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704727e+09
1706704727 [30]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8页。
1706704728
1706704729 [31] 参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282页。
1706704730
1706704731 [32]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8页。
1706704732
1706704733 [33]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495页。
1706704734
1706704735 [34]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55页,《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48页。
1706704736
1706704737 [35]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22页。
1706704738
1706704739 [36]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04页。
1706704740
1706704741 [37]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60—1361页。
1706704742
1706704743 [38]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24页。
1706704744
1706704745 [39]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08页。
1706704746
1706704747 [40]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32页。
1706704748
1706704749 [41] 洋布在城市中的体面人口里流行之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上海、重庆的英国领事报告和宁波海关的贸易报告,都记录了因洋布价格降低而有“中国农民”、“贫苦的中国人”购买这种“并不耐久”的东西。(《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352页)
1706704750
1706704751 [42] 至七十年代前期,两者分别占进口洋货总量的37.7%和31.1%,见《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第1148页。
1706704752
1706704753 [43]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591页;《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第1149页。
1706704754
1706704755 [44] 《郑观应集》上册,第586—587页。
1706704756
1706704757 [45]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094—1105页。
1706704758
1706704759 [46]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第1102页。
1706704760
1706704761 [47]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65—178页。
1706704762
1706704763 [48] 《郑观应集》上册,第715页。
1706704764
1706704765 [49]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三,实业六,考11306。转引自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2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17—119页。
1706704766
1706704767 [50]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92—293页。
1706704768
1706704769 [51]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60—61页,第121—129页。
1706704770
1706704771 [52]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14—117页。
1706704772
1706704773 [53]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01—110页;“三四百家以上”这个数字取自《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235页。
1706704774
1706704775 [54]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07页。
1706704776
[ 上一页 ]  [ :1.706704727e+09 ]  [ 下一页 ]