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4662e+09
1706704662
1706704663 而与这些数字连在一起并随之而盛衰起落的,则是中国人为这个市场栽种起来的那些漫山遍野的茶树。自五口通商以来的三十年之间,这个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一直在化作不断增长的刺激,已使中国茶叶的种植增加了四倍。[77]在后来的二十年里,这些增加了的茶叶便成了不断贬值的东西。光绪十七年(1891)《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举当年茶叶交易里的“价值百两”而“蚀至四十两之多”者为事实说茶业之不振,而后统括说:“闽茶市价,除中等茶品之外,无论他项茶叶,莫不随日递减。”随后是茶市化为险途“贩运者畏缩不敢前来”。[78]光绪十四年(1888)曾国荃奏论皖省茶务,亟言“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而“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79]这两段文字各自在说福建和安徽,但写照的却正是彼时产茶区域中普遍的困顿而无以复苏。而当茶叶的价格“随日递减”到难以为继的程度之后,漫山遍野的茶树就成了数量太多的东西和不能换来衣食的东西了。于是在种茶为业而“屡年折本,倾家荡产”的地方,原本的茶农遂先后穷途折返,不复“以茶为正项生理。有田者归耕,无田者以砍柴为活”,而留下来的茶山则“现今十荒其八”。抛荒之外,还有过往日的“茶圃变为谷田或罂粟园”的事,后来又有“茶业失败,山人往往将地售作坟墓”者。[80]在这些地方,当初被人种下去的茶树显然是很容易地又会被人砍掉。
1706704664
1706704665 中国茶业之由不得自己地起伏波动,是中国茶业牵结于世界市场的结果。那是一个中国人非常陌生的地方,是一个常常会碰到对手四伏的地方,是一个不可知和不可测的地方。所以,在农产品纷纷随着中外贸易远走的时代里,因由不得自己而常常要受播弄的不会仅仅只有买卖茶叶的人和种植茶叶的人。同在这个过程之中的蚕丝与茶叶一样曾藉出口而得长久地“获利甚厚”,但自八十年代之后则时移势易,一变而今时不同往昔。时人撮叙此中之变迁曰:“丝则有意大利、法兰西、日本加意剔选,缫丝极精,已骎骎乎效中国之长,夺中国之利。核之海关总册,销数虽不致大减,而商家岁岁亏耗,人人折阅,几有一蹶不振之势。”这种销数不减而商家亏耗的局面说明了中国的生丝正在越来越不值钱。而作为一种比较,是同治八年(1869)出口“洋丝”仅“只七十三万斤”的日本,至光绪十四年(1880)已“骤增至四百六十八万”。当日本丝成了“商业日隆,利益颇厚”的一方之后,“中国丝业”便成了被“倾挤”的一方。[81]像这样八十年代之后一路走衰的出口农产品还有甘蔗做成的糖。这种东西曾是华南用做对外贸易而进入了欧美市场和澳洲市场的重要商品,但当马尼拉和爪哇生产的蔗糖进入了同一个市场,加上欧洲政府用补贴的办法造成他们那个大陆“甜菜糖的大量生产”,并由大量生产而致“过剩”的时候,中国人的“汕头糖对欧美已经毫无交易”,“台湾糖运往欧美已无利可图”,而“厦门赤糖可能比台湾糖还坏”。[82]与卖不出去的“汕头糖”、“台湾糖”和“厦门糖”连在一起的,则是一直为糖业提供原料的华南农户。
1706704666
1706704667 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趋深化的地方,商品化了的农产品同时是在用分解的方式改变自然经济和自然经济下的农村社会。然而以茶叶、蚕丝、蔗糖在贸易中由不得自己的盛衰起落为实例,显见得西人为晚清中国带来的中外通商之局里,被牵入了那一条商路里的中国人又常常会在半途中遇到商路不通。因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趋深化的过程是一个布满了盲目性的过程,一个始终缺失主动的过程,从而是一个内含着失路和痛苦的过程。这些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与之相伴的,便是农村社会与农业人口的生计在经济变迁里的动荡和不宁。
1706704668
1706704669 [1] 转引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1、2期。
1706704670
1706704671 [2]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37、1338页。
1706704672
1706704673 [3]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42—1343页。
1706704674
1706704675 [4]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37页。
1706704676
1706704677 [5]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43页。
1706704678
1706704679 [6]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07页,中华书局1963年。
1706704680
1706704681 [7] 咸同之前,部分地区已见农户“纺纱买钱”,但数量很少。据估计占棉纱消费总量的10%(参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第268—269页)。就当日的多数和常态而言,可置而不论。
1706704682
1706704683 [8]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09、208、210、214、206页。
1706704684
1706704685 [9]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38页。
1706704686
1706704687 [10]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97页。
1706704688
1706704689 [11]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97页。
1706704690
1706704691 [12]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13、214页。
1706704692
1706704693 [13]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10页。
1706704694
1706704695 [14]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26页。
1706704696
1706704697 [15]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49页。
1706704698
1706704699 [16]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278页。
1706704700
1706704701 [17]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3页。
1706704702
1706704703 [18]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07页。
1706704704
1706704705 [19]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6页。
1706704706
1706704707 [20]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19页;《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05页。
1706704708
1706704709 [21]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09、212、211页;《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10页。
1706704710
1706704711 [22]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7页。
[ 上一页 ]  [ :1.7067046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