滔而来。于是以手工对机制,在中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纺和织便不得不先受冲击而先起变化。
1706704608
[
上一页 ]
[ :1.7067045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